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達照)▪P3

  ..續本文上一頁全的大乘般若畢竟空觀,而是把大小乘禅法融會貫通,同時運用的表現,始終站在般若的角度來解說指導理論和禅修方法,具體操作則又是大小兼容的,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c、隨自意叁昧:

  隨自意叁昧就是指于一切時中、一切事上,念起即覺、意起即修的叁昧,乃是慧思大師依據《首楞嚴叁昧經》之經意而命名的。也相當于智者大師依《大品般若經》之經意而命名的覺意叁昧,或者《摩诃止觀》中所說的非行非坐叁昧。慧思大師的《隨自意叁昧》一書,大體就是論述初心菩薩在修學六波羅蜜時,應以叁昧正定爲根本。指出:“凡是一切新發心菩薩,欲學六般若蜜,欲修一切禅定,欲行叁十七品,若欲說法教化衆生,學大慈悲,起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薩位,得佛智慧,先當具足念佛叁昧、般舟叁昧及學妙法蓮華叁昧。是諸菩薩,最初應學隨自意叁昧,此叁昧若成就,得首楞嚴定。隨自意叁昧者,先以大悲眼觀衆生,舉足下足,具六波羅蜜。”27這裏說明了隨自意叁昧是念佛叁昧等叁昧的前導,是新發心菩薩的最初下手處,同時點明了“舉足下足,具六波羅蜜”的核心禅法。所以在修習隨自意叁昧時,于行、住、坐、眠、食、語等威儀上,應有叁昧及六度行儀的功夫。全書分爲六品,分別介紹了如何在日常行儀中修習叁昧。

  第一、行威儀中,辨六波羅蜜,破人法二我執,及未念心滅、欲念心生等四句皆不可得;末明身心雖空,因果不失,觀中道第一義空道理,得首楞嚴定,入菩薩位;菩薩行威儀中,舉足下足,具足六波羅蜜。

  第二、住威儀中,先觀息出入畢竟空寂,次觀心不可得,次觀色身空寂,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如影、如空花、如鏡中像、如炎、如化夢、如幻,無我、人、衆生、壽命,滅亦無隱,顯複無出沒,諸法自爾,無取無舍,即得具足六波羅蜜。

  第叁、坐威儀中,先以跏趺坐具足六波羅蜜,次總明內觀六根、外觀六塵、內外觀六識,皆不可得,得一切智慧。次別明根塵識六門觀法,次明意識與前五識差別,末明六、七、八識差別。此中凡夫六識隨業受報人天諸趣,第七識能轉一切生死惡業,第八識凡聖齊平,未曾變易。

  第四、臥威儀中,知一切法皆如臥相,不動不搖,無生住滅。明臥中眼義寂滅的觀法,具足六波羅蜜義。

  第五、食威儀中,明受食中回向法界衆生,施與法食,食性雖空寂,具足中道智慧藏,通達大智,到于彼岸,如是具足六波羅蜜義。

  第六、語威儀中,語時回向法界衆生,辯才無量,而無所得,具足六波羅蜜義。28

  于以上六威儀中,隨行者所處的各種狀態,隨時隨地可以用般若智慧觀照,恒時處于中道實相當中,具大悲心,修波羅蜜,正是《金剛經》所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禅觀法門。所以這是依據《大品經》的思想和《首楞嚴叁昧經》的表述方式組織而成的。後來智者大師著《覺意叁昧》,發揮其精神而成爲天臺“四種叁昧”之一的“非行非坐叁昧”。

  d、大乘止觀:

  所謂止觀,“止”就是停止心的動搖,住于本源的真理;“觀”就是以不動的心智,正確地即事物而觀察真理。止屬定,觀屬慧。合起來則稱“止觀、寂照、明靜”等。

  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法門》,略稱《大乘止觀》,是一部論述大乘禅定修學理論和實踐方法的著作,書中首先簡略地論述了止觀法門的綱要,其次以“五番建立”的體例,分五個部分來闡明大乘止觀之要義。一明止觀依止:是指以意識依止于心,以修習止觀;初破小乘人執著,次破大乘人執著。二明止觀境界:詳細討論了分別、依他、真實叁性。叁明止觀體狀:從染濁清淨二種叁性以修止觀,是性染性淨之說的開端。四明止觀斷得:指出了叁止叁觀的破除蓋障得到佛法修學的真實利益。五明止觀作用:說明了證甚深法性之體,起法界無礙之用。

  在這五個部分的論述當中,第一部分是對止觀法門的理解,後四個部分則是開示止觀的具體觀行方法。依此而進行禅觀的修習,初心行人,先要理解所觀境界,以及能夠之心,依自性清淨心以爲依止,觀照自性,息滅幻魔,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其性恒一,速習無漏業,熏于清淨心,降伏見思煩惱,進而斷除粗重煩惱,由此再努力用功,豁爾心開,從此斷除叁障、證叁德,直到最後位登妙覺,圓滿菩提佛果。29

  此外,該書卷四末還附有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大小便利時止觀等禅修方法,倒是比較簡易,容易理解和觀修,尤爲初學入門之方便,學人可以自行檢閱,此不贅述。30

