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二章 非斷非常的佛教輪回觀▪P3

  ..續本文上一頁的份兒。妾言:此且慢提,等我分娩後,若生下男孩,遺産便應有我一份;若生女孩,你將她養大嫁出去,將得到一份財禮。不料妻的兒子卻幾次叁番向妾索要遺産,妾無可奈何,便以利刀自剖其腹,即害自己,又害他人。你應抛棄邪見,接受正見,確信死後非斷,有來生後世,善惡果報,自己行善,勸人行善,這樣對己對他,才有益處。”

   經過多番往複辯駁,弊宿長者終于接受了死後非斷說,並自願受叁皈五戒,成爲一名佛教徒。

   弊宿婆羅門對人死有來世說的質疑,及其所持人死斷滅的理由,很具代表性,今人主張斷見的思路,實際上尚不出當年弊宿長者的路數,只不過依據科學知識,思考得更深細些而已。迦葉羅漢的反駁,現在看來算不得十分有力,而且全用譬喻,這在形式邏輯,屬類比推理,至多只能得出蓋然性的結論。做夢時意識從身中出入,死後身體變重二說,已被證明爲誤。但其觀察死後非斷方法、思路,還是蘊含著從現代人眼光看來也不淺的道理,值得仔細玩味。

   第五節 《大智度論》論證人死非斷

   釋迦牟尼滅度後,隨印度文化的發展,佛教內外異說歧出,教內有二十個部派先後分出,教外有九十六種外道出現于世。各宗教、學派之間,及佛教中派之間的論戰,將佛教教理的發揮推向高峰,非斷非常的輪回觀,進一步深化、理論化。大乘龍象龍樹的名著《大智度論》卷叁八,從多方面批駁人死後“但見其滅,不見更有出者受于後身”的人死斷滅論。龍樹所舉的人死非斷的理由,大略有八點:

   1.由衆生天性知必有其前世之因。若身死永滅,無有前生,便難以解釋衆生生來便有的天性:如嬰兒初生不經人教便自然會憂喜怖畏,會哭會笑,牛犢生來便會吃奶,豬羊之類生後不久便知牝牡交合;還有:兒女肖其父母,人的長相有美醜之分,資質有聰明愚鈍之別,如果沒有宿世所習作爲其因,則這些現象便成了無因之果,違前緣起法果必有因的規律。由此應有前世,有前世故,必有後世。

   2.以肉眼有局限性,天眼了了見故,知有前生來。若以人死亡時不見有什麼東西離體而去爲無後世來生的理由,則人的肉眼等感知能力,有其局限性,非一切能見,以有局限性之感知否認自己不能感知到的東西的存在,是爲荒謬愚癡。就拿具局限性的感知來說吧,耳朵能聽到的聲音,眼睛便已看不見其實體,難道便能以眼之不見聲音,而否認聲音的實有?輪回轉世的情狀,也非不可見知,只不過是凡人的肉眼之有限感知能力,豈能親見來生後世?若肉眼能知見一切,修道者們就不必去辛苦修正清淨天眼了。肉眼若能窺破生死去來之秘奧,凡愚與賢聖之間豈非是沒有了區別?

   3.形成生命的主因煩惱未斷故,知有來生後世。煩惱(自我執著、自我貪愛、愛欲等),是人出生及生存的主因,人死雖不見有何物來去,但作爲生命動力的煩惱爲主因生起新的身、情、意。衆生由身、情、意造業,行善作惡,雖然沒有什麼看得見的東西從今生搬到來世,但必然從今生所造的善惡業生起來世的果報。“譬如乳中置毒,乳變爲酪,酪變爲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乳、酪雖變,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衆(五蘊)因緣故,更生後世五衆,生業相續不異故,而受果報。又如冬木,雖未有花葉果實,則次第而出。”

   4.由宿命通,知必有前生後世。這個人世間,雖然大多數人都矇矇不知前生,但也有些能記得前世、自如宿命的人,對他們來說,前世的經曆,就像人夢中趕路,疲倦至極而睡臥,醒後回憶夢中所經由。不知宿命的人,沒理由僅依自己的無知,便否認別人的有知。

   5.由身心關系可推知有來生後世。從身心關系而言,人若生起過重的瞋怒、嫉妒、疑慮、後悔等,擾惱自心,便會導致面色不佳,身體枯瘦;若生純淨的善心,深信因果,具有正信,得如實知見諸般事理的智慧,則能使心歡意悅,身體輕快,面容和悅。“以有苦、樂因緣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當知必有後世。”善或惡的心理活動爲主因,必然會出生後世的身心。只不過衆生肉眼難見,智慧淺薄,産生種種邪見、疑惑,即使能修福行善,作些好事,但多心疑未必會有善報,總是難得作出太大的善舉,常作無悔。就像有醫師爲一國王治病,疑心即便治好國王也不會有多少賞賜,卻不知國王已暗中派人爲他家建造豪華宅第,等到醫師事畢歸家,見到國王爲他造的新宅,才後悔當初心存疑念,未能精心盡力地爲國王治病。

   6.由聖人經書知有後世。一切聖人所說的經書,都講人有後世,不僅佛、羅漢、菩薩們所說的佛經作如是說,即婆羅門等宗教的聖典,亦作如是說。

   7.以聖言可信故當信有他生後世。“聖人說現在事實可信故,說後世事亦皆可信。如人夜行險道,導師授手,知可信故,則便隨逐。”應由聖人(佛、羅漢、菩薩)所說現在之事理,如緣起法則、斷煩惱則得涅槃,入禅定能享輕快安恬等,信賴聖人的智慧、人格,相信他們所說來生後世,輪回轉生之事真實不虛。既爲肉眼凡夫,智慧淺薄有限,若不信從聖人之言,豈能自知生死秘奧,豈能以淺薄斷言生死大事!

