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P4

  ..续本文上一页畴之中,易言之,即任何个人,只要“刹那心”起,就本质上与“三千世间”连结而同时显现于意识之中,若想进一步了解“一念”与“三千”之关系,则可参阅智者在〈摩诃止观〉卷第五上所说的一段名言: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 (28)。

  从上述引文,清楚得知智者大师不采“唯心论”的解释,而极力主张“一念”与“三千”不是先后、能所的关系,而是不纵不横的关系,亦即“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的关系,换言之,即一方面是“一念”主体之意识展开,另方面是“三千世间”之同时展开,确切言之,即“一念”与“三千”是在对立中显现平等,也就是在开显“一念即三千”之圆融辩证法,更清楚言之,即“一念三千”表现“实相”的两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意识过程”,另方面是“三千世间之存在”,而两方面同时展开,因此,可以说,“一念”与“三千”必然双双出现在主客、能所对立之场面中,而又能充分展现彼此平等相即的关系,简言之,即“一而二”、“二而一”之和谐圆融关系。

  谈到此,尚有一点要补充,那就是,“止观”实践的要领在“观心”,但这不是“唯心”的“观心”,而是“色心平等”的“观心”,亦即以“色心对立”而体现“平等”的“实相辩证法”,来作为“止观”的根本前提。

  ────────────────

  28 见于摩诃止观卷第五上,大正46,p.54上。

  197页

  智者曾批判“唯心论”,好比对“地论宗”、“摄论宗”之批判 (29), 诚如〈摩诃止观〉卷第五上云:“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此两师各据一边。” (30) 又如〈法华玄义〉卷第九上云:“或如地论有南北二道,复加摄大乘兴,各自谓真,互相排斥,堕于负处。” (31) 皆为其明显例证,其批判重点是,他认为,“地论宗”的“唯心论”主张“一切法”的根源是“清净心”或“法性心”,而“摄论宗”的“唯识论”主张“一切法”的根本是“阿黎耶识” (32), 以上两种皆属“思议境”,而“天台圆教”主张“心具三千”说,即“日常的现实心”与“所有诸法差别相”寸步不离,换言之,即随时随地,“日常一念心”起,即刻展现“三千世间相”,这就是所谓“不思议境”。

  智者在〈摩诃止观〉谈“不思议境”时,曾引用〈华严经〉之“唯心偈”经文,其原文如下:

  不可思议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 (33)

  因此,有人误认天台“一念三千”说是一种“唯心论”,其实,非也,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智者大师有他自己的哲学,他在此引用〈华严经〉之“唯心偈”经文,一来显示出“经典启发灵感”的功能,二来举出“一念三千”之有力经典证明,这种情况,就像“易经”启迪后学者一样,道家、儒家等都可由〈易经〉得到启发,也可以随时引用〈易经〉,并不会因引用〈易经〉而改变自己本来的样子与想法,同理,智者大师也绝不会因引用

  ──────────────

  29 参阅法华玄义卷第五下,大正33,p.742中。

  参阅摩诃止观卷第十上,大正46,p.134上。30 见于摩诃止观卷第五上,大正46,p.54上。31 见于法华玄义卷第九上,大正33,p.792上 。32 参阅维摩经玄疏卷第二,大正38,p.528中。33 见于摩诃止观卷第五上,大正46,p.52下。

  198页

  〈华严经〉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性具哲学”观点,而变成“唯心论”者,总之,只要适切地去了解体会智者的根本哲学原理,也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摩诃止观〉一书是天台实践哲学之宝典,其出发点是“观心”,这是因“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所以,人们“就近取便”选择“心法”以“观心” (34), 从人自己的“一念心”入手,观当前的“一念心”,且从当前一刹那心,即时扩散到全体,看到全体,掌握到全体,即所谓“心具三千”,是“不思议境”,更妙的是,智者大师心思灵巧,会移动观点,交换观点,好比前面谈“观心”、“心具”、“不思议境”,而现在即可移到“观色”、“色具”、“不思议境”之观点上,并全面投入之,追究其所以致此的原因,乃在于智者始终站在“色心平等”的基础上,来看万事万物,所以,才能表现得如此灵动自然而进入情况,因此,若误认智者为“唯心论”者,实在是因未能彻底了解他的哲学观点之故,若真正彻底了解智者的“一念三千”理论之真义,也就不会误认“一念三千”为“唯心论调”了。

