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去向,《大乘流轉諸有經》載佛對摩揭陀國王所說的一段話,描述頗爲精煉:
“前識滅己,後識生時,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墮傍生(畜生)、餓鬼、地獄。大王:後識生時無間生起,彼同類心相續流轉,分明領受所感異熟。大王: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至後世,然有死生業果可得。大王:當知前識滅時名之爲死,後識餐起號之爲生。大王: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餐起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大意是說:人臨死時,最後一念意識滅後,緊接著便會續生下一念意識,就如同生前前念滅已又生後念,中間沒有停頓間歇。死後的意識相續而生時,便會領受他生前行爲的因種所成熟的果報,生于天、人、鬼、畜、獄五道中,雖然沒有什麼東西從今生搬到後世,後世的生命並非今生的生命,但今生後世之間,有因果相續的緊密聯系。前念已滅名之爲死,後念續起名之爲生。這生死相續之輪回過程,本性是空,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實受生死。爲什麼?你且試觀當下念頭的生滅,前念滅了找不著它的去處,後念續起覓不見它的來處,生死之間前念後念也是如此,從這裏你應覺悟那空的本性。
第叁節 佛典中對人死斷滅論的批駁
死後生命還會延續,雖然爲不少宗教和哲學家所述說,但死後的情景,畢竟渺冥難知,摸不著看不見,非凡胎肉眼所能親見,依據常人的感知,倒是空易得出一死永滅,“人死如燈滅”的結論,不僅很多現代人對人死續存說表示懷疑,乃至視作迷信、神話,即古人,也不乏激烈反對續存、輪回轉世說,宣揚一死永滅論者。與佛教相前後出世的古印度沙門集團中最大的六家——所謂有“六師外道”之一,由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 sakambala)創立的“順世外道”,即高唱人身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合成,沒有什麼“靈魂”,死後四大元素的結合體解散,心識也就永滅,無輪回、業報,倡導享樂主義、縱欲主義,認爲盡情享受物質生活,從滿足種種感官欲求中得到快樂,便是涅槃,佛典中稱其說爲“現世涅槃論”。順世外道之說,在當時印度社會上影響很是不小。
順世外道等人死永滅的主張,佛家稱爲“斷見”、“斷滅論”,對之有多外批駁。佛家論證人死非斷,批判斷見的立足點,是緣起法則。在佛家看來,世間萬理中,只有緣起法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能被證僞、駁倒的真理,從理性論證人死非斷滅、斷見錯謬,只有揭示斷見之違背緣起法則。如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論典《瑜伽師地論》卷七,反诘認爲人死“猶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複合”的斷見說:你主張斷滅,是說死後“五蘊”(集成人生命的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即身心總和)斷滅,還是說“我”斷滅?“若言(一)蘊斷滅者,蘊體無常,因果展轉生起不絕,而言斷滅,不應道理。”五蘊從來是生滅無常而又因果相續不斷,前因必生後果,不可能停歇間斷,生前現世,不論是物質身體,還是心理活動,實際上念念都在生滅相續,這種因果生滅相續的活動,絕沒有因肉體生理活動的停止而停止的道理。“若言我斷等者,汝先所說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皆蘊爲體,而非是我,言我斷滅,相不可得,故不應理。”若說是人死自我斷滅,那麼人的生命,無非是地水火風四大無素所組成的血肉之軀和各種心理、精神活動的五蘊合集,既然其中本來就沒有個能作主宰、常住不滅的“我”,說人死自我斷滅,要是沒有道理了。
第四節 迦葉和弊宿關于斷滅論的問答
在《長阿含經》卷七《弊宿經》中,記述了一個批駁人死斷滅論的故事。經載:有一少女迦葉,爲釋迦佛弟子,已證阿羅漢果,釋迦佛逝世後,迦葉羅漢與五百比丘雲遊至北印拘薩羅國的斯波(酉+盆)村。這個村子裏有個叫弊宿的長者,是村裏的婆羅門祭司,卻“常懷異見”,反對婆羅門教傳統的輪回說,宣揚人死後沒有來世,沒有再生,沒有善惡報應。此人聽說迦葉羅漢等來到村裏,向村民宣說死後有來世、有轉生,有善惡應,乃谒見迦葉,與她辯論死後是否斷滅的問題。他向迦葉羅漢提出種種诘難,論證死後斷滅,迦葉羅漢一一予以反诘。
弊宿先說:“按照諸家沙門、婆羅門的說法,人若行殺生、偷盜、淫亂等惡業,死後要墮入地犾,我難以相信此說,因爲我從未見過有死去的人回來報信說他墮入了地犾,若實有地獄,他應來報,使我知曉,才能確信。”
迦葉答言:“有智之人,應從譬喻中獲得領悟。比如有盜賊屢犯王法,被國王捕獲拘禁,下令斬首,此賊溫言軟語乞求行刑者:“請您暫且放我回答,辭別親知故舊,然後再回來受刑吧!”弊宿長者,那行刑人會放他回家嗎?”“不會。”“同爲人類,尚且不放,何況身死命終,墮入地獄,那無情的獄吏鬼卒,豈肯放他回來報信!”
