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注長注短,注吉注凶,皆由衆生自作自受。”雖然吉凶禍福壽夭等終歸是自作自受,但也有神明在冥冥中監察、管理、裁決、職掌衆生生死禍福的神祗,由玉皇大帝、緣微帝君、太微帝君、五鬥、叁元(天宮、地宮、水宮)、泰山府君等組成嚴密的機構,各有職掌,如“東鬥主算,西鬥記名,北鬥落死,南鬥上生”(《太上說中鬥大魁保命妙經》);“爲男爲女,可壽可夭,皆出其北鬥之政命也。”(《太上玄靈北鬥本命長生妙經》)天官掌山嶽城隍社令等神祗及君臣人物,地官掌妖魔魍魉及有情無情生成化育,水官掌江河湖海諸龍神色鼈等精怪(《太上洞神叁元妙本福壽真經》);東嶽泰山府君主治死生,爲百鬼之主帥;青城丈人爲五嶽之上司,專主地仙。又有深入每家每戶的北鬥七元使者竈君及每人身中的叁屍神等,錄人善惡,按時上報天曹裁決。行大善者增福添壽,作大惡者降殃減命。至于死亡,也由神明判定。《太上靈寶業報因緣經》說:“人欲終亡之時,皆是地司上奏諸天,諸天按察,依其部籍定其死名,敕下叁界官員、四司五帝收其魂魄,絕其生氣矣。凡人有疾病、刑厄、凶禍、官災、牢獄、水火、刀兵種種苦惱,皆是冥司考罰。”
吸收了輪回說的道教,其信仰宗旨也從注重肉體長生不死上升到超出生死、“與道合真”,接近了佛家所倡的解脫、涅槃。此所謂超出生死,指永不墮于叁界五道的輪回。傳爲鍾離權授呂洞賓的《鍾呂傳道集》,在縷述衆生輪回墮落的可悲情狀後,指出:“人生欲免輪回,不入于異類軀殼,常使其身無病老死苦,頂天立地、負陰抱陽而爲人,勿使爲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矣。”繼承鍾呂道統的全真道,更是極力渲染做人之苦,說功名富貴如同幻夢,妻妾兒女實爲怨家債主,地獄懲罰可畏,輪回之途險惡,“氣不來身臥荒郊,改頭換面,輪回販骨幾千遭。世華非堅,如石火,火宅難逃”(劉處玄《仙樂集》卷四),有似佛家說有生皆苦、叁界火宅。全真道像佛家一樣,斥肉體體四大假合、無常不淨,以體證“本來真性”而超出叁界生死爲大道,斥肉體長生爲“小術“。全真道祖王重陽《立教十五論》說:“今之人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丘長春說:“吾宗所以不言長生者,非不長生,超之也。此無上大道,非區區延年小術也。”明葆真子《真诠》說:“上仙不以長生爲事。”清初中興全真龍門派的王常月更鄙視肉體長生,謂“人之色身,修也要死,不修也要死,縱活得千年,終歸于土”(《碧苑壇經》),強調唯精神超出生死,與道合一是真。道教在宗旨上,便這樣一步步向佛家涅槃說*攏。
二、形神、魂魄、精氣神與道即是心
道教繼承發揮華夏傳統思路綜合道家哲學、中醫、巫術、氣功內觀等以觀察自身,對形神關系、身心結構、生命本原,有自家獨特的解釋。
道教認識人自身的基本思路,是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論爲基點,類比宇宙學而建立生命學。認爲人身與天地,同一本原,同一生成程序,同一運轉規律,同一構造,人體小天地與宇宙大天地在各方面有對應、協同關系。就生命形成程序而言,如同道或元氣造化天地萬物,人之生,也是由道(虛無)生神,神生炁,炁生精(父母交媾),精生形;或無極而太極->陰陽->五行。就構造而言,人身亦同天地,具陰陽、五行、四氣、八卦,而且其形相亦像天地,如《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所說:“夫人者,皆禀妙道天地之氣而生,故頭圓象天,足方象地,肉象土,骨象石,氣象風,血象水,眼象日月,發象草木,聽象原洞。言象雷叫,寤象晝,寐象夜,行象雲,坐象山,喜象睛,怒象雨,五藏象五行,四肢象四氣,九竅象洞穴。”人身中氣液的運行法度,也與天地日月一致,一日十二時當一年十二月,身中叁百六十脈當一年叁百六十日,心腎相距八寸四分爲天地定位之比,一晝夜間氣液在身中的運轉,與一年間天地之氣的運轉同度。“氣液升降如天地之陰陽,肝肺傳導若日月之往複。”(《鍾呂傳道集》)總之,人“法天象地”,爲天地之縮影,而天地,也可看作人身之放大,所謂“天法象我,我法象天”(《真氣還元銘》)。天地有神明主宰,人身中各部位也皆有神居住職家,《黃庭經》等列舉人身中諸神的名諱、形貌、膚色,謂居于腦中泥九宮的太一帝君,爲身中諸神的統帥,人身諸神,爲天地諸神的縮景。這種天人合一論,可謂一種獨具特色的生命全息論。
道教對神關系頗有研討,一般認爲形神相互依存,而神爲主宰,功用殊勝。《太平經》曰:“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強調精神爲生命的主要因素。《抱樸子·至理》說:“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就像無形的道。“一”居住于有形的世界,無形的精神居住于人身中,爲人生命之本原。《太平經》還以神、氣、形以生命叁大要素,比喻說:“故形體爲家也,以氣爲輿馬,精神爲長吏”,若形體家宅中缺了精神,就像田宅城郭沒有官吏主宰治理,便會亂了套。道教還指出精神在人身中的居止之處是腦,與一身之神的主宰太一帝君所居處一致。也有神在于心之說。
