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延壽《宗鏡錄》之天臺修持思想(朱封鳌)▪P2

  ..續本文上一頁,豈有四六之文?理合幽玄,誰分淺深之位?但爲證入有異,俄分四教之門,升進亦殊,故列六即之位。……六即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此六即者,始凡終聖,始凡故除疑怯,終聖故除慢大。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叁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叁谛一谛,非叁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複如是,名爲理即菩提,亦是理即止觀,即寂名止,即照名觀。名字即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叁谛,全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于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爲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觀。若未聞時,處處馳求;既得聞已,攀覓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諸名爲觀。觀行即者,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甯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華首》雲:言說名不行,我不以言說,但心行菩提,此心口相應,是觀行菩提。《釋論》雲:四句評聞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無僻。觀行亦如是,雖未契理,觀心不息。如《首楞嚴》中射的喻,是名觀行菩提,亦名觀行止觀。恒作此想名觀,余想息名止。相似即菩提者,以其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射鄰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治生産業,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如六根清淨中說。圓伏無明名止,似中慧名觀。分真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界真如,名發心住,乃至等覺。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如從初月至十四,日月光垂圓,暗垂盡。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以普門示現,如經廣說,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觀,分真智斷。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于妙覺,智光圓滿,不複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過茶(荼)無道可說,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觀。(《宗鏡錄》卷37)(13)

  延壽根據智者《摩诃止觀》卷1所說,認爲從凡夫到成佛,其間因果事相,共有六個階段,所以稱“六”;從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體,完全一致,所以稱“即”。也就是所謂“六顯因果之事相,即顯佛性之理體”。《華嚴經》中稱大乘菩薩的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二位。天臺則將其作爲別教菩薩的行位,而別立圓教菩薩之行位六即位。他認爲,理即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佛性常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性雖然如此,但凡夫未聞此理,故亦不知此理,僅理性與佛一樣,故稱理即。名字即是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卷上聞上所說一實菩提之道,而從名字中通達解了,知道一切皆有佛性,一切皆可成佛。觀行即是不僅解知名字,更進而依教修行。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在觀行即中,還須修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觀行,故稱五品弟子位。相似即是依相似的觀力而發真智,始斷一分無明,而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爲發心住。從發心住,發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境界,直至等覺菩薩。究竟即是妙覺極果,位極于荼(梵文四十二字母之最末一字。《大品般若經》稱四十二字門爲文字陀羅尼。天臺慧思曾著《四十二字門》二卷,以四十二字門配當菩薩修行之四十二階位。認爲荼門入諸法邊竟處故,不終不生)。種覺頓圓,性修不二,理事平等。這乃是圓教的佛果。只有這樣依次一心修持,才能入佛境界。

  延壽還用天臺的四教說解釋六即,指出優劣。他說:“若藏教執色爲有,施拙度破析之因,成但空灰斷之果;通教執色心是空,了緣生無性之宗,失中道不空之理;別教從心生十法界,心但有能生十界之理性,未即便具十界之因果,如從地生一切草木,但從一心次第生十界也;圓教心具十法界,不待能所生,亦無前後際,只一念是十界,只十界是一念,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念念中體常圓滿。”(《宗鏡錄》卷37)(14)也就是說,藏教執色爲有,六而不即,修但空觀,只能得灰身滅智之果;通教執色心是空,雖六而常執,但沒有談到佛性,失中道不空之理;別教雖談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爲別教真、俗、中叁谛曆別不融,雖談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邊之外,所以只有六個階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只有圓教“雖六常一,何凡何聖?雖一常六,凡聖滅絕。又六而常一故言即,一而常六故初後不齊,當觀念時,非一非六”(同上)所以說,前叁者皆權(方便),唯圓教是實(真實),“取舍分別,妄念悉盡”。

  當然,延壽在《宗鏡錄》中申述“心宗”的禅理時,也曾多次闡述華嚴的教理,如“一心理事無礙”和“觀中事事無礙”等。但他又常常用天臺的圓理闡釋華嚴的說法,從而使他所創導的“心宗”更趨圓滿。如解釋“理事無礙”時,反複提到“叁觀”。有人問:“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但觀于心,何須觀具?”他即回答道:“一家觀門,永異諸說,該攝一切十方叁世,若凡若聖一切因果者,良由觀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雖具,若不觀之,但言觀心,則不稱理!”(《宗鏡錄》卷12)(15)這顯然屬于天臺宗的觀法。另如解釋“事事無礙”時。有人問:“理唯一道,事乃萬差,雲何但了一心,無邊佛事悉皆圓滿?”他即回答道:“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處世之門,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理,一法即一切法,卷之無迹。因卷而說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說多,此法未曾多。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無而不無。一多相依,互爲本末。”(《宗鏡錄》卷13)(16)這顯然也屬于天臺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義理。臺家認爲,物事之間的關系,不是邏輯上的排斥關系,而是共同爲緣,如大海中有無數個別的波,都共同反映普遍的水的濕性。波與波相即無礙,共成就此大海,即所謂“理具事造”。延壽說的“理由心成”的理,亦即天臺中道實相之理;也是作爲主體性的真心真性。此理一方面即空即假即中,而不偏于任何一面,一方面又有充實飽滿的內容,即具備十法界而爲中,達致這中道的境界而成佛;至于“事由心造”的事,則指涵攝十法界的存有。延壽認爲,“唯心之理”與“唯心之事”都是“一多相依,互爲本末”。這一道理,與臺家說的:“任運攝得,權實所現。以皆有理具,方有事用故。中觀理具,叁千俱假俱中,故事用所造自然皆空假中。”(《四明十義書》卷上(17)是完全相通的。