   8.依緣起法知必有前生後世。“佛法中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死雖相續,亦不是常。無量阿僧祗劫因緣雖過去,亦能生果報而不滅。”有等無智之人見佛法說一切皆空,便又執著空,認爲一切都空無所有,還有什麼他生後世,墮入了“惡取空”的邪見深坑。當知佛法說空,旨在破除衆生誤認假我、小我和一切生滅無常的現象爲真常不變的執著、邪見,“空”的含義是無自性,而非斷滅無物。佛法一方面說空、無我,一方面又說生死相續,有他生後世,這兩方面是統一的,並不互相矛盾。佛法的極旨是中道,一切不執著,“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這樣才能符契中道,證見真實的本面,而不致墮于有害的邊見、邪見。就像“以刀斫空,終無所傷。”

   龍樹所舉八條理由,幾乎打通了理性在解決生前死後問題時可能走到的所有思路,舉出了以理性論證錄後續存的一切可能舉出的理由。他提出的對人類感知的局限性的認識、對超感知能力的肯定、對人性的分析、及不著一切的中道的思想方法等,在今天看來還具有相當強硬的說服力和尖銳的挑戰性,是今天用科學方法破解生死之謎時,所不容回避的。

   龍樹之後,佛教理論家們對斷見還有不少批判,如前面所舉《瑜伽師地論》之說,便代表了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方法。瑜伽行派在陳那以後,側重于用因明(邏輯)論證,出于與外道辯論的需要,將龍樹所舉八條理由中的六、七條即“聖言量”(以佛教聖人之言爲論據)從因明論式中撤除,不以之爲論證死有後世等問題的論據,因爲“聖言量”對以被不信仰佛教的人所接受。

   第六節 “無我”說與對有我論的批判

   與斷見相反,同樣違背緣起法的另一種邪見,是“常見”。常見,即執有真常不變的東西,就生命現象而言,主要指執有能自作主宰、不變不滅的生命主體自我(阿特曼),或輪回的承擔者——補特伽羅(putgala)——意譯“數取趣”,即多次往來于五道中的輪回主體,或薩埵(有情、衆生)、命者(生命主體)等,執實有此等東西,名爲“我見”、“我執”,這種見解被佛教強調爲出生煩惱、引起生死輪回惡性循環的淵薮,獲得解脫、涅槃的根本障礙,真可謂生死之根,萬惡之本。佛教千經萬論,無不力破我見、我執,作爲佛教教義標幟和准衡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以無我爲中心,被稱爲“印中之印。”無我,是貫徹佛家諸乘諸宗之學的核心要義。

   佛教所破斥的我見、我執,大乘分爲人我見、法我見兩個層次,與輪回有關的主要是人我見,又譯“補特伽羅我見”,即執有一不變的自我出入五道、實受輪回。這種我見的內容《瑜伽師地論》卷六五分爲四種:“一者計我即是諸蘊;二者計我異于諸蘊,住諸蘊中;叁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蘊法中;四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亦不住于異于諸蘊離蘊法中,而無有蘊,一切蘊法皆不相應。”對這四種執著,佛典中有多處批駁辨析。

   第一種我見:“計我即是諸蘊”,或“蘊即是我”,意謂認爲自我便是“五蘊”——物質身體(色)和受(領納)、想(觀念)、行(意志)、識(心識根本)四種心理、精神活動。這是常人與生俱來、無誰不有的見地,印度六師外道中的順世外道即張楊此見。佛經尤小乘佛經中所批多的我見,主要是指這一種。人無不確認有個體自我、執我、愛我、維護我,一切思想、活動,無不以自我爲軸心而轉圈子,講起話來口口聲聲“我(或老子、老娘)如何如何”;做起事來始終以我爲出發點:我怎麼辦?此事對我有利還是有害?腦子裏思此念彼的念頭,終歸以“我”的肯定爲基座;即便是考慮前生後世、六道輪回,也總是想“我死後如何,轉生爲誰,我的前生宿世是誰”。古話因而有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認“爲我”爲人之天性。然而,試問緊搶不放的這個我,究竟是什麼?以何爲實體?首先內省到的,大概無非是:我是人,男或女性,姓甚名誰,長相如何,什麼職業,什麼頭銜,有何才能,性格怎樣,……等等。由此而擴展到我所有的東西:我的錢、房子、汽車、妻子兒女、名譽、地位等等,佛學名爲“我所”者。一般人日常所體認的自我,乃至社會上大家共認而據以分別自他的自我,大略而已。西方著名物理學家馬赫《感覺的分析》一書說:“顯得相對恒久的,還有記憶、心情和感情同一個特殊物體(身體)聯結而成的複合體;這個複合體被稱爲自我”。這裏所說的記憶屬佛家所說的想與識,心情、感情屬佛家所說的受,身體屬佛家所說的色,以這些東…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二章 非斷非常的佛教輪回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