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即與人法界品文義相連、合爲一入法界品者、于四十卷行願品此當第四十卷。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廿一卷、加此成廿二卷、總全部成八十一卷。入者證入、普賢行爲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爲所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無我法二執之真空、亦不礙妙有我法、故不可思議。若有我法二執、即是可思可議、以有我故、則爲我執、以有法故、則爲法執。是故解脫境界、非不解脫人所能思議。衆生心被境轉、一迷一切迷、一紙之隔、尚不得見、而況十方世界。佛無我故、攬叁世間、融十法界、以爲一個真我。故叁世間十法界法、由我隱顯、由我示現、如是空有不礙事事無礙境界、誰能思議。

  “普賢行願品”品者類也、普賢行願、有通有別、通則叁世諸佛同有之因行、別則華嚴會上釋迦如來之長子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也。此品爲全部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可軌可持。不能受持全部華嚴者、當以受持此品爲日課。“大方廣佛華嚴經”屬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屬品題。

  此經有叁譯、一東晉覺賢法師譯、唯五言頌。二唐代宗大辨正法師譯、唯七言頌。叁唐德宗貞元十二年般若法師奉诏譯。此一品爲第四十卷。今爲末卷、前二譯但偈、故疑是菩薩所造法語、此譯有長行、與華嚴經八十卷相連、故知是經無疑矣。

  唐罽賓叁藏般若奉诏譯。

  《記》“罽賓”即北天竺界羯濕彌羅國之別名、梵語羯濕彌羅、此雲阿誰入、位處山中、兵亂不及、從堅固得名、乃法師之出處也。“叁藏般若”般若二字、師之名也。叁藏者謂是精通經律論叁藏之法師也。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六月、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師之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

  ○別解文義

  ○約全部華嚴經、此品末會屬流通分。若約此一卷別行經文、亦分叁科。

  ○甲初序分二、乙一結前廣偈、若接八十、四十卷經、即結前生後而非序分。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記》爾時即第八十卷末、普賢菩薩稱贊如來勝功德已畢之時。

  ○乙二結說不盡

  《經》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記》普賢菩薩告在會大衆及善財言、“善男子”(男子者、丈夫義也、能發菩提心、是善男子、能明大方廣、即是丈夫。女人能發菩提心、能明大方廣、外相雖是女人、而心即丈夫。男子不發菩提心、不明大方廣、實非丈夫。)如來功德、贊說難盡、不唯因人贊之不盡、果佛亦難說盡。“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世界多、故佛多也。“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言極長之時間也。“相續演說”者、謂甚多之佛、贊如來功德、經過極長時間、日以繼夜、不止息演說、亦不能窮盡佛之功德。八十卷末有偈贊如來功德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功德。”釋迦佛與諸佛互爲主伴、諸佛贊釋迦佛爲主、如是于諸佛中隨舉一佛爲主、釋迦佛爲伴、亦如是贊之不盡。

  ○甲二正宗分二。乙初正陳所說二。丙初長行叁、丁初正示普因四、戊初標示所應二、先指佛德、後示因相。

  《經》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記》初句、指佛德、即圓滿果也。二句、示因相、即圓滿因也。謂欲成就如來圓滿果德、應修普賢十種圓滿因行也。

  ○戊二征列名數

  《經》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初句征名數,一下列名數,普賢菩薩自征自列,以啓後文之牒釋。今于列中先略釋之,而後隨牒廣釋。

  《記》“一者禮敬諸佛”禮者、身禮拜。敬者、語意恭敬。諸者、不定之詞。或禮過去佛、或禮現在佛、或禮未來佛、皆約事相說。若約法性佛、則無叁際之分。然禮法性佛、不離事相佛、禮事相佛、亦不離法性佛。禮法身佛亦即是禮報化佛。依勒那法師有七種禮、賢首宗之圭峰大師加叁種禮、成十禮、判五教、機有利鈍偏圓、故拜法不一。

  (一)“我慢禮”慢者不敬意、爲色身障、不五體投地、名我慢禮。(二)“唱和禮”雖五體投地、而身不端肅、意業不敬、人呼拜某佛、我即應聲而拜、如碓上下、名唱和禮。上二非儀、爲當戒者。(叁)“恭敬禮”五體投地、運心觀想、以我最尊之頭、禮佛最下之足、叁業虔誠、屬小教之禮。(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自他相、觀自本性、而離自相、觀佛本性、而離佛相。能禮所禮、自他相空、屬始教之禮。(五)“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而普運身心、隨法性身、普遍起用、所禮稱性起用之佛多、能禮稱性起用之身亦多、稱體起用理事不礙、屬終教之禮。(六)“內觀禮”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以吾心中衆生、禮吾自性中佛、身相空處、即法性身、亦屬終教之禮。(七)“實相禮”實相無相、于無相會得實相、即頓教之禮、會不得實相者、即始教之禮、內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能所無能所。(八)“大悲禮”觀大地一切苦惱衆生、皆在我之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衆生忏悔、消災祈福、由大悲心攝一切衆生于悲心故。(九)“總攝禮”除去初二、攝前六種禮爲一觀故。(十)“無盡禮”我此一拜、即是普賢行願、遍塵刹依正二報、乃至極小一毛孔一微塵、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亦無盡、是爲普賢菩薩之禮。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故曰普賢。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別智知妙有事、法身無邊、智亦無邊、以稱性之智、禮稱性之佛、依正轉成光明藏、故能禮所禮、俱無窮盡。

