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張瑞良)▪P4

  ..續本文上一頁疇之中,易言之,即任何個人,只要“刹那心”起,就本質上與“叁千世間”連結而同時顯現于意識之中,若想進一步了解“一念”與“叁千”之關系,則可參閱智者在〈摩诃止觀〉卷第五上所說的一段名言: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 (28)。

  從上述引文,清楚得知智者大師不采“唯心論”的解釋,而極力主張“一念”與“叁千”不是先後、能所的關系,而是不縱不橫的關系,亦即“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的關系,換言之,即一方面是“一念”主體之意識展開,另方面是“叁千世間”之同時展開,確切言之,即“一念”與“叁千”是在對立中顯現平等,也就是在開顯“一念即叁千”之圓融辯證法,更清楚言之,即“一念叁千”表現“實相”的兩方面,一方面是“主體的意識過程”,另方面是“叁千世間之存在”,而兩方面同時展開,因此,可以說,“一念”與“叁千”必然雙雙出現在主客、能所對立之場面中,而又能充分展現彼此平等相即的關系,簡言之,即“一而二”、“二而一”之和諧圓融關系。

  談到此,尚有一點要補充,那就是,“止觀”實踐的要領在“觀心”,但這不是“唯心”的“觀心”,而是“色心平等”的“觀心”,亦即以“色心對立”而體現“平等”的“實相辯證法”,來作爲“止觀”的根本前提。

  ────────────────

  28 見于摩诃止觀卷第五上,大正46,p.54上。

  197頁

  智者曾批判“唯心論”,好比對“地論宗”、“攝論宗”之批判 (29), 誠如〈摩诃止觀〉卷第五上雲:“若從地師,則心具一切法,若從攝師,則緣具一切法,此兩師各據一邊。” (30) 又如〈法華玄義〉卷第九上雲:“或如地論有南北二道,複加攝大乘興,各自謂真,互相排斥,墮于負處。” (31) 皆爲其明顯例證,其批判重點是,他認爲,“地論宗”的“唯心論”主張“一切法”的根源是“清淨心”或“法性心”,而“攝論宗”的“唯識論”主張“一切法”的根本是“阿黎耶識” (32), 以上兩種皆屬“思議境”,而“天臺圓教”主張“心具叁千”說,即“日常的現實心”與“所有諸法差別相”寸步不離,換言之,即隨時隨地,“日常一念心”起,即刻展現“叁千世間相”,這就是所謂“不思議境”。

  智者在〈摩诃止觀〉談“不思議境”時,曾引用〈華嚴經〉之“唯心偈”經文,其原文如下:

  不可思議者,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33)

  因此,有人誤認天臺“一念叁千”說是一種“唯心論”,其實,非也,爲什麼呢?我的回答是,智者大師有他自己的哲學,他在此引用〈華嚴經〉之“唯心偈”經文,一來顯示出“經典啓發靈感”的功能,二來舉出“一念叁千”之有力經典證明,這種情況,就像“易經”啓迪後學者一樣,道家、儒家等都可由〈易經〉得到啓發,也可以隨時引用〈易經〉,並不會因引用〈易經〉而改變自己本來的樣子與想法,同理,智者大師也絕不會因引用

  ──────────────

  29 參閱法華玄義卷第五下,大正33,p.742中。

  參閱摩诃止觀卷第十上,大正46,p.134上。30 見于摩诃止觀卷第五上,大正46,p.54上。31 見于法華玄義卷第九上,大正33,p.792上 。32 參閱維摩經玄疏卷第二,大正38,p.528中。33 見于摩诃止觀卷第五上,大正46,p.52下。

  198頁

  〈華嚴經〉而改變自己原來的“性具哲學”觀點,而變成“唯心論”者,總之,只要適切地去了解體會智者的根本哲學原理,也就不會産生誤解了。

  〈摩诃止觀〉一書是天臺實踐哲學之寶典,其出發點是“觀心”,這是因“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所以,人們“就近取便”選擇“心法”以“觀心” (34), 從人自己的“一念心”入手,觀當前的“一念心”,且從當前一刹那心,即時擴散到全體,看到全體,掌握到全體,即所謂“心具叁千”,是“不思議境”,更妙的是,智者大師心思靈巧,會移動觀點,交換觀點,好比前面談“觀心”、“心具”、“不思議境”,而現在即可移到“觀色”、“色具”、“不思議境”之觀點上,並全面投入之,追究其所以致此的原因,乃在于智者始終站在“色心平等”的基礎上,來看萬事萬物,所以,才能表現得如此靈動自然而進入情況,因此,若誤認智者爲“唯心論”者,實在是因未能徹底了解他的哲學觀點之故,若真正徹底了解智者的“一念叁千”理論之真義,也就不會誤認“一念叁千”爲“唯心論調”了。

