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延寿《宗镜录》之天台修持思想(朱封鳌)▪P2

  ..续本文上一页,岂有四六之文?理合幽玄,谁分浅深之位?但为证入有异,俄分四教之门,升进亦殊,故列六即之位。……六即谓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名为理即菩提,亦是理即止观,即寂名止,即照名观。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观。若未闻时,处处驰求;既得闻已,攀觅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观行即者,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达,宁是菩提?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华首》云:言说名不行,我不以言说,但心行菩提,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释论》云:四句评闻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无僻。观行亦如是,虽未契理,观心不息。如《首楞严》中射的喻,是名观行菩提,亦名观行止观。恒作此想名观,余想息名止。相似即菩提者,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射邻的,名相似观慧。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如六根清净中说。圆伏无明名止,似中慧名观。分真即者,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界真如,名发心住,乃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著,如从初月至十四,日月光垂圆,暗垂尽。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如经广说,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断更无可断,名果果。等觉不通,唯佛能通,过茶(荼)无道可说,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观。(《宗镜录》卷37)(13)

  延寿根据智者《摩诃止观》卷1所说,认为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所以称“即”。也就是所谓“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华严经》中称大乘菩萨的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位。天台则将其作为别教菩萨的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他认为,理即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佛性常住。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性虽然如此,但凡夫未闻此理,故亦不知此理,仅理性与佛一样,故称理即。名字即是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卷上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道一切皆有佛性,一切皆可成佛。观行即是不仅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在观行即中,还须修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观行,故称五品弟子位。相似即是依相似的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从发心住,发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境界,直至等觉菩萨。究竟即是妙觉极果,位极于荼(梵文四十二字母之最末一字。《大品般若经》称四十二字门为文字陀罗尼。天台慧思曾著《四十二字门》二卷,以四十二字门配当菩萨修行之四十二阶位。认为荼门入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种觉顿圆,性修不二,理事平等。这乃是圆教的佛果。只有这样依次一心修持,才能入佛境界。

  延寿还用天台的四教说解释六即,指出优劣。他说:“若藏教执色为有,施拙度破析之因,成但空灰断之果;通教执色心是空,了缘生无性之宗,失中道不空之理;别教从心生十法界,心但有能生十界之理性,未即便具十界之因果,如从地生一切草木,但从一心次第生十界也;圆教心具十法界,不待能所生,亦无前后际,只一念是十界,只十界是一念,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念念中体常圆满。”(《宗镜录》卷37)(14)也就是说,藏教执色为有,六而不即,修但空观,只能得灰身灭智之果;通教执色心是空,虽六而常执,但没有谈到佛性,失中道不空之理;别教虽谈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虽谈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边之外,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只有圆教“虽六常一,何凡何圣?虽一常六,凡圣灭绝。又六而常一故言即,一而常六故初后不齐,当观念时,非一非六”(同上)所以说,前三者皆权(方便),唯圆教是实(真实),“取舍分别,妄念悉尽”。

  当然,延寿在《宗镜录》中申述“心宗”的禅理时,也曾多次阐述华严的教理,如“一心理事无碍”和“观中事事无碍”等。但他又常常用天台的圆理阐释华严的说法,从而使他所创导的“心宗”更趋圆满。如解释“理事无碍”时,反复提到“三观”。有人问:“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但观于心,何须观具?”他即回答道:“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宗镜录》卷12)(15)这显然属于天台宗的观法。另如解释“事事无碍”时。有人问:“理唯一道,事乃万差,云何但了一心,无边佛事悉皆圆满?”他即回答道:“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门,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理,一法即一切法,卷之无迹。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说多,此法未曾多。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无而不无。一多相依,互为本末。”(《宗镜录》卷13)(16)这显然也属于天台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义理。台家认为,物事之间的关系,不是逻辑上的排斥关系,而是共同为缘,如大海中有无数个别的波,都共同反映普遍的水的湿性。波与波相即无碍,共成就此大海,即所谓“理具事造”。延寿说的“理由心成”的理,亦即天台中道实相之理;也是作为主体性的真心真性。此理一方面即空即假即中,而不偏于任何一面,一方面又有充实饱满的内容,即具备十法界而为中,达致这中道的境界而成佛;至于“事由心造”的事,则指涵摄十法界的存有。延寿认为,“唯心之理”与“唯心之事”都是“一多相依,互为本末”。这一道理,与台家说的:“任运摄得,权实所现。以皆有理具,方有事用故。中观理具,三千俱假俱中,故事用所造自然皆空假中。”(《四明十义书》卷上(17)是完全相通的。