  叁、以天臺義理闡析禅淨合一

  禅宗強調自力成佛,認爲念佛是一種他力。但是,延壽提倡“念佛禅”,主張自力與他力結合。所謂念佛,是憶念佛的功德,或唱頌“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依淨土教,人可藉著念佛的修行,得阿彌陀佛的願力之助,而往生淨土。延壽十分推崇智者《觀無量壽經疏》中,關于一心念佛的解釋,認爲“若不歸一心解,安獲無量功德。以無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離心所見,皆不圓滿,悉成顛倒。”(《宗鏡錄》卷99)(18)他還肯定“一念佛之力,能斷一切諸障”,“譬如有人用師子筋爲琴弦,音樂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之中行念佛叁昧者,一切煩惱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將師子乳一滴投入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爲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叁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宗鏡錄》卷99)(19)顯然是在竭力弘揚禅淨合一的思想。

  爲了昭示禅教一致,延壽多次以天臺義理闡釋他的淨土觀。如在《宗鏡錄》卷21中,有人問“淨土以何爲體”時,他認爲應“以佛自在無漏心爲體”,然後解釋說:

  天臺《無量壽疏》雲,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沈,行開善睹惡二方之粗妙,喻于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乃至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此經心觀爲要術。一念心起,淨土宛然。無作體如故言微行,一心叁觀皆空假中,能假雖分,互照不思議境,要在心源,即觀功也。橫周豎窮,平等無二,叁觀因圓,叁德果滿,皆由心要義成。(20)

  這裏明白指出,樂之與苦,美之與醜,善之與惡,皆由“心分垢淨”。所以理事皆應以“心觀爲宗,實相爲體”,“一念心起,淨土宛然”。只有用一心叁觀、能所互照之法,堅苦修持,才能到達佛土,果德圓滿。

  延壽在解釋“佛國”時,認爲“隨心一想一緣,有情無情,若色若心,皆是實智所照之境,無不了其性相,故名佛國”(《宗鏡錄》卷21)。而“佛國”則是“一淨一切淨”的淨土,也就是他常說的“唯心淨土”。他反複強調“心淨則國土淨”,複引天臺宗的義理解釋說:

  天臺《淨名疏》雲,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心性本淨,猶如虛空,即是性淨之境,境即國也。觀覺悟此心,名之爲佛。初觀名因,觀成名果。若論自行,即是心王無染;若論化他,即是心數解脫。智慧數爲大臣,能排諸數上惑,以還心源清淨也。故雲:心淨即佛土淨也。

  又,隨四教所明四心,此四種心淨,即四種佛國悉淨。此四種心,只是一自性清淨心,此心若淨,一切佛土皆悉淨也。

  如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心淨則智行俱清,意虛則境界成寂。凡曰垢淨,無有不由心者,乃一淨一切淨矣。(21)

  這是引天臺宗《維摩玄疏》和《維摩略疏》論“心淨土淨”之文,然後將其歸結爲“一淨一切淨”的。《玄疏》言:修觀觀至“心性本淨,猶如虛空”時,此所觀的性淨之境即是國土,能觀此性淨之境的觀智即是佛。觀成之時,“心王無染,心數解脫”,即是心淨土淨。《略疏》言:藏、通、別、圓四教所明四種心若淨,則四種佛國皆悉清淨,而此四心,歸根結柢,只是圓教所明的自性清淨心,此心若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延壽將二文歸結爲“如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心淨則智行具清,意虛則境界成寂,凡曰垢淨,無有不由心者,乃一淨一切淨矣”。他所說的“心”,既然唯指圓教究極的自性清淨心,則此“土”,亦當是指究極的常寂光土。所以,所謂“一淨一切淨”的淨土,實際就是天臺宗的四土中的法性常寂光土。它的境界甚高,遠遠超過指方立相的安養蓮臺。

  《宗鏡錄》將天臺、淨土與禅宗的思想融爲一體。這不僅大大豐富了禅宗的思想理論,也大大促進了天臺宗的發展。北宋時期,天臺宗“山外派”的思想,就受到了《宗鏡錄》思想的影響。南宋以後,天臺宗學說中淨土和禅宗思想,更成爲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永明延壽雖屬禅宗大師,但他在天臺宗的傳承和發展中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德。

  注釋:

  (1) 《景德傳燈錄》卷26,《大正藏》卷51第421頁。

  (2) 卍續藏經第110冊。

  (3) 《景德傳燈錄》卷25《大正藏》卷51第407頁。

  (4) 《景德傳燈錄》卷26《大正藏》卷51第421頁。

  (5) 同上。

  (6) 《宗鏡錄》卷5《大正藏》卷48第442頁。

  (7) 《宗鏡錄》卷7《大正藏》卷48第427頁。

  (8) 《宗鏡錄》卷5《大正藏》卷48第442頁。

  (9) 《法華玄義》卷5,《大正藏》卷33第743頁。

  (10) 《宗鏡錄》卷9,《大正藏》卷48第461頁。

  (11) 《宗鏡錄》卷9,《大正藏》卷48第462頁。

  (12) 《法華玄義》卷2,《大正藏》卷33第697頁。

  (13) 《宗鏡錄》卷37,《大正藏》卷48第633頁。

  (14) 同上。

  (15) 《宗鏡錄》卷12,《大正藏》卷48第481頁。

  (16) 《宗鏡錄》卷13,《大正藏》卷48第486頁。

  (17) 《四明十義書》卷上,《大正藏》卷46第841頁。

  (18) 《宗鏡錄》卷99,《大正藏》卷48第951頁。

  (19) 同上。

  (20) 《宗鏡錄》卷21,《大正藏》卷48第532頁。

  (21) 《宗鏡錄》卷21,《大正藏》卷48第533頁。

《延壽《宗鏡錄》之天臺修持思想(朱封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