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P2

  ..續本文上一頁物都包括在虛空中,因爲它是無形的、無相的。《金剛經》中就將無相,無相就是無限的,有相就是有限的。

   3、 念佛經的目的就是爲了學習佛的智慧和思想。但這個目的很多人不知道,有些人念經的目的是靠誦經來求佛菩薩的保佑,這是一種低層次的信仰。念佛經主要是爲了扼製思想上的惡念,培養善念。一個善的念頭就能消除無數災難,這不是誇大的說法,經驗可以告訴你。人的一切行爲都是受善念或惡念的驅使。例如戰爭販子的一個惡念,可以發動戰爭,讓無數人遭難;國家領導人的一個善念可以使無數人受益,這便是例子。每一個人的思想裏都有佛心和魔心,懂得佛法的人看了《西遊記》就知道,把其中衆多的妖魔鬼怪理解成童話式的外部的魔是不對的。佛法要破的是自身的惡魔,從人到佛,修煉的修地和道位上有無數的災難無數的魔。《西遊記》爲了表現這個魔就設了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代表人的智慧,豬八戒代表人的愚昧,惡魔就是在這中間産生的。人都有佛心和魔心,佛心論就是講這個,佛心也就是人的可塑性。人的思想裏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有的人善心多一些,也就是佛心多一些;有的人惡心多一些,也就是魔心多一些。這兩種鬥爭始終是存在的。能徹底的消除魔心,佛心展現出來了,就是佛。 鬥爭的焦點,就在“念頭”上。學佛達到無念,魔就徹底失敗了。這在學金剛經時非常重要。無念,就是任何念頭都空了,一無所求了。我和周圍的一切事物、一切利益全部空了,我法皆空,無得無失,無榮無辱,無是無非,心如天空,寂靜圓明,這就是佛的境界。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算懂得了《金剛經》的精神實質。所以叫“斷”。“斷”是什麼?斷各種念頭。一個人從早到晚有無數念頭,就連做夢,也是潛伏在思想上的念頭在作怪,不得安睡。修行的人爲了捕捉自己的念頭,有一種專門的修法:出現一種念頭就抓住,想想對不對?抓住來破。過去西藏有一個很有名的大德高僧潘公傑,是阿底峽的弟子,是學菩提道此地的。他放了兩堆石子——白石子和黑石子,一個善念出現就放一個白石子,一個惡念出現馬上放一個黑石子,這樣到晚上進行總結。開始黑石子特別多,白石子很少,他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批評自己說:“你還算人嗎?因爲你有惡念,在苦海中輪轉了多少世?還嫌受苦少嗎?”就這樣痛責破除。如此過了二叁十年後,一天下來全部變成了白石子,他也就修成了。當然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金剛經》主要講了一個“空”字,我法具空。人無我,法無我。空了就像天空一樣,無形無色、無阻無礙,魔也奈何不了我,也就無得無失、無榮無辱、無是無非、諸法平等。《金剛經》學到家了,思想境界就達到這種程度。只理解《金剛經》的詞句沒有什麼作用。下面講《金剛經》的總義。

  第一部分 金剛經總義

   《金剛經》梵文名稱是: Arya Vajracidaka Prajaparamita Namamahasudra ,譯爲漢語是《神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大乘經》。現在的漢文《金剛經》是後秦鸠摩羅什翻譯的。隋朝達摩笈多譯作“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作“能斷金剛經”。唐義淨譯作“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都有“能斷”兩個字。但現在出版的金剛經就沒有“能斷”二字,甚至講《金剛經》的人,也不講“能斷”二字,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是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藏譯本嚴格按原文翻譯,一字不差。原文中Cida (裁達)是“能斷”或者“斬斷”之義,“破執斷惑”是這部經典的精神實質。“上智聞名而知義”,這“能斷”二字豈能缺少?上智就是特別聰明的人,一看佛經的名稱就明白了,不需要再看文本了,“聞名知義”就是這個意思。“斷”什麼?就是斷執著,所以叫“破執斷惑”,“斷”者就是破除、消除、斬斷的意思,前面所說的各種年頭,要斬斷、破除。

   《能斷金剛般若經》是佛經般若系列部的一部,藏傳佛教般若學家稱爲“般若叁百頌”。《般若經》按內容的繁簡、部頭的大小,分爲大部般若、中部般若、小部般若,大部十萬頌、中部二萬五千頌、小部八千頌。介于中、小部之間的還有一萬八千頌和一萬頌。一頌略等于32字的八言絕句一首。根據曆史傳說記載,大部般若百萬頌被因陀羅請在叁十叁天,不在人間。中部十萬頌曾經保存在龍地——“龍地”絕非傳說中的龍宮,很可能就是佛滅度後大乘佛教一度很發達的大夏即新疆境內。龍樹大師從龍地把十萬頌般若重新帶到了印度,故稱“龍藏”。“龍藏”在人間出現時,就是在佛寂滅420年後,也就是龍樹的時代。曆史上對佛出生的年代一直有爭議,現在一般說是2530多年前,實際上這是巴利文佛教小城佛教的說法。由于世界上承認的人多起來了,佛的誕辰九算作(到1956年爲止)是2500年,這是根據斯裏蘭卡、泰國、緬甸小乘佛教的曆史記載來的。實際上按中國古代的說法是佛生于公元前869年或867年。若依這兩種說法,佛出世到現在是2800多年(大概在周靈王時期),這和時輪部的說法很相近。般若部在佛經裏藏族學者稱“母子十七部”。“母經”這般若內容樣樣俱全的經典,如上面所說的大、中、小各部;“子部”指從“母部”分出來的卷本,如“七百頌”之類。

