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性中無量叁昧漸現前,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爲前提,一切以脫衆生苦厄爲懷,則自身無事,心胸漸寬。
“我們打鼓時,念“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完辦私事”,就是不可人勞我逸,只圖自己念佛、拜佛、誦經,這些是屬私人的事,若不發心于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顧自己的念佛、拜佛,這樣的修持,乃是執我相,心地只有越來越窄,一輩子無法解脫。反之,將身心奉常住,爲衆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這樣,雖然沒時間拜佛、誦經,但一切的經藏已在其中,則智慧漸開,心胸漸廣。”
“早晚兩堂課誦若能專精,則身心漸定,智慧得開,能成就祖師,不可忽之。觀世音菩薩也是精熟課誦,再發心入廚房當飯頭,知道如何將廚房的勞務化爲功德之事,作爲佛事之修持,否則,經咒不習,一味貪著自私,不能將廚房事化爲佛事功德來修持,雖煮一輩子的飯,也難出頭,因爲因地上不正確,只會徒增煩惱。”
“出家人一切無事,住在自己的寺廟,安住自己的本份,隨緣利益衆生,否則即超越本份。若與信衆牽扯,雖名爲度衆,實爲塵勞之事,這樣的度衆方法,不但永遠度不完,且本身亦會被牽入塵勞煩惱中。”
“心若至誠,則念佛時,不但有異香華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叁根草爲香柱,也會發出香味來,佛菩薩是遍滿虛空的,不只在寺內,心至誠,就與佛相應。”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一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修行乃修自心,心若清淨,則一切無礙,度衆亦是在自心中度,不必出外塵勞,但住一處,即可隨緣度衆生,也不必專擇知識份子,一切衆生—胎、卵、濕、化四生都要平等度之,沒有分別,貧賤、愚癡、顛狂之輩,亦須度他們。”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一切法門中,以專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
“出家人就是在修六根對六塵的貪欲,解脫色身之束縛,不著五蘊的色相,坐無相禅,若著有相坐禅,或有形式的用功,則會增長我慢貢高,執有一個我在做什麼。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出家要有願力—願成佛度衆生,依這個願力去行,才能成就,否則,出家沒有願力,不會有什麼結果。念阿彌陀佛,也要有成佛度衆生的願力。”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四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在客堂對信徒開示:“我們生是由業感而生,卻往往帶著更多的業而去,如果不知入佛門修淨業,在茫茫紅塵中,爲聲色所役,爲物質等欲樂所縛,貪嗔癡業造得越多,命終後,墮得越深。”
“既然知道進佛門,聽了佛法,便當多念佛、拜佛、布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學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尋出一條超越生死輪回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長,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要成佛道並非單純念佛而已。念佛可增加佛根種子,善根利的人,將來還會有因緣入佛門修行,修行人念佛,本身還須受種種的病難與劫厄,以消宿世來的業報,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種種的劫報,方能成就佛道。釋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他也是經多少的阿僧祗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修成道的。”
“有的人不明白修行的個中緣由,謂出家人修行,也是病苦,也是災厄,也會這般死法。殊不知這色身外表的病痛,與外境上的災厄,雖然與世俗人等受無異,但是這靈性的昏與明,則大不相同。世俗人這般病厄災難後,命終時,靈光昏昧,爲業所牽,仍不免墮落四生輪回中,而修行人卻能舍下這一身的業塵,一點清徹靈明的心光,超越六道,直往西方,這是大殊特殊的。”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六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麼便宜之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曆練無明煩惱,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沖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方能得到解脫,也唯有舍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挂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九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開示:“念佛才能了生死。對于耳聞、眼見、鼻嗅、舌味、身觸、意念等,不去分別挂礙,則能得到解脫,這才是修行的意思。”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十一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早上,老和尚在大殿外坐,某某師請示師父,如何用心念佛?