  三、以天台义理阐析禅净合一

  禅宗强调自力成佛,认为念佛是一种他力。但是,延寿提倡“念佛禅”,主张自力与他力结合。所谓念佛,是忆念佛的功德,或唱颂“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依净土教,人可藉著念佛的修行,得阿弥陀佛的愿力之助,而往生净土。延寿十分推崇智者《观无量寿经疏》中,关于一心念佛的解释,认为“若不归一心解,安获无量功德。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颠倒。”(《宗镜录》卷99)(18)他还肯定“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为琴弦,音乐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之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将师子乳一滴投入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宗镜录》卷99)(19)显然是在竭力弘扬禅净合一的思想。

  为了昭示禅教一致,延寿多次以天台义理阐释他的净土观。如在《宗镜录》卷21中,有人问“净土以何为体”时,他认为应“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然后解释说:

  天台《无量寿疏》云,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睹恶二方之粗妙,喻于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乃至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此经心观为要术。一念心起,净土宛然。无作体如故言微行,一心三观皆空假中,能假虽分,互照不思议境,要在心源,即观功也。横周竖穷,平等无二,三观因圆,三德果满,皆由心要义成。(20)

  这里明白指出,乐之与苦,美之与丑,善之与恶,皆由“心分垢净”。所以理事皆应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一念心起,净土宛然”。只有用一心三观、能所互照之法,坚苦修持,才能到达佛土,果德圆满。

  延寿在解释“佛国”时,认为“随心一想一缘,有情无情,若色若心,皆是实智所照之境,无不了其性相,故名佛国”(《宗镜录》卷21)。而“佛国”则是“一净一切净”的净土,也就是他常说的“唯心净土”。他反复强调“心净则国土净”,复引天台宗的义理解释说:

  天台《净名疏》云,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观心性本净,犹如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觉悟此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智慧数为大臣,能排诸数上惑,以还心源清净也。故云:心净即佛土净也。

  又,随四教所明四心,此四种心净,即四种佛国悉净。此四种心,只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

  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净则智行俱清,意虚则境界成寂。凡曰垢净,无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21)

  这是引天台宗《维摩玄疏》和《维摩略疏》论“心净土净”之文,然后将其归结为“一净一切净”的。《玄疏》言:修观观至“心性本净,犹如虚空”时,此所观的性净之境即是国土,能观此性净之境的观智即是佛。观成之时,“心王无染,心数解脱”,即是心净土净。《略疏》言:藏、通、别、圆四教所明四种心若净,则四种佛国皆悉清净,而此四心,归根结柢,只是圆教所明的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延寿将二文归结为“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净则智行具清,意虚则境界成寂,凡曰垢净,无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他所说的“心”,既然唯指圆教究极的自性清净心,则此“土”,亦当是指究极的常寂光土。所以,所谓“一净一切净”的净土,实际就是天台宗的四土中的法性常寂光土。它的境界甚高,远远超过指方立相的安养莲台。

  《宗镜录》将天台、净土与禅宗的思想融为一体。这不仅大大丰富了禅宗的思想理论,也大大促进了天台宗的发展。北宋时期,天台宗“山外派”的思想,就受到了《宗镜录》思想的影响。南宋以后,天台宗学说中净土和禅宗思想,更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永明延寿虽属禅宗大师,但他在天台宗的传承和发展中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德。

  注释:

  (1) 《景德传灯录》卷26,《大正藏》卷51第421页。

  (2) 卍续藏经第110册。

  (3) 《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卷51第407页。

  (4) 《景德传灯录》卷26《大正藏》卷51第421页。

  (5) 同上。

  (6) 《宗镜录》卷5《大正藏》卷48第442页。

  (7) 《宗镜录》卷7《大正藏》卷48第427页。

  (8) 《宗镜录》卷5《大正藏》卷48第442页。

  (9) 《法华玄义》卷5,《大正藏》卷33第743页。

  (10) 《宗镜录》卷9,《大正藏》卷48第461页。

  (11) 《宗镜录》卷9,《大正藏》卷48第462页。

  (12) 《法华玄义》卷2,《大正藏》卷33第697页。

  (13) 《宗镜录》卷37,《大正藏》卷48第633页。

  (14) 同上。

  (15) 《宗镜录》卷12,《大正藏》卷48第481页。

  (16) 《宗镜录》卷13,《大正藏》卷48第486页。

  (17) 《四明十义书》卷上,《大正藏》卷46第841页。

  (18) 《宗镜录》卷99,《大正藏》卷48第951页。

  (19) 同上。

  (20) 《宗镜录》卷21,《大正藏》卷48第532页。

  (21) 《宗镜录》卷21,《大正藏》卷48第533页。

《延寿《宗镜录》之天台修持思想(朱封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