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P3

  ..續本文上一頁二請法故贊、叁請法故供、四忏不請障、五喜德請說、七請住常說、八學佛請法、九請隨機說、十請說普利。

  請佛住世:一請住受禮、二贊德請住、叁請住受供、四請住受忏、五喜德請住、六請常住說、八學佛請住、九順生請住、十向性請住。

  常隨佛學:前七後二皆隨佛學、即回向菩提、除塵勞障。

  恒順衆生:前八後一皆順衆生性修二善、即回向衆生、除我執障。

  普皆回向:以前九願功德回向叁處、菩提、衆生、真如實際也。除狹劣障、成廣大善。

  一門皆攝十門、末叁門未開、可以例知。皆本門爲能攝、余爲所攝。八者、十門皆隨佛學故。九者、順衆生性善、一切衆生本性與佛、無二無別故、又者順衆生修善、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起修、同佛因行故。又者以自修功德、順衆生回向也。十者、通說回向叁處、別說回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遍十法界、回向真如、即亦不離菩提衆生。

  ○戊叁牒名列釋二,己初總征,

  《經》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記》“大聖”、乃善財尊稱普賢菩薩、以下對上曰白、此總征十大行願也。

  ○己二別釋十、庚初釋禮敬諸佛叁、辛初牒名

  《經》普賢菩薩皆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記》普賢菩薩呼善財告言、善男子、汝問雲何禮敬、乃至雲何普皆回向、常爲汝說也。

  言禮敬者、別講禮字、禮者體也、即體諒、體貼也。(不作本體解)雲何體諒、拜佛時、要體諒佛境、體貼佛心。佛境若何、我即若何拜之、佛叁身一際、豎窮橫遍、我即豎窮橫遍、稱性而拜。又者“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拜一法身佛、即是拜十方叁世佛。如是拜者、必與佛感應道交、屬圓教之感也。設非圓教機、無圓教之感、即無圓教之應。十方叁世諸佛、非一而能一、非多而能多。能一者、同一法身故、能多者、先後成佛故。多無多相、多即一故。一無一相、一即多故。無能無所、因真空理、不礙妙有事。

  ○辛二釋相叁、一所禮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記》“所有”、拜者心性所有、對能而言所也。“盡法界虛空界”法喻雙舉、法界無邊、其義難明、故以虛空爲喻。所言法者、謂衆生心、心無界限、隨衆生情執而有界限。寫字時心有筆頭大、穿針時心有針孔大。迷悟有淺深、故心亦有大小、然大小皆法界、故曰法界、至極言之曰一真法界。心法爲一切諸法所依故。遍于有情曰佛性、遍于無情曰法性。十方叁世皆在法界之中、佛所住處通十方、所住時通叁際。十方一切處、叁世一切時、皆有佛刹。將此十方叁世所有佛刹、磨爲極小之微塵(一微塵分作七分名鄰虛塵、再分即成虛空)、一微塵一數、以計佛數、佛多無量。若不體佛而拜、即不能盡拜如是諸佛。

  ○二能禮因

  《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記》能禮之心、所禮之境、因緣和合、禮敬乃成。行者觀行、願通未來、以行導願、以願填行、如車二輪、轉動同時、願禮過未諸佛、當下即禮著過未之佛、以拜時有觀想故、雖拜現前一佛、隨觀心通于叁世、拜一釋迦牟尼佛、或拜一阿彌陀佛、皆隨觀行而遍于叁世十方、心能轉境之力也。若轉不動、即是凡夫、心無智力故。凡夫份上修法界觀、難以相應、因非常作之事故。五欲六塵之境、是凡夫之常事、處處貪著、將無分限之心、變爲有分限。欲廣大心量、須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及生處轉熟後、即知觀行不可思議、“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謂我普賢、依他普賢行願法力、故能“深心信解”也。十方叁世佛皆有普賢爲長子、後普賢學前普賢也。或我普賢人、以普賢法、人法不二、起“深心信解”、信深解深也。信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叁世佛、解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叁世佛。“如對目前”親切至極、法力亦緣力也。觀行親切、禮拜恰當、故如親見諸佛、現在其前、此普賢行願因力、亦他普賢增上緣力也。

  ○叁能禮相二、初總明

  《經》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記》清淨者、身業五體投地、語業稱揚贊歎、意業恭敬至誠、叁業清淨也。常修禮敬者、拜時禮敬雙修、不拜時意業常敬。既知諸佛遍一切處、塵刹身毛、皆有無盡佛身、安得不隨時隨處、常修禮敬。

  ○二別顯

  《經》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

  《記》“一一佛所”句、多身禮一佛、多身禮多佛也。“一一身”句、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也。多禮一、多禮多、一禮多、一禮一四句、皆于一身禮一佛上顯、心能轉境、將一切質礙境轉爲唯心、棹子臺凳一切皆心、心通故一切融通、轉成大光明藏。所禮佛身、能禮我身、隨光明藏轉多。常修轉境觀行、生處轉熟、自然轉動、而能現一身拜多佛、多身拜多佛。即或未轉動、亦要信得諸佛境界、法爾如是、豎窮橫遍。