  慧思大師的禅修方法主要體現了“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雖然大師非常看重《法華經》,但是對于“法華實相論”似乎還沒有象後來智者大師那樣精細入微,主要還是從般若思想來統攝其禅修法門,尤其對于六波羅蜜的反複強調和闡述,由此可見一斑!當然,他對于“法華叁昧”的發明乃至極力提倡,“隨自意叁昧”的創立以及詳細解說,無不爲日後的天臺禅修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觀天臺早期的禅法實踐,我們總結出慧文大師的叁種禅修方法:滅盡叁昧、無間叁昧、一心叁智,慧思大師的四種禅修法門:法華叁昧、諸法無诤叁昧、隨自意叁昧、大乘止觀法門,這七種禅修方法,基本上已經概括了天臺早期的一切修行方法,同時也已經隱約地架構了天臺整個禅修方法的雛形,爲智者大師創建天臺教學的“教觀並重”、“大小兼容”埋下了伏筆!

  叁、天臺圓熟期的禅修方法

  到了天臺教學體系的正式成立,天臺的禅修方法也就同時臻于圓熟階段,此階段主要是指智者大師的佛教實踐法門,主要表現在以《法華經》諸法實相論爲根本依據的各種禅修方法,基本上已經把當時傳入中國的各種佛教實踐觀修法門包含在內了。智者大師建立天臺教觀的一個鮮明特色便是:凡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佛法,都一概給予融會貫通,統攝在自己的教學體系之內。禅修方法也是從世間禅、亦世間亦出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等分類采納,在智者大師看來,一切法都是微妙不可思議的,都是不可說不可說的,但也都是因爲有四悉檀因緣之故,還是都可以說的31。因爲,機有利鈍,法無高下,應機施教,隨方指示,開會廢了,一切皆圓。所以,天臺圓熟期的禅修方法也就顯得非常豐富。我們這裏可以把它歸納爲兩個方面的內容,作一簡要的介紹。

  1、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

  所謂如來禅,就是指依據經教裏面所指示的禅修方法,由于它是如來所說,因此稱爲如來禅。32天臺的禅修方法主要是屬于如來禅一脈的止觀法門,智者大師通過藏、通、別、圓四教的分判,把大小乘禅觀法門全部納入了相對于四教的修習範圍之內,從而構成“教理”與“觀行”密不可分的天臺教觀。此教觀法門就是從大小乘佛教經論中得到啓示,主要是依據《般若經》的緣起性空思想和《法華經》的諸法實相論而組成的,所以,對應于化法四教的一切止觀法門,都是具有明顯的如來禅的思想脈絡,這主要體現在天臺叁種止觀的修習方法上。所謂叁種止觀,如《摩诃止觀》卷一說:

  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蹬;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爲叁根性,說叁法門,引叁譬喻。33

  而智者大師對這叁種止觀的修習方法,分別在四部專著裏面,作了專門的闡述,如元照律師(1048~1116)的《小止觀序》所說:

  天臺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于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爲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叁十卷,章安治定爲十卷,今《禅波羅蜜》是。叁曰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有一卷,今《六妙門》是。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爲俗兄陳針出,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34 

  在這四部止觀專著當中,已經把天臺宗圓熟期的禅修方法,清晰地表述出來了,其內容之深廣博大,組織之嚴謹周密,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非本文的區區篇幅能夠述其萬一的,此處就簡而略之地勾畫其輪廓而已,需者請到大師的原著中探尋!

  a、漸次止觀的修習方法

  這是指《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所說的禅修方法,也是對于早期傳入中國的禅觀法門以及慧文大師傳承下來的禅修方法作了全面系統的整理,把各種禅法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加以重新組織,被譽爲“是有關禅法的集大成著作”35。全書十卷,卷一討論了“禅波羅蜜的大意”,並未涉及具體的禅修方法;卷二至卷四揭示了“禅波羅蜜的前方便”,對于修習禅定之前應該准備的身心狀態,如二十五方便等必須掌握的禅修知識,作了詳細的解說;卷五至卷九正式闡述了“禅波羅蜜的修證”,系統地介紹了各種禅定的修習方法,包括數息法、欲界定、四禅、四無量心、四空定、六妙門、十六特勝、無漏禅的九想觀等等禅修方法;卷十專門系統介紹了“觀煉熏修的習禅方法”,依次闡述了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觀禅的法門,九次第定、叁叁昧的煉禅方法,獅子奮迅叁昧的熏禅方法,超越叁昧的修禅法門,末後還對頂禅和無诤叁昧、四辯等作了討論。

  整部著作都是在诠釋如何有次第有步驟地修習禅定,以及修習之前的准備和修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乃至修習之後的各種功德受用情況,結構嚴密,方法明確,是修習小乘禅法乃至大乘的禅定功夫所必須了解的重要寶典。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禅修方法,可以作爲叁乘共修的禅法,但在這些禅修方法中,屬于最上位的大乘禅法還有法華叁昧、般舟叁昧、念佛叁昧、首楞嚴叁昧等,只是在講說過程中有所提及,對其內容和修習的方法,並沒有具體詳細的解說。36

  b、不定止觀的修習方法

  這是指《六妙法門》所說的禅修方法,總共有十門來闡述“六妙法門”的修習情況:

  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說明了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曆…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達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