  (6)“一念三千”说之实践意义与自觉心态

  人人都知道,“理想”若离开“现实”,则只是一种“空想”,因此,“真实的佛法”绝不会脱离现实,反会“正视现实”,并“净化现实”,使“现实理想化”、“理想现实化”,智者所说的“一念三千”,就充分发挥“正视现实”、“把握现实”、“净化现实”的精神,所谓“一念”,即指日常所起的“一念心”,所谓“三千”即指“三千种类的世间”,事实上,也就是一切可能现起的存在状况,所谓“一念三千”,即指“日常一念心”具备“一切可能的存在样相”,需经过深刻内观、体验以证悟此“不

  ─────────────

  34 参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卍续藏经第41册,p.470。

  199页

  思议境”,清楚言之,即正视日常一念,捕捉日常一念,并进而净化日常一念;正视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捕捉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并进而净化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今以“十界”之现起为例,作一说明,尽管怎么样微细的“日常一念”,也会起“相状作用”,如不经意地,“嗔恚”念头一起,则现“地狱界”,“贪欲”念头一起,则现“饿鬼界”,“愚痴”念头一起,则现“畜生界”等,“无明爱欲”念头一起,则现“人身界”,“禅悦定乐”念头一起,则现“天上界”,与此相反地,那就是,观“四谛”即现“声闻界”,观“十二因缘”即现“缘觉界”,发“四弘誓愿”即现“菩萨界”,而与“真如”相应的,即现“佛界”,由此看来,知“日常一念”即具“十界”而起现法界全体,因此,“念头起处”就要“修”,要“净化”,乃修道者当务之急,换言之,即“日常一念”乃“修道者”之“要紧处”、“用功处”,这是虔敬而严肃之修道者所应具备的“自觉心”。

  总之,“一念三千”说,是具有深刻修道意义之实践理论,只可惜,到了宋、元时代,“一念三千”说,只流于形式理论,且陷入争论不休的状态,而不去发扬其内在生命实践之意义,以致完全丧失智者当年的原始修道精神与生命自觉之深刻意义。

  法华圆教是从“日常一念心”中去修,去观“三千不思议境”,观到极处,法体的圆融相即景象自然现前,也就即时达到了净化现实的修道最高目的。

  结语

  “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其重要性就像释尊在菩提树下所证悟之“十二因缘”一样,可说是“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智者在〈摩诃止观〉提出“一念三千”说,

  200页

  乃是为了教人“观心”,观当下“一念心”,落于何种“法界”,且即此“一念法界”,观其“法性实相”,乃“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体验、实践意义而言,这是抉择时刻,处于“两者择一”的“决断瞬间”,诚如智者所谓:“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 (35) 在上升与下降之间,勇于选择“向上”、“向佛道”,这种“修行的决断”与“离染工夫”,可使一切“众生”与“佛”同证“菩提”、同证“诸法实相”。

  透过“一念三千”之修道体验,可以体悟到“生死即涅槃”、“诸法即实相”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可在当前“一念心”中,即展现“三千世间”之形形色色,进一步清楚言之,也就是说,现实的、具体的差别相即所谓“法相”,其与“法性”之间,彼此不隔而圆融相即,正如“水”、“波”的关系一样,“水”若离开了“波”,那将难为“水”,“水”不能离开“波”,“波”也不能离开“水”,“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易言之,“水”即是“千波万波之具体差别相”,而“千波万波之具体差别相”亦即是“水”必然表现之样态。

  “一念三千”说有一重要意义,即对“现实”无限“了解”、“肯定”与“关怀”,绝不逃避现实,也就是说,不走超越路线,而走“内在即超越”的路线,实现所谓“现实即唯一法界”、“娑婆即唯一寂光净士”之人间净土理想。

  〈摩诃止观〉在修道的方便上,其所采用的“观心”方法,乃是“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以显示“不思议境”,不只“观心”如此,“观色”也可适用此法,即所谓“一色三千”、“任举一色,即具三千”,以显示“不思议境”,诚如天台名言, 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36),及常言所谓“一沙一世界”、“一

  ─────────────────

  35 见于法华经玄义节要卷上,卍续藏经第44册,pp.347~348。

  36 见于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二,大正46,p.151下。

  201页

  叶一菩提”,如此这般脍炙人口而耐人寻味,有若品茗时之意境,充满温馨与甘美,宁静与满足。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