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世紀天臺佛教研究(黃夏年)

  [武漢]社會科學動態,2000年第10期

  9-15頁

  --------------------------------------------------------------------------------

  【作者簡介】黃夏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 100732

  --------------------------------------------------------------------------------

  天臺宗是我國隋唐期間出現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具有明顯的中國民族化特點,又以特有的教理和實踐而盛行于世,它建立以後,形成了豐富的天臺文化現象。曆史上一直有教內教外、學者大德不斷地研究闡釋天臺教理及其文化,融彙各家,惠澤後人。本文對20世紀中國大陸研究天臺宗的情況做一綜述,重點介紹20世紀下半個世紀的研究情況。

  一

  中國佛教進入本世紀以來,曾一度複興。唯識學理論受到方內方外的衆多人士注意,推崇唯識成爲一度流行的思潮。在教界,僧侶多以禅淨雙修爲務,教在禅宗,修在淨土,蔚爲中國當代佛教的主流。但是許多學者大德在宣講、演釋佛法時,都表現了融彙各宗的特點,研習宣講天臺宗的宗經《法華經》的大有人在,例如著名高僧太虛、虛雲曾多次開講《法華》宴席。僧人法忍、聖蓮、妙見等人也以《法華》爲終身所持。這一時期以天臺宗爲己任,形成教演天臺、行傳淨土的僧人也有不少,最著名的是臺宗傳人敏羲、谛閑、倓虛幾人,他們以天臺祖庭爲基地,遵四明大師遺教,扇叁觀四教之風,使天臺宗的影響南覆上海、甯波,北達黑龍江、長春等地。其他臺宗的重要弟子還有武岡正安、臺南式海、樂清行祖、新昌興慈、衡山智(山營)、永嘉靜權、上虞寶靜、溫嶺靜安等人。他們都是矢志天臺,追隨智者的臺宗法門龍象,與谛閑和倓虛等人一起爲中興天臺付出畢生的精力。他們廣開言教,宣說止觀,精研義理,培養後學,著述不綴,先後撰了不少天臺宗的佛教著作。這些著作主要有:寶靜《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倓虛《天臺傳佛心印記釋要》、《始終心要義記》;谛閑《大乘止觀述記》、《教觀綱宗講義》、《始終心要解略抄》等。在俗人裏也有著名的居士傾心天臺。江甯江味農曾在上海開講《大乘止觀》,並認爲止觀在般若中最爲至要。臺祖南嶽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是中國佛教撰述的瑰寶,要研習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必先通達《大乘止觀》。還撰述了《大乘止觀親聞記》,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嘉興範古農依谛閑法師受戒,並隨從聽講,通達天臺教義,興辦報刊,宣傳佛教。學者也有對天臺佛教做研究之人。著名佛教學者、哲學家謝無量是爲始作俑者。1916年他出版的現代中國較早的一部佛學理論著作—《佛學大綱》之第叁章中,曾對天臺教義做過扼要介紹。此書在5年內曾再版4次,有重要的影響。著名學者黃忏華在所著的《中國佛教史》、《佛教各宗大意》中專門列講了天臺宗的情況。另一著名佛教學者、居士蔣維喬也在其著的《中國佛教史》卷二中對天臺宗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做了重點介紹。總之,到1950年以前,經佛教界和學術界的努力,對天臺佛教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人們對天臺佛教有了很多了解,出版了一些天臺研究的專著,給後出的研究打下了基礎。但是也應指出,在整個中國佛教研究的層面上看,天臺佛教研究是不夠的,與當時較有影響的唯識學、禅宗和淨土宗的研究相比,差之較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現代中國的佛教和佛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新成立的中國佛教協會創辦了會刊《現代佛學》,經常登載一些學術研究文章或譯文。著名佛教學者呂澄就曾在上面發表過《天臺宗》一文,作者介紹了天臺宗的主要思想來源,臺宗慧思、智顗諸祖的實相說及判教思想。這篇文章是50年代大陸佛學有關天臺宗研究的一篇較重要的文章之一。60年代著名佛教學者、哲學家任繼愈先生出版了《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一書,此爲我國學者系統地用馬克思、列甯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佛教的較早的專著。書中專列了《天臺宗哲學思想略論》一章,對天臺宗創立的背景、天臺教祖的生平與著作、天臺教義的哲學內容及其特點等做了詳盡的分析,勾勒了天臺思想的發展脈絡,厘清了一些線索。這些首創的研究,改變了以往研究佛教多有在教言教的傾向,從而使佛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開辟了新的道路,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1957年以後,我國的政治生活發生了偏差,“左”的影響幹擾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佛教被當作封建迷信和唯心主義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我國的佛學研究得不到正常的發展,成果微乎其微,上述的呂澄、任繼愈的成果既是鳳毛麟角之作,也是僅有的幾篇著述之一,可是它們的價值卻很重要,代表了當時新中國的最高研究水平。

  1976年中國政府和共産黨實行了撥亂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貫徹落實。學術界也實行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佛學研究成爲一門跨學科的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支奇葩和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再次受到人們的注視,近年來成爲文史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至今仍然不衰。