  (6)“一念叁千”說之實踐意義與自覺心態

  人人都知道,“理想”若離開“現實”,則只是一種“空想”,因此,“真實的佛法”絕不會脫離現實,反會“正視現實”,並“淨化現實”,使“現實理想化”、“理想現實化”,智者所說的“一念叁千”,就充分發揮“正視現實”、“把握現實”、“淨化現實”的精神,所謂“一念”,即指日常所起的“一念心”,所謂“叁千”即指“叁千種類的世間”,事實上,也就是一切可能現起的存在狀況,所謂“一念叁千”,即指“日常一念心”具備“一切可能的存在樣相”,需經過深刻內觀、體驗以證悟此“不

  ─────────────

  34 參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卍續藏經第41冊,p.470。

  199頁

  思議境”,清楚言之,即正視日常一念,捕捉日常一念,並進而淨化日常一念;正視一切可能的存在狀況,捕捉一切可能的存在狀況,並進而淨化一切可能的存在狀況,今以“十界”之現起爲例,作一說明,盡管怎麼樣微細的“日常一念”,也會起“相狀作用”,如不經意地,“嗔恚”念頭一起,則現“地獄界”,“貪欲”念頭一起,則現“餓鬼界”,“愚癡”念頭一起,則現“畜生界”等,“無明愛欲”念頭一起,則現“人身界”,“禅悅定樂”念頭一起,則現“天上界”,與此相反地,那就是,觀“四谛”即現“聲聞界”,觀“十二因緣”即現“緣覺界”,發“四弘誓願”即現“菩薩界”,而與“真如”相應的,即現“佛界”,由此看來,知“日常一念”即具“十界”而起現法界全體,因此,“念頭起處”就要“修”,要“淨化”,乃修道者當務之急,換言之,即“日常一念”乃“修道者”之“要緊處”、“用功處”,這是虔敬而嚴肅之修道者所應具備的“自覺心”。

  總之,“一念叁千”說,是具有深刻修道意義之實踐理論,只可惜,到了宋、元時代,“一念叁千”說,只流于形式理論,且陷入爭論不休的狀態,而不去發揚其內在生命實踐之意義,以致完全喪失智者當年的原始修道精神與生命自覺之深刻意義。

  法華圓教是從“日常一念心”中去修,去觀“叁千不思議境”,觀到極處,法體的圓融相即景象自然現前,也就即時達到了淨化現實的修道最高目的。

  結語

  “一念叁千”是智者大師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其重要性就像釋尊在菩提樹下所證悟之“十二因緣”一樣,可說是“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智者在〈摩诃止觀〉提出“一念叁千”說,

  200頁

  乃是爲了教人“觀心”,觀當下“一念心”,落于何種“法界”,且即此“一念法界”,觀其“法性實相”,乃“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體驗、實踐意義而言,這是抉擇時刻,處于“兩者擇一”的“決斷瞬間”,誠如智者所謂:“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 (35) 在上升與下降之間,勇于選擇“向上”、“向佛道”,這種“修行的決斷”與“離染工夫”,可使一切“衆生”與“佛”同證“菩提”、同證“諸法實相”。

  透過“一念叁千”之修道體驗,可以體悟到“生死即涅槃”、“諸法即實相”之不可思議境界,也可在當前“一念心”中,即展現“叁千世間”之形形色色,進一步清楚言之,也就是說,現實的、具體的差別相即所謂“法相”,其與“法性”之間,彼此不隔而圓融相即,正如“水”、“波”的關系一樣,“水”若離開了“波”,那將難爲“水”,“水”不能離開“波”,“波”也不能離開“水”,“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易言之,“水”即是“千波萬波之具體差別相”,而“千波萬波之具體差別相”亦即是“水”必然表現之樣態。

  “一念叁千”說有一重要意義,即對“現實”無限“了解”、“肯定”與“關懷”,絕不逃避現實,也就是說,不走超越路線,而走“內在即超越”的路線,實現所謂“現實即唯一法界”、“娑婆即唯一寂光淨士”之人間淨土理想。

  〈摩诃止觀〉在修道的方便上,其所采用的“觀心”方法,乃是“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以顯示“不思議境”,不只“觀心”如此,“觀色”也可適用此法,即所謂“一色叁千”、“任舉一色,即具叁千”,以顯示“不思議境”,誠如天臺名言, 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36),及常言所謂“一沙一世界”、“一

  ─────────────────

  35 見于法華經玄義節要卷上,卍續藏經第44冊,pp.347~348。

  36 見于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二,大正46,p.151下。

  201頁

  葉一菩提”,如此這般脍炙人口而耐人尋味,有若品茗時之意境,充滿溫馨與甘美,甯靜與滿足。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張瑞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