弊宿又提出诘難:“既然沙門、婆羅門說行不殺不盜等十善的人死後皆生天上,爲什麼我從未見過死者來報其生天之信?”迦葉羅漢還是設譬喻回答:“比如有人墮于茅廁中,全身屎尿,汙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蔑刮、澡豆淨洗,香湯沐浴,衆香塗身,換上華貴衣飾,供以百味美馔,以五欲娛樂其心,你說此人還會再投到茅廁中去嗎?”“不會。”“行善生天者便如此人,這人間地面臭穢不淨,天神們在離地面幾百裏處,遙聞人間臭味,臭于茅廁糞坑,那生天者飽享五欲之樂,快樂無比,豈肯再返回人間報信?”
弊宿又诘難說:“我有個親戚,淨持五戒,按沙門、婆羅門之說,他死後應生于忉利天上,他臨終前,我曾囑托:“你若生天,見實有天堂,請來告訴我一聲。”但他命終之後,並未來報,他是我的至親,不應失約而不來報,這不是說明沒有什麼後世嗎?”迦葉答言:“人間的一百年,只當忉利天上一日一夜,也以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忉利天人壽命千歲。你的親戚生前淨守五戒,命終必生忉利天,他生天後,也許會想:我剛生此外,先娛樂遊耍兩叁天,然後再去報信吧,弊宿你說,縱使他來報信,你能見到他嗎?”“不能,等他來報,我已死去多年了。”
弊宿又問:“你說忉利天壽命如許長,誰能證明?”迦葉回答:“比如有人生來失明,從沒見過五色、日月星辰、丘陵溝壑等的形相,有人問他:五色、日月星辰等是何形狀?盲人答言:沒有什麼五色、日月星辰等東西。弊宿,你說盲人答得對嗎?”“不對。”“忉利天壽也是如此,實有不虛,你無天眼,不能親見,便說爲無,豈有此理!”
弊宿說:“雖然如此,我還有不信的理由:曾有村民們捉得一賊,我命人將此賊置大鍋中,嚴加封蓋,以火燒煮,觀其靈魂出入之處,結果沒發現有靈魂出去,揭開封蓋,也未見靈魂的影迹。若有靈魂死此生彼,應該見到呀。”迦葉诘問:“你寢高樓之時,曾夢見過遊行于山林江河園林浴池城巷等處嗎?”“夢見過。”“你做夢時,有家人在旁守護嗎?”“沒有過。”“你現在活著,意識從身中出入,尚不可見,何況死後?你不知道那些修道的僧人,精勤不懈,深入禅定,證得天眼通,能以天眼明見衆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你未得天眼,無理由以自己肉眼的有限知見能力,便斷言因看不見意識出入,便沒有他生後世。”
弊宿又說:“我管理的村子裏,有作賊者,被人擒縛到我這裏來,我命人活剝其皮,尋求其靈魂,而不得見,又把他的肉一塊塊割下來,把他的筋脈骨節剖開,骨頭敲碎,檢查骨髓,無論從哪裏也沒發現靈魂或心識存在,因此而知沒有什麼來生後世。”
迦葉還以譬喻回答:“在久遠的過去,有一侍奉火神的修道者,收養了一名孤兒,當此孤兒十來歲時,修道者有事遠行,囑咐孤兒守護火種,千萬不可讓它熄滅,萬一熄滅,鑽木取火以續燃。修道者走後,小兒因貪玩失職,致使火滅,乃吹灰求火,不能得,又以斧子劈柴以求火,方法不對頭,豈能求到?求火種須要用鑽木等正確方法,尋求衆生的心識,也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修道坐禅,得超越肉眼有限感知閥阈的天眼通,才能明見衆生死此生彼。”
弊宿還是說:“我還有不能相信的理由。我村子裏有作賊者,我命人將他捉來,以秤稱其體重,然後殺死,再稱其屍,誰知不見減輕,反而加重。由此可知沒有靈魂離開其身,也就不會有來生後世。”迦葉問他:“你見過稱鐵嗎
先冷稱已,然後加熱再稱,重量會減輕。人活著時身體柔軟溫熱而輕,死後屍體冰冷僵硬而重,就象熱鐵柔軟而輕,冷鐵堅硬而重。”
弊宿還是說:“我還是不信。我有親戚身患重病,我去看望,扶他右脅而臥,見其言語動作如常,又扶其脅而臥,也是如此。不久他命終,我令人扶他左臥右臥,反複觀察,見他不再能屈伸肢體、言語瞻視,可見人死神滅,沒有來世。”
迦葉答言:“往昔有一國家,國人從來不知有螺貝之聲。後來有一位善吹螺貝者到彼國中一個村裏,執貝叁吹,然後將螺貝(海螺殼做的吹奏樂器)置于地上。村裏人被樂聲驚動,紛紛來圍觀問是什麼聲音,吹奏者手指導螺貝回答:是此物之聲。村民于是有手去觸摸螺貝,不聞有聲。吹奏者乃取貝吹奏,村民這才覺悟說:原來這好聽的樂聲不是螺貝所有,須用手指按、以口吹氣,才會發聲。弊宿,人也是如此,當有生命、有心識、有氣息進入時,才能言語瞻視動作,人死則沒有了生命、心識、氣息,只留下一具僵屍,豈能言語動作一如生時!”
迦葉勸弊宿放棄對自他有害的斷見,並設二譬喻勸導,弊宿還是不信,又反诘說:“你們既然宣揚行善生天,快樂樂無比,那是死了比活著要好多了,何不自殺去享天上之樂?”迦葉答言:“這斯波(酉+盆)村中,過去有一修道者,已一百二十歲,他有一妻二妾,妻先有子,妾方懷孕。不久修道者命終,其妻對其妾說:家中所有財物,都應屬我所有,沒你…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二章 非斷非常的佛教輪回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