..續本文上一頁乘因、無學是二乘果。初叁句是能有功德之人、末一句是所有之功德。而普賢隨喜之也。
○庚六頌請轉*輪
《經》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記》世間燈乃佛之代名詞。佛出現于世、如大明燈、照破衆生無明黑闇。初二句是所請之佛。初句通已成之佛、二句是始成之佛。我普賢普遍十方一切處。悉皆勸請、轉妙*輪、即是請佛說法。佛法喻車輪、轉之則摧碎一切煩惱、運載一切衆生、出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也。妙法者、心法也。心能造四聖、又能造六凡。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曰妙。
○庚七頌請佛住世
《經》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記》請六即佛住世如長行已明。六即佛約事通十界。約理皆自心之佛。若心外取法、非善學佛法者。第叁句請住世之時、第四句請住世之意。
○庚八合頌後叁、一辛初合頌叁門叁、壬一總標回向
《經》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記》合頌後叁門、皆是回向故。常隨佛學、即回向菩提。恒順衆生、即回向衆生。普皆回向、即回向真如實際。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故將所有功德善根回向叁處。雖雲叁處、一而叁、叁而一也。禮贊供養之福、及請佛住世、請轉*輪、隨喜忏悔之善根、回向衆生、純是利他。回向佛道、通二利、願自他皆成佛也。經文未說回向真如實際者、因衆生及佛、皆不離真如實際故。又者回向衆生、回向佛道、屬隨相回向。有衆生之相佛道之相而回向故。回向真如、屬離相回向。觀經文是隨相回向、以無隨相不顯離相故。真如實際、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故隨相不離離相。雖無生佛之相、不妨成幻化佛、度幻化衆生、故離相不離隨相。
○壬二別顯叁門叁、癸先頌常隨佛學
《經》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記》初合頌、合已又開、故曰別顯叁門。一常隨佛學、即回向菩提、願自他俱成佛故、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即稱法性遍法界之行、故曰圓滿行。佛因地曾供養諸佛、故供佛即是學佛。廣說則禮敬乃至普皆回向、皆是學佛。佛行普賢行而成佛故。意樂圓滿、亦通自他。通自、即普賢自心中好樂圓滿。通他、則圓滿叁世諸佛心中之好樂。佛好樂利益衆生、故如說修行、攝受衆生、代衆生苦、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皆是利益衆生。亦即是隨佛心好樂而行之、而供養之。一切意樂圓滿句、屬法供養。精進勇猛學佛、則成佛甚速也。
○癸二頌恒順衆生
《經》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衆曾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記》恒順衆生、純是利他。順衆生即是順佛。佛心唯願利衆生故。“所有”自心所有之廣大刹、清淨刹、微妙刹、一一刹皆有衆會。“衆會”即學佛法之佛弟子。“圍繞如來者”。伴必隨主故。一一刹皆有佛、一一佛皆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化度衆生、故當隨佛而隨順衆生。衆生所以爲衆生者、憂患不離故。造業受苦、常在憂患之中、普賢化之、使離憂患、便得安樂。涅槃安樂、是究竟安樂。少離憂患、則得少法利。深離憂患、故得深法利。煩惱有粗細、煩惱是粗相、細即無明習氣。“盡無余”者、粗細煩惱、滅之盡淨也。
○癸叁廣頌前回向二、子初別發十大願十、一受持願
《經》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鸠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記》此廣頌第十普皆回向。長行中略說、此偈頌中廣說也。回向與發願、別中有同、同中有異。同則發願即是回向、回向即是發願。別則回向有所回功德善根。發願但發大願、誓修善行也。約同、此偈即屬重頌。重頌回向故。約別、此偈即屬孤起頌。別發十大願故。此皆華嚴經初歡喜地菩薩所發之願、惟次第不同耳。今受持願、即華嚴經中初地菩薩第二願。受持者、受即攝受、持即執持、攝持佛法、以便利生故。“我爲菩提修行時”攝菩提也。菩提不斷故。有人繼續成佛、未來衆生亦離苦。“一切趣中成宿命”持佛法也、發菩提心故。在一切趣中受生。成宿命者。以宿通命、不忘佛法。前生學佛法、今生仍學佛法。以作二利之資。“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護佛法也。設在人道受生、願生生世世出家、護持佛法。出家屬內護、護法力大故。在家居士屬外護。若無出家內護、在家即或欲護而無所護。出家修淨戒、爲護法之要點也。即隨順真如而持戒也。真如實際本無悭貪。隨順真如實際而行施。本無毀犯、隨順真如實際而持淨戒。