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持語錄▪P5

  ..續本文上一頁,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亦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我們這個人身,實在是很寶貴的,也是不容易得的,我們說人生人,狗生狗,各有其類,但是,不論是生人或生狗,均是我們這靈靈覺覺、不生不滅的靈性在轉變的。我們這個心所行的,是佛菩薩的行徑,將來就在佛菩薩的境地,心行所做的是貪婪、是愚癡、是嗔恚,以後就是叁惡道的一份子,甚至昆蟲類、空中飄浮的微細衆生類,均是經由我們這人身,不同的心行作爲而轉化的。十法界中一切的衆生,無一不是經由我們這人身而轉化,我們這人身並不是那麼輕易過的,事實上,我們是在過這個人身劫。”

  恒某法師說:“此番來臺,拜見老和尚,受益很大,每次上山來,聽老和尚開示,下山以後,老和尚的話,就始終在腦海裏盤旋而受用不盡。”說罷,與某居士等一再拜謝,歡喜而去。

  ※日期:一九八零年閏六月十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臺南某寺悟某法師,年八十二歲,出家未久,偕同一位在家護法,一個月前由臺南出發,參訪臺灣各地的寺廟,于昨日來到土城,挂單承天寺。清早,在客堂見到老和尚,請示老和尚修行之道。

  老和尚說:“老年人出家,要走修行這條路是比較慢,一心念佛,帶業往生西方,是最快的。”

  悟某法師說:“我老年才出家,人生各種困難、危險的境界都經曆了,覺得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什麼,可是現在出家了,卻覺得佛法老是讓我理解不過來,請師父慈悲開解。”

  老和尚說:“老人家了,不要再想要學這個、搞那個,那是難有結果的,還是什麼都不管它,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最要緊。我看你根本沒有念。”

  悟某法師說:“昨天上山來,匆匆忙忙,沒有時間念佛。”

  老和尚說:“匆忙是我們這個身體在匆忙,念佛是用這個心在念佛,不相妨礙。有念佛的,和沒念佛的,來到這裏,我一看就知道了!一個有念佛的人,他的舉止行動,言談間會流出阿彌陀佛來,我看你來到這裏,心裏根本沒有帶半句佛號來。”

  同來的護法居士問:“要怎樣念佛?”

  老和尚說:“念佛就念佛,還要怎樣念。”

  老和尚問悟工法師:“你在常住擔任什麼職事?”

  “香燈。”悟某法師答。

  “擔任香燈是最好利用來念佛的,一面擦擦抹抹地做事,一面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好的。”老和尚說。

  “可是,這樣子我會弄亂、會搞錯。”悟某法師答。

  “這怎會弄錯?你身上穿的這件僧服,你就不會把它穿顛倒。”老和尚答。

  ※日期:一九八零年閏六月十五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下午,士林一位尼師—德某法師,與其兄、嫂、弟、妹等眷屬一行數人,來參見老和尚。德某尼師向老和尚介紹過其俗家眷屬後,請老和尚開示在家修持的法門。

  老和尚說:“一子出家,七祖皆得度,你的家人由你來度他們,也就夠了,也最適合的,不必我這老人再來多話。”

  “高僧大德的一句話,勝過我說千言,還是請老和尚慈悲指示。”德某尼師說。

  “念佛。念佛是最好的。”老和尚說。

  “念佛該怎麼念?”再問。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不要嘴念心不念。念佛是最重要的,在家學佛要念佛,我們出家學佛,也要念佛,再學一些種菜、撿柴、劈柴、煮飯、掃地……,像從小學生學起一樣。”

  “學佛要有像觀音、普賢、地藏等菩薩的誓願力,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吃一些人家不願吃的苦,這樣,才有道可修,那些成佛、做菩薩的,往往都是那些讓人家看爲笨笨的人在成就的。”

  “請老和尚告訴他們,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德某尼師說。

  “做好人,不要做壞人。”老和尚答。

  “……”

  “我們來這世間,就是須要生活,衣食住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賺的錢,吃能吃得飽,穿足夠穿得暖,基本上過得去便可以,不要貪,剩余的錢拿去布施、做功德,這就是做好人。如果恣意地揮霍、享受,隨心所欲,不知節製,不會做功德,這就變成壞人。”老和尚答。

  ※日期:一九八零年閏六月十六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某某師到客堂來,常常一坐就開始論人衆是非,且往往耗去很多時間,今天又是如此,等某某師走後,老和尚就對傳某師說:“別人來與你談論是非,我們唯唯諾諾就好,不去參與,則對方自退,且自己亦不被度走,別人走錯路,自己不要跟上去。”

  老和尚對佛學院男衆開示:“出家,不是用六根行事,用六根行事,仍是生滅法。年輕出家人,要好好努力修行,要提起重振佛法的志氣。”

  晚殿後,老和尚在大殿旁納涼,某某師對老和尚說:“師父,我們在俗家時,父母兄弟六親眷屬朋友等,均以情份相牽系,而出家也有師父、師兄弟、十方僧衆法侶等,若是起分別心,而有親疏情份在,這是否也會形成生死因?”