形神從另一角度或深一層次,稱爲魂魄。《太清真人絡命訣》承華夏傳統的魂爲神、魄爲形之說,謂“人死魂去,魄獨在,形魄歸土中,魂上天去。”魂爲陽精,魄爲陰精,如天上的日月,“在天爲日月,在人爲魂魄”。魂的居處是肝,魄的居處是肺,魂魄,當是一種能産生精神與形體生命活動的本原、實體,分爲叁魂七魄。《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人在胎中時,“叁月陽神爲叁魂,動以生也;四月陰靈爲七魄,靜鎮形也。”叁魂七魄還被說成是一種具外在性、有如鬼神的東西,《雲笈七簽》卷五四卷載張陵言:人身叁魂,一名胎光,爲太清陽和之氣,屬之子天,令人心清淨,絕穢亂之想,爲人延壽添算,主命;二名爽靈,乃陰氣之變,屬于五行,使人機謀思慮,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主財祿;叁名幽精,陰氣之雜,屬于地,使人好色嗜欲,穢亂貪睡,主災衰。叁魂又稱叁命,胎光常居本屬宮宿,爽靈居地府五嶽,幽精居水府。叁魂中,爽靈、幽精二魂孳生機心與貪欲,令人勞神耗氣,精華枯竭,“名生黑簿,鬼錄罪著,死將至矣。”七魄則爲身中陰氣、濁鬼,其名爲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主生理功能。叁魂七魄說是對人精神、心理、生理活動的一種獨特的分析體系,其旨歸在說明清淨寡欲乃養生延壽之要。
形神關系從更深層次觀察,爲精氣神、性命關系。原始道經《太平經》即以精、氣、神爲人生命的叁大要素,謂叁者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氣者受之于中和”,叁者“共一位”,“相與共爲一道”,結合爲一體,互不能離,“相助爲治”,以“愛氣尊神重精”爲養生延壽之要。精氣神又稱“叁一”、“叁寶”,內丹學稱爲能煉就金丹、令人超生脫死的上藥,《心印妙經》雲:“上藥叁品:神與氣精”。神的功用是主宰智照,氣的作用是運動流行,精的作用是生長化育。唐宋以來的內丹學更分精氣神爲後天與先天,強調唯天精氣神——名元精、元氣(炁)、元神,方可作煉成內丹的大藥。先天精氣神中,元精元氣合稱爲“命”(生命之本)、元神稱爲“性”(精神本原、本體)。先天精氣神,主要根據氣功靜定中的主觀體驗而建立,當心念寂定不動,返歸先天,離雜念的幹擾,超越陰陽五行時,斯際一念不生,寂照不動的心爲元神,充溢身中的氣爲元氣,氣的運動爲元精。元神的居處在腦、元氣、元精的根本在腎,所謂“頂爲性根,臍爲命蒂”。
內丹學認爲,先天精氣神與後天精(交感精)、氣(呼吸氣)、神(思慮神、識神)爲體用關系,先天精氣神爲本爲體,後天精氣神爲用,“非先天不能生後天,非後天不能成先天”(《還真集》)。先天精氣神又相互依存,共爲一體,互不能離,而神,特具主宰功用,最爲重要,張伯端《青華秘文》說神爲主,炁爲用、精從氣;王重陽《授丹田二十四決》說性爲根,命爲蒂,性爲主,命爲客。
內丹學還將人的生命之本分爲精、神、魂、魄、意五種東西,爲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氣,分別藏于腎、心、肝、肺、脾五藏。五行爲陰陽交變的形態。陰陽交變的形態和數量,又常用八卦來表示。用坎離二卦表真陰真陽,離中生火(神)爲真陰,乃性根;坎中生水(精)爲真陽,乃命本。性根命本,即先天精氣神在後天形體中的潛藏,喻爲青龍白虎。 從神爲主宰、其用神妙的傳統立場出發,道德不斷受佛家萬法唯心說的影響,越來越重視心、神。南北朝所出道書中,便像佛教一樣,將衆生生死輪回的原因歸諸于自心。《濟衆經》說:“五種煙煴(五行),聚而成體,會其宿業,因而受識,輪轉其神,有其生也。因識受染,流入惡緣。”謂因宿世心識受汙染,才因宿業而投胎受生。《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人以難伏,唯在于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淪惡道,皆由心也。”該經甚至把心等同于出生主宰萬物,本不生滅的最高存在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爲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教對道的認識,也是從人身小天地有無形的神主宰,類推出宇宙大天地有無形的宇宙精神道爲主宰。後來內丹學對心、神作了進一步分析,從本體論、體用論再度分開後天的識神與先天的元神,或妄心與真心,只以元神、真心爲“本來真性”,此物本不生滅,超出生死,爲道、金丹的同義語。其說與禅宗的心性論甚爲相近,道教中人亦常和會釋道二教乃至儒釋道叁教心性論,說人的元神、真性,道教稱爲道、金丹,釋氏稱爲圓覺,儒家名爲太極,本是一物,“天下無二道,聖人無…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八章 中土人士的生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