乃至本無愚癡、隨順真如實際而修智慧。“無垢無破無穿漏”約修淨戒言。破輕戒如垢、猶可以淨。破重戒如破石、不可複合。無穿漏者、持戒如浮海人護持浮囊、不可有微塵之損傷。海喻生死苦海。唯持淨戒浮囊、能渡至涅槃彼岸。又破戒則失一切位而墮惡道。不但失比丘比丘尼位、失菩薩位、乃至人身之位亦失。佛法依戒護持。無戒則一切佛法不得立。大家對于戒法、皆要認真保持、毋令毀犯。天龍夜叉鸠槃茶下四句偈。正是受持佛法。因爲普賢菩薩遇天龍、即說天龍語。乃至遇一切衆生、即說一切衆生語。即受持諸佛*輪、爲衆生說也。經雲。願令叁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語。西方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無情說法、亦普賢願所成也。
○二修行二利願
《經》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記》修行二利願。即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第四願、初句“勤修清淨波羅蜜”屬行體、亦是方便、亦是妙行。十波羅蜜皆真如行體。隨順真如布施持戒、乃至圓滿智波羅蜜、故雲清淨波羅蜜。真如本自清淨故。次句“恒不忘失菩提心”菩薩修諸功德、若忘失菩提心、即是魔業。何以故、不回向菩提、即落人天富貴、而成出世魔業。我等修行、亦複如是。皆當稱性清淨、回向佛果菩提。叁句“滅除障垢無有余”此修行之業用。布施對治貪障之垢。乃至智慧對治愚癡障垢、皆修行之用也。四句“一切妙行皆成就”此句總說也。妙行即是方便。“于諸惑業及魔境”, 此下四句行相、初二句法說、次二句喻說。謂于諸惑業解脫、于諸魔境解脫。破惑轉業、成出世間解脫。解脫魔境、屬世間解脫。魔境即世間道。五陰十使、魔人。不得解脫故。世間解脫。解脫粗惑則得二乘之果。出世間解脫。叁乘人細惑解脫則成佛果。“猶如蓮華不著水”。喻世間解脫。如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汙泥、即不住有也。“亦如日月不住空”。喻出世間解脫。如日月遊行世間、而不住空、即不住空也。住空等同聲聞、住有等同凡夫。故菩薩不住空有。
○叁成熟衆生願
《經》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我常隨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記》成熟衆生願、即華嚴經初地菩薩第五願。菩薩于衆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成熟解脫。“悉除一切惡道苦”。因果皆除也。令衆生除苦因、而後得除苦果。菩薩悲能拔苦故。“等與一切群生樂”。即慈能與樂也。菩薩對于衆生、冤親平等、各隨所樂而與其樂。好樂人天者、與以人天樂。好樂聲聞者、與以聲聞樂。至極言之。與人天小乘之樂、非佛菩薩之本懷、實願衆生由漸而入涅槃究竟之樂。接引衆生隨其所樂、暫與人天小乘之樂、待其發成佛願已、即令得涅槃之樂矣。故于十方世界常拔衆生之苦。常與衆生之樂。盡未來劫、以普賢行利益衆生、攝受衆生、令圓滿菩提而後已。未來還有未來、甯有已乎哉。
○四不離願
《經》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記》不離願、即十地品初地菩薩第八願。又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不離願者、不離善友願也。菩薩發願、不離諸佛菩薩。願不離善友、即是願不離諸佛菩薩。初四句自分行、次四句勝進行。“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初地之願、即普賢菩薩之願。普賢是通名、初地是別名。德不孤、必有鄰、修道必須道伴、以助道業成就。“身口意業皆同等。”諸佛菩薩皆有神足通、是身業同等。皆平等一願、是意業同等。皆說一乘法、是口業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諸佛菩薩之行、皆智慧行。諸佛菩薩之願、皆福德願。修圓教觀行即培慧故。行六度萬行即培福故。今天念佛不妨就念佛說。諸位念法身佛、或念報身佛、或念化身佛、因無他心通、不得而知。若念的法身佛、即是修真空絕相觀、亦即是參深妙禅。以法身無相、無相之相、即是實相故、又即是如如智契如如理故。設若念報化二身之佛、即是修理事無礙觀。念妙有之佛、以妙有觀念佛、妙有即是真空。以真空觀念佛、真空即是妙有、即事即理故。又者法報化叁身、一一周遍法界、即是周遍含容觀、一切萬物皆在法界內故。不惟佛一身能周遍含容。即佛之一毛孔、亦周遍含容。如是念佛、即是智慧行、以此功德回向衆生、即是成佛之願。“所有益我善知識”下四句。即勝進行、謂益我之善知識、能令我勝進也。願于我普賢、常常生歡喜心。使我不離、故得互相親近。俗雲、朋柴火焰高、修道亦複如是。應與道友常在一處。亦是以友輔仁之義也。
○五供養願
《經》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記》供養諸佛願、即初地菩…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