  這一時期天臺佛教研究仍然是老一輩學者執牛耳。除了任繼愈的《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再次修訂再版外,呂澄出版了《中國佛學源流略講》,湯用丹的遺著《隋唐佛教史稿》也整理刊行。此外還有郭朋的《隋唐佛教》,嚴北溟的《中國佛教哲學簡史》,周叔迦的《周叔迦佛學論著集》,方立天的《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和高振農的《中國佛教》等書,佛教界也出版了《中國佛教》(四卷本)。這些佛學著作都辟有專章,講說天臺佛教,雖然各家的觀點不一,有些甚至是相互對立的觀點,但是它們的出版,繁榮了佛學研究,將天臺佛教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時期。

  在老一輩學者的指導下,年青學者也成長而出,撰寫了不少有見地的天臺佛教文論,陳兵的《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詳論了天臺止觀法門。王雷泉發表了止觀學說評價的重要文章。潘桂明研究了圓融哲學,又出版了《智顗評傳》。王志遠專攻宋代天臺佛學,出版了《宋初天臺佛學窺豹》一書。此書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本天臺佛教的專著,因此有開拓性和填補空白的意義。學者曾其海撰寫過介紹天臺宗的專著數本,張風雷撰寫了《智顗評傳》一書。朱封鳌校勘了智者的著作。在教界裏也有許多青年僧材從事天臺佛教的研究。僧人了法、首愚、成敬等人撰寫了這方面的文章。1988年以天臺宗祖庭爲基地的天臺山地區成立了“天臺文化研究會”,聯絡了全國的學者,旨在研究、宏揚天臺文化。中國大陸有了第一個專門從事天臺文化的民間學術團體,改變了過去學術界和教界的學者、僧人單一研究的方式,團結和調動了全國的研究力量,這是現代中國天臺研究學術史的一件壯舉,意義深遠。天臺文化研究會的周琦、林克智、丁錫賢、任林豪、朱封鳌、曾其海、金祖明、夏雲城、連曉嗚、鄭薦平等學者們還積極撰寫文章,研究介紹天臺文化,曾在《東南文化

  天臺文化專號》(1990年增刊號、1994年增刊號、1998年增刊號)發表了上百篇論述天臺佛教文化的文章,這也是我國學術界集中發表天臺研究成果的又一主要論文集和代表作,有力地推動了這方面的研究。與此同時,天臺地區的佛教界創辦了《臺州佛教》,宣傳特色的天臺佛教文化。臺州師專也利用熟悉當地文化的優勢,積極開展活動。天臺國清寺佛學院和普陀山佛學院都以專研天臺爲教內特色。至今天臺山地區的學者和僧人已經成爲當今中國天臺佛教研究的主要力量,在中國學術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最近普陀山成立的佛教文化研究所,以研究天臺爲其特色,並出版了《正法研究》論文集,有相當篇幅是討論天臺佛教的文章。此外,還有一些散在各地的學者也對天臺佛教做了研究。總之,從1985年以後,中國對天臺佛教的研究日漸增多,據筆者所見,有關天臺佛教的學術論文已達數百篇。此外在1993年和1997年在天臺山地區分別召開了兩次天臺文化討論會,1997年湖北當陽玉泉寺召開了一次討論會,2000年河南光山縣召開了一次研討會,這些會議對推動天臺佛教的研究發展功不可沒。

  二

  天臺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它起于道教,盛于佛教,囊括叁教,具體表現爲“天臺宗”爲代表的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及日本、朝鮮等國的文化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天臺宗的法統說開華嚴、唯識、禅宗的法統之先河。其判教說對華嚴宗的“五教十宗”和禅宗的“教外別傳”判教理論建立起過先導作用。華嚴宗的圓融無礙思想明顯受到了天臺宗的“叁谛圓融”說影響。中國盛行的菩薩戒和觀音崇拜也與天臺宗倡導有關。天臺宗的“觀”、“教”並重幾乎成爲以往中國佛教的一個共同理論。

  天臺山是中國佛教史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源地之一。它所構建的龐大的理論體系對其他各宗各派産生了直接的影響。學者認爲,天臺宗是在隋唐時期南北佛教互相融和及補充的形勢下出現的,“是南北朝佛學教風在隋唐統一後的新曆史條件下融和的表現。”但是爲什麼偏偏要選擇天臺,而不在其他地方出現同樣宗派,許多學者只是說因智者在此棲隱而得名。周琦、連曉鳴卻從地理環境方面做了論證,認爲“天臺山曆來爲釋道雙修之名山,且地處東南海隅,遠離政治中心,是理想的棲隱之地。”佛教屬典型的東方內省型文化,需要一個與其“出世”哲學相適應的封閉型的自然地理環境,天臺山正好具備了這一特點,故受到了智者大師的青睐。河南學者王照權、孫順霖、韓成之、袁宗文等運用實地考證與史志記載相結合的方式,對…

《20世紀天臺佛教研究(黃夏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