  又者、第叁恭敬禮、文外有義、有病不能五體投地、可開方便、支高凳拜。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坐拜者、隨臥處合掌點頭觀想拜佛、虔誠作觀、與五體投地等無有異。除老病無開緣、五體投地、禮敬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又起敬信善。佛爲衆生福田、種福又能增慧、後七種禮皆不能離恭敬。

  “二者稱贊如來”佛之名號、德行所成、故念佛號、即是稱贊如來德行、讀誦大乘經典亦是贊佛、以一切經中皆稱贊佛之功德故。稱贊如來、有贊因佛、贊果佛之分、稱贊萬德洪名、是贊果佛、如雲人人具有大方廣、即是稱贊因佛。稱贊如來、除惡口障、得辯才果報。

  “叁者廣修供養”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就財供養說、財物爲衆生受用物難舍能舍、得大富報、非經商者一本萬利之可比。法供養功德最勝無比、如下釋中廣明。廣修供養、除貪煩惱障、得大富饒果報。

  “四者忏悔業障”惑業報叁障、雲忏業障、不雲忏惑報障者、因起惑不造業、但責心、罪即除、名責心突吉羅。報障已到果上、隨業受苦、不及修忏。忏悔業障、如息火、要須釜底抽薪、業障忏除、惑障報障、不除而除矣。忏悔業障、得依正具足莊嚴果報。

  “五者隨喜功德”嫉妒爲衆生通病、故隨喜心難發。縱聞佛法、而習性難改、用功者宜起覺照、如遇善不發隨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當痛責對治、諺雲:“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即是隨喜功德、不隨喜即無功德、而成妒障。隨喜功德、除嫉妒障、得大眷屬報。

  “六者請轉*輪”學佛法人、要常時請人說法、請法即是請轉*輪。請轉*輪、除慢法障、得多聞智慧果報。

  “七者請佛住世”佛有六即佛、此文所請、乃究竟即佛。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示現涅槃、即因無人請佛住世、而有請佛滅度之魔王。佛如宏鍾在架、恒順衆生、默然允許及阿羅漢諸大弟子覺悟、請佛住世、佛已允入滅于先、爲不二語、故仍涅槃。請佛住世、乃佛弟子本分事、住否則在于佛。若無究竟即佛可請住世、有分證即佛、乃至相似即佛、觀行即佛、名字即佛、皆應勸請住世。凡能說法利生之人、無論是何等佛、皆應請彼住世。請佛住世、除生佛前佛後難、得增長福慧報。

  “八者常隨佛學”佛爲衆生榜樣、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叁業威儀、動止語默、皆有規則、我輩既爲佛弟子、即應隨佛學。常隨佛學、即回向菩提、向智慧日、背塵合覺。

  “九者恒順衆生”我與衆生、同共一體、故應隨順衆生之善法、隨順衆生之本性、以有我人知見、故與衆生互相殘殺、互相偷盜、互相淫欲、互相诳騙、互相吞啖。一切衆生本性本善、違背本性、故成衆生。若能恒順衆生本性、即可返妄歸真。恒順衆生、除我執障。

  “十者普皆回向”于前九門所有一切功德、普以回向一切衆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普皆回向有叁、稱衆生回向、名回向衆生、即回自向他。稱諸佛回向、名回向諸佛、即回因向果。稱真如回向、名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

  以上略釋十大行願、向下廣釋。華嚴經中、隨拈一法、皆具十法、以六相圓融、互攝互融、一中具十、表十十無盡。經中未明指出一中具十之文、而學法人不可不知也、故將一門具十之義、特列總別十門之相、俾一覽便知。

  先明六相

  十大行願爲總相、一一行願爲別相、同稱行願曰同相、禮異贊等曰異相、共成普因曰共相、各住自位曰壞相。

  後明一門具十

  禮敬諸佛:二便禮便贊、叁身心供養、四爲忏而禮、五喜德而禮、六禮請爲說、七禮請住世、八學佛禮佛、九順自性禮、十向佛而禮。

  稱贊如來:一便贊便禮、叁稱德法供、四忏謗佛業、五喜德而贊、六贊德請法、七不贊佛隱、八學佛贊佛、九順性而贊、十向佛而贊。

  廣修供養:一身業供養、二口業供養、四爲忏供養、五喜德而供、六修供求法、七請住受供、八學佛修供、九順性而供、十平等普供。

  忏悔業障:一禮忏身業、二贊忏口業、叁爲忏修供、五喜忏意業、六忏不請障、七忏前後障、八學佛勸請、九順性而忏、十忏狹劣障。

  隨喜功德:一喜德而禮、二喜德而贊、叁喜德而供、四忏不隨喜、六喜德請說、七喜德請住、八學佛隨喜、九順性而喜、十向佛隨喜。

  請轉*輪:一禮敬請法、…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