  老和尚說:“我們說出家修心,心要怎麼修?就是沒有分別心,心淨則是佛。我們輪當執事人,與十方衆人接觸,就不能去分別對方,不論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對待,不起分別心,我們度衆生,就是以這無分別的心在度衆。俗家人不曉得這道理,凡事論好論壞、分是非、別愛憎;而我們出家人,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表面但唯唯諾諾,應付應付,不管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還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的,這就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我們說別人不好,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並不是對方不好,而是我們的眼睛看出去,耳朵聽到,在分別好壞,而這種分別,直接通到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起煩惱。”

  “說人的是非,本身就是一種惡念,如果我們不去分別,我們的心自然就會安定下來,如果我們看到不對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夠心理明白,而不表現出來,那才是真功夫。”

  ※日期:一九八零年閏六月十八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出家,主要在演“忍”這場戲,演得過,就是佛菩薩。”

  “所謂帶業往生,乃是佛菩薩誘導衆生念佛之餌,令衆生爲了要帶業往生而精進念佛,等念到一心不亂、一念不生,沒有妄想,沒有惡念,則心達西方境。否則,帶業仍要轉人身。

  “帶業往生借由這個餌,即能使衆生達一心不亂、一念不生的真正西方境,這是佛菩薩度衆生的方便法門。”

  “出家人不貪執往生不往生,出家人要發願度衆生,這就是佛菩薩。”

  “有所貪著,就有所挂礙,貪名利就挂礙名利之事,不會清淨。”

  ※日期:一九八零年八月十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說:“師父在時,要好好體會師父的意思,師父不在時,自有人會領導大衆修苦行,智慧自然會開出來,最重要的是要修忍辱,能忍辱則智慧生,智慧生則無明盡。”

  “別人說我們,不論自己是對是錯,還是被冤枉,都唯唯諾諾,以不辯應之,心中不起煩惱,則智慧生,若是執理與人辯白,則無明起矣。”

  ※曰期:一九八零年八月十叁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俗家取才,出家修行是取德。靜坐昏沈是意識煩惱心所致。如果還有妄想,想要到哪兒,都還是業障。”

  ※日期:一九八零年八月十六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出家人要與衆生廣結善緣,信徒來,我們要好好招待,這項行得圓滿,到後來自會開出我們的福慧來。所以,廣結衆生緣,對我們出家衆是非常重要的。”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月十七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別人對我們越是不好,我們越是要發慈悲心善待對方,要對他越好,越要度他,不可像俗人一般起嗔心、結怨仇,出家人心要無嗔。”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廿一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忏雲老法師與缁素四衆一行十多人,于佛七圓滿後上山,請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在客堂對衆說:“世俗人耽于根塵的欲樂中,到頭來難免先樂後苦,而出家修苦行,雖然吃很多苦,但終究是先苦後樂。”

  “看經講法,如果自己不實修,還是他人的東西,等于在數他人的家寶,仍然不能脫出生死牢。”

  “萬法歸一宗,到最後還是要念阿彌陀佛。念佛修苦行,才能究竟了生死。”

  “如果要練不倒單,先要從淡泊兩字開始學起,等到衣食住都能無礙,貪嗔癡也都消滅了,這樣子妄念自然消,才能談到禅定功夫。”

  “以前的祖師總是安守卑下,不惹人注意,越是默默無名,越是少攀緣,越是好用功,若是心多攀緣,則意根散亂,心多驕滿則易失敗。道業若不成就,也枉費我們來出家。”

  “如果我們真爲修行,龍天護法自然擁護,自然身心無所畏懼,外物亦不能傷害我們。真正有修行的人,心無種種心,衆生皆樂見,人人皆有緣。”

  忏老又問老和尚,他水裏(水裏是地名)的大殿蓋好後,該如何做利生的事?老和尚說:“不必挂礙那麼多,蓋好也是這樣,不蓋好也是這樣,要辦自己的事。我這承天寺也是一樣,蓋好也好,不蓋好也好,我也是這樣,想走也就走。”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廿叁日冬至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靜坐,是坐無色相,不是滯靜。離一切相,心無所著,才是靜坐的意義。由這清淨空無色相中,行、住、坐、臥尋得一不著一切的法,心無所貪戀、愛著,而走出生死,入解脫之道。”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廿八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在客堂對香燈師與某某師開示:“修行人絕對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脫出人我的限囿,離我相的一切顛倒想、貪想、愚癡想,以及因執私我相,所起的種種煩惱,也由是漸漸得解脫…

《行持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公開示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