   佛陀說法共分叁個時期,稱“叁轉法 輪”。初期法 輪主要說“有”,說一切都是存在的,一切都是有的,這就是“有”部;中期法 輪主要說“空”;末期法 輪分別叁性有無,故稱“分別*輪”。般若部屬于中期法 輪。“輪”是運轉之義,分叁個時期是質的區別,不是截然的時間上的區別。叁轉法 輪叁個時期所說得法就包括佛法現存所有的內容。佛陀傳法,啓迪衆生的智慧就是法 輪運轉之義。佛法這種智慧深入人心之時,就是法 輪運轉之時,也就是說:真正的佛的思想傳播開來,對人的思想行爲起到作用之時,法 輪就算運轉了。

   “般若”指的是超凡脫俗的開悟大智慧,它是八萬四千佛法的核心。佛曾對弟子說:“我涅磐後,佛法存在不存在,就看世上存在不存在般若法。”佛在因地(因地就是佛的前世,佛在未成佛前)的無數世的覓法、修持、利衆大行、受戒、施舍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得到“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證悟大法。佛降生聖土,如抛棄糞土似的抛棄了尊貴的王位和金錢財富、嬌妻愛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叁太子)29歲出家,苦修6年,35歲開始轉法 輪度衆生,說法45年。他曾苦修、行乞,當過叫花子。斯裏蘭卡、泰國的僧人直到現在還是這樣,僧人沒有一分錢。不管旅館、車站、飯店,又要僧人去住,就可以住,不要錢。“比丘”(僧人)就是乞丐。爲什麼釋迦王子要當乞丐呢?因爲他把世間的榮華富貴都看成是虛假的東西、表面華貴的東西,所以都抛棄了,才成爲人天導師。佛的一生都是爲了給世人言傳身教修證般若大法。佛的衣服爲什麼是黃色的?在中國僧人爲什麼穿藍色的?律裏講佛的衣服是“壞色”,壞色也就是最下等的顔色。在印度高貴的服裝是白色,因爲天熱,國王等有錢人穿潔白的衣服,最下等的是黃色、紅色。爲什麼法衣都是片片扇扇的呢?因爲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破爛百家衣。學佛的人不能有隔夜的食品,不能有錢,不能用手摸金銀,衣服不能多有一件,但後來的僧人不是這樣。中國皇帝爲什麼穿黃色龍袍?因爲他們認爲黃的、紅的是最高貴的顔色,僧人不能穿,所以,一般的出家人只能穿最下等的灰色、藍色。藏區的喇嘛爲什麼穿紅色?因爲在藏區,紅色是最下等的顔色。然而發展到後來,佛的黃色、紅色就成了最珍貴的顔色。

   學佛法,做人都要真正按節律的要求來做。當時佛能放棄叁太子的地位而去當乞丐,就充分顯示出了佛教的一種精神,也就是爲了言傳身教。

   《金剛經》總說的祗園精舍是施主給佛修的說法的場地。釋迦牟尼成佛以後很長時間不去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很傷心,捎信去一再請求,他才回家看了一次,這也是一生中回家的最後一次。佛生下後7天,他的親生母親去世了,由姨母撫養。佛的姨母和妻子在佛回家時,都同時出了家,他的兄弟一個隨他學法去了。般若是揭示一切事物的本質和理性的無上智慧,是叁世一切如來的根本大道,並非淨飯王子經過6年苦修發明創造的。有些人不知道,認爲佛法是釋迦牟尼創造的。佛法不是佛創造的,而是客觀存在、被佛發現並悟證到的無上大道。因爲每一個要成佛的人都必須按佛法來修煉、發心、修行,才能成佛。如果是某一位佛發明的,那他又是靠什麼來成佛的呢?所以說佛法是叁世一切如來的法。有的人說佛在菩提樹下苦苦修行49天或6年就成了佛。這種說法不對,這是因爲沒有看佛經才有這樣的錯誤說法。資糧道的叁個阿僧劫他都是在修,無數世以來不斷的修慧、修福,最後才成了佛。若僅僅6年或者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悟出這樣的大智慧,恐怕這個世界上成佛的就不只是一個淨飯王子了。所以大乘經典中說,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只是說法度衆的千千萬萬個佛的一個化身,他的出家修行之舉也是對世人追求超脫的示範。示範應該怎樣修,應該放棄世俗的榮華富貴,應該和世俗決裂。有人還說,釋迦牟尼既然已經成佛,爲什麼死了呢?釋迦牟尼示寂,正說明了“諸行無常”——四法印裏的一個道理。“行”指一切有爲之法即因緣形成之物。凡因緣形成之物都有生有滅。作爲淨飯王子的釋迦牟尼也是肉體身怎麼會不死?佛法中從來沒有生而不死之道,肉體幻化、成就之說是旁門邪說,佛經中無此說法。我看了一本叫《金剛經說什麼》的書,書中說“過去的山還是現在的山,現在的山也是過去的山,太陽、天空、月亮都沒有變,山都沒有變,水都沒有變”。哪有這樣講佛法的?這…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