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先驅慧思佛學思想初探——關于早期天臺宗思想的幾個問題(張風雷)▪P3

  ..續本文上一頁87頁下。),亦不言“一心叁觀”源于慧文、慧思。灌頂雖在《摩诃止觀》“緣起”段中稱“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注:《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頁下。),但同時又說:“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注:《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頁上。),“此之止觀(指以“一心叁觀”爲核心的“圓頓止觀”),天臺智者說已心中所行法門”(注:《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頁中。)。不難看出,在灌頂看來,以“一心叁觀”爲核心的“圓頓止觀”實乃智者大師所獨創,其所謂“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者,用意蓋在于爲天臺宗建立一個遞相傳承的法統。

  “一心叁觀”的圓頓觀法非由慧思傳給智凱,這一點,從慧思本人的思想中亦可得到證明。我們知道,天臺“一心叁觀”的圓頓觀法,是與其“叁谛圓融”的圓教義理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沒有“叁谛圓融”,“一心叁觀”的觀法就不可能建立起來,因爲“一心叁觀”即是于一心中同時觀悟圓融的空假中叁谛。如果說“一心叁觀”的觀法確是由慧文傳給慧思、再由慧思傳給智凱的話,那麼,在慧思這裏,必定會有叁觀叁谛的思想。但是,在現存慧思的所有著述中(包括學者們疑爲僞作的《大乘止觀法門》和《南嶽思大師立誓願文》)(注:湯用彤先生說,慧思的著述“現存者除《無诤行門》、《安樂行義》二部外,尚有《南嶽禅師立誓願文》,然證之以道宣傳所言,頗不合,恐系後人附會僞造。又現存有《大乘止觀法門》四卷(《統紀》作二卷),據宋遵式法師作記,謂宋真宗鹹平叁年日本僧寂照來華,以此授遵式雲。(見《統記》卷二十五)書中引《起信論》處頗多。按《起信論》出世約在慧思晚年,《止觀法門》一書恐非思所作,此日本僧人早已有言之者。”(見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128頁,中華書局,北京,1982年8月第1版)呂澄先生也說:“現存的慧思著述裏有種《大乘止觀法門》,完全依照《起信論》的說法結構而成,從它的文義上看,當然是後人托名的僞作。”(見呂溦《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329頁,中華書局,北京,1979年8月第1版)。),卻並未見有叁觀叁谛的思想痕迹。

  如果對慧思的佛學思想再作進一步考察的話,就不難發現,在慧思那裏,實際上尚未形成明確的“叁谛圓融”的觀念。我們知道,天臺“叁谛圓融”思想的形成,除了與《大智度論》的“叁智實在一心中得”及《中論.觀四谛品》的“叁是偈”有關外,還與《法華經.方便品》中“十如是”的思想有著重大的關系。《法華經.方便品》在談到“諸法實相”時,謂: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注:《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大正藏》卷9第5頁下。)

  這即是說,佛教所成就的最高智慧、最高境界就是“究盡諸法實相”,也就是全面而徹底地認識和把握宇宙萬法的真實相,而宇宙萬法的實相,又可以從相、性等十個方面來探究。對于這段經文,智凱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叁轉讀法”來。《法華玄義》卷二上載:

  天臺師雲:依義讀文,凡有叁轉。一雲: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雲: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叁雲: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字施設,逦迤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分別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爲言,空即假、中。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點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叁而一二叁,不縱不橫,名爲實相,唯佛與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攝一切法。(注:《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3頁中。)

  正是通過這種“叁轉讀法”,智凱闡發了空假中叁谛圓融的天臺圓教義理,並把圓融的空假中叁谛作爲“諸法實相”的實際內容。

  應當承認,智凱對《法華經》“十如是”經文的極端重視,與慧思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法華經》的諸多譯本中,“十如是”的提法是鸠摩羅什的譯本裏所獨有的。但是,鸠摩羅什本人及其門下通達《法華經》者,卻都沒有對“十如是”的說法給以特別的重視。直到慧思,才真正注意到“十如是”的經文對揭示“諸法實相”有著極爲重要的特殊意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慧思對這段經文的解釋是偏重于“如”的一面。《法華玄義》卷二上說:

  南嶽師讀此文,皆雲“如”,故呼爲“十如”。(注:《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3頁中。)

  就空、假、中叁谛而言,“如”即空谛。可見,在慧思看來,所謂“諸法實相”,即是諸法在“相”、“性”等十個方面皆“如”、皆“空”,無性無相才是諸法的實相。慧思“讀此文皆雲“如””與智凱的“叁轉讀法”,不能不說實有著很大的差異。

  慧思對“空谛”的重視,也體現在其禅觀方面。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慧思把“法華安樂行”開爲兩種:“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注:《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卷46第700頁上。)。所謂“有相行”,又稱“文字有相行”,是對那些“不修禅定,不入叁昧”、“誦《法華經》散心精進”(注:《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卷46第700頁中。)的人所講的修行法門。而“無相行”則是“安樂行中深妙禅定”,是“畢竟無心想”,以證得“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注:《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卷46第700頁上。)爲最高境界,這與慧思以“如”來解釋《法華經》的“諸法實相”思想是一致的。

  由此可見,慧思和智凱雖然都極爲重視《法華經》和《大品般若經》(包括《大智度論》和《中論》等),但是二人的思想傾向是有所不同的。總起來看,慧思是以《大品》空觀爲主旨來理解《法華》的,重視的是“如”亦即“空”的一面;智凱則以《法華》爲宗旨,以《大品》爲輔翼,即通過對《法華經》“十如是”經文的叁轉讀法來揭示“叁谛圓融”的實相義理,再以“叁谛圓融”的思想來解釋《大智度論》的“叁智實在一心中得”和《中論》的“叁是偈”,並由此創立了“一心叁觀”的圓頓觀法。

  當然,考慮到慧思的佚著中有《叁智觀門》,似乎也不能說“一心叁觀”的觀法與慧思毫無關系。但是,慧思所謂的“叁智觀門”,絕不可能達到于一心中同時觀悟圓融的空假中叁谛的理論水平。由體悟“叁智一心”到建立以“一心叁觀”觀“圓融叁谛”的天臺圓教理論體系,還有一段思想路程,這個思想路程是由智凱完成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慧思佛學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主張“因定發慧”,在以定爲本的基礎上倡導“定慧雙開”;二是以《大品》爲宗旨會通《法華》,特重空谛。智凱則在慧思的思想基礎之上作了新的思想創造和理論發展,真正確立了“止觀雙修”的佛教實踐原則,構建起了以“叁谛圓融”和“一心叁觀”爲核心的天臺教理。

《天臺先驅慧思佛學思想初探——關于早期天臺宗思想的幾個問題(張風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