  ○辛叁總結二、壬初顯無盡二、癸初別明虛空二、先反顯

  《經》虛空界盡、我禮乃盡。

  《記》虛空界無盡、而言盡者、反顯我禮無盡也。

  ○後順釋

  《經》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記》順釋虛空無盡、發無盡之行願、禮體俱到也。

  ○癸二總列余叁

  《經》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記》如是者、以虛空一法、例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叁法。此橫說一一無盡、以顯禮敬行願無有窮盡。

  ○壬二彰無間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禮敬無間、乃普賢菩薩由大悲心故、代衆生禮拜、而發無盡行願、念念相續、叁業無有疲厭、豎說禮敬諸佛之行願無有窮盡。此禮敬一行、既無間斷之時、余九行願、即不暇行矣、況一一皆曰念念相續、雲何通、蓋以一行即一切行、互攝互融故、如前一門具十中說。又者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含靈、同一法身、衆生界無有盡故、念念中皆有拜佛之衆生、同一法身故。衆生拜即是我拜、又是隨喜功德之義、故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庚二釋稱贊如來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

  《記》此牒第二行願名也。

  ○辛二釋相叁、一所贊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曾圍繞。

  《記》此所贊境、較上所禮境寬廣、上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佛、此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非禮敬之佛少于稱贊之佛、文有隱略耳。

  ○二能贊因

  《經》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記》前廣此略、略去普賢行願力數字、當然亦有普賢行願力、“甚深勝解”、約見理、即見法身之如理智也。“現前知見”、約見事、即見報化之如量智也。二而不二、甚深難思。

  ○叁能贊相(四)一標能贊相

  《經》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記》能贊相、即是舌根語言辯才、“各”字指能贊人個個贊、亦指所贊佛個個贊。天女舌根微妙、雲“出過”者、以此能贊舌根、通情與無情故。“微妙”者、微細妙好、即妙有舌根、即一即多也。普賢菩薩之身、遍虛空等法界、故舌根亦充塞虛空、遍滿法界、一切情與無情言聲、皆普賢菩薩攝成贊歎諸佛之音也。如昔朱太祖聞杜鵑鳥鳴、問劉伯溫曰:“彼鳥對朕說甚?”劉伯溫答曰:“對聖駕說獨掌山河”。又問對汝說何?答曰:“說輔弼山河”。又問對農人說何?答曰:“說麥黃快割”。贊佛人聞之、必成稱贊諸佛、無非唯心所現耳。故修稱贊如來行願者、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罄聲、皆是稱贊如來之音聲。如西方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亦是念佛心轉境故。善學華嚴者、收叁世間爲一心。諸位如不善觀、可觀想一切語言音聲之所從來處、皆是真空理體、即宗門所謂話頭。如是回光返照、則知一切聲、皆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雖是體用、然有顯與不顯之別。觀想得力時是法身起用、稱贊如來、否則法身隱沒、不成普賢稱贊行願。

  ○二正辯稱贊

  《經》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記》“出無盡音聲海”、謂音聲多也。“出一切言辭海”、謂言辭多也。如來功德無盡、故以無盡音聲言辭稱贊。

  ○叁贊所經時

  《經》窮未來際、相續不斷。

  《記》普賢行願力不斷故、豎窮叁際稱贊不斷。

  ○四明其周遍

  《經》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記》不惟豎窮叁際贊、而且又橫遍十方贊也。

  ○辛叁總結二,壬初無盡二,先反顯。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

  《記》虛空無盡而雲盡者、反顯稱贊亦無盡而言盡也。

  ○後順成

  《經》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

  《記》順釋可知。

  ○壬二彰無間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稱贊是語業。雲身語意業者、意業起時現之于口、口又身之一分、故通叁業。無間如禮敬中說。

  ○庚叁釋廣修供養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記》此牒名也。“廣修供養”、觀下文中、有種種供雲、似非人力所能辦到。然若運心修觀、未嘗不可轉供養具、爲唯心性具妙供、而爲供養、縱不能觀想、亦宜隨力隨分、以能辦到之供、日日供養。皈依叁寶、理應依賴于佛、系念于佛、每日隨時皈依、即是將心系念于佛、縱不能系于法身佛上、亦應系于色身。故對佛像當如活佛尊敬、有事出外、應在佛前問訊告假、事畢回家、當向佛前問訊銷假。新製衣服、及新鮮食物、皆先供佛、而後食用。每日最少亦要長燈一盞、長香一枝、清水一杯、而爲供養。

  ○辛二釋相二、壬初正明供行四、一所供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