老和尚說:“現前第一念是念佛,全知是佛念,就是一切音聲是念佛聲,鳥聲、車聲、人聲等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攝一切音聲、一切現象界入佛音,勿爲所轉。”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十四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某某師請問老和尚:“如何能五蘊皆空?”老和尚說:“要達五蘊皆空,必須持戒、忍辱、勇猛精進,改脾性,必須打破無明,隨緣都好,如果起無明煩惱,人我鬥爭,那就可惜了。”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廿二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對傳某師開示:“我們修行,吃的苦難有多少,福根便有多少,福的深淺,視所吃的苦多寡而定。”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廿叁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在客堂對出家弟子開示:“出家人若無戒律的約束熏習,則與俗家人無異。如果在人與人之間,仍起人非我是,則是未發菩提心,是犯戒。”
“離俗出家,若不能舍掉俗緣,仍挂礙家裏的人與事,則仍是不能超出叁界。既已離俗,一切得依出家人法門修六度,若不能忍辱,不能舍棄比較勝負的世俗習氣,一切言語事務中怕吃虧,怕被人占便宜,起人我爭執,仍是俗氣未脫。”
“修行乃是舍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薩道。發菩提心,發大願力,粗衣淡飯,一天得活,便修一天的行,今天不必挂礙明天的事,萬事隨緣。”
“四生之中,每一生類各有其習性、規律,其中以人道爲最靈,余叁生類靈性較鈍,但人類所爲卻是四生類中,最糊塗不智,行事也最無規律的。”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廿八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在廚房對衆開示:“在大叢林,當家、知客、庫頭有權統領,他們說的話,不論對或錯、是或非,只有聽從,沒有第二句話。”
“出家就是要修忍辱,若計人我是非,還是屬于世俗生死煩惱的況味,不是出家解脫的境界,凡事能行忍辱的人,則智慧漸明,當事一觸,智慧則通,知道該怎麼做,所謂的智慧如海,便是由忍辱中磨砺出來的,由此更能引發出神通。”
“我們這個色身會生老病死,有一天會丟棄,是沒有用的東西,我們要舍身,利用這軀殼來修苦行,磨砺它,不要太顧惜它,以祛對這形相的執著。一個苦行修圓滿的人,他的心會照出自己自性的靈光,會照出過去的事情來。”
“既已出家,當思解脫之道,以了生死,多念佛,種西方蓮池的種子,切不可隨他人的業障煩惱而轉,否則,業障越絞越深,將來墮落得也越深。”
“在廚房是在行普賢行願的,以前,觀音、文殊等諸大菩薩,都是從廚房中苦行出來的。在廚房要惜福,米泔萊葉不可輕損,不要說丟了可吃的食物沒有因果,戒神、監齋菩薩可都把你記入帳裏,將來還得做雞、鴨、豬、狗來吃這些。”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卅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除夕,老和尚對衆開示:“在大陸叢林,知客是壓製性的,他叫你坐,你就坐,叫站就站,不問對或錯,這爲的是消業障。”
“叢林執事人是寺規的代表,是磨練無明的善知識,這些人,往往都以惡人的姿態示現,以種種不合常情的要求,要你去做,無非是要消你的分別業識,只有唯命是從,才能免去煩惱脾氣,消除貢高我慢,生卑下心,照這樣,才能消業障、開智慧,方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出家了,非比在家人,要看破名利,淡然一切,不去攀緣,修行是自自然然的,你修到哪裏,韋馱菩薩自然擁護你到哪裏。要盡心常住的事情,才能增福慧,否則一輩子不能了脫。”
“如果生死已了脫,能弘法利生,屆時,雖然我們不求名利,名利自然也會跟著而來。”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七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清晨,某某師灑掃畢,坐在福利社前石椅上念佛,老和尚說:“如果我們自心安定,則自然沒有事情,每天心定神足,心無所求,但隨緣一天過一天,心裏自然快樂、歡喜,這個就是西方境界。西方何處求?西方即在吾人的內心。反之,心若不安定,則常常會有事情發生,到哪裏都不會安定。”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八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在客堂對一群出家衆開示:“在胎、卵、濕、化四生中,我們每個都曾去做過,在別道中受完業報,投入父母胎中轉爲人身。所以,今天我們所得的這人身是從哪一道來的,我們不知道,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業障來,若不知歸命佛、法、僧,持齋、戒殺,勤心念佛,此身受報盡,將轉入何道,自己也懵然不知,帶著新的罪業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難保了。”
“出家人與俗人究竟不同,粗衣淡飯,行住一切從簡,以去貪念,消除業障,若是再斤斤計較吃好、穿好、住好,則令智慧昏昧,徒增妄念業感,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屬于六道沈淪中事,是以出家人,食但果腹,衣但蔽體,不要汲汲于衣食事,因那是屬于四生的種子。”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爭奪心,同是一件東西,譬如我手中這頂帽子,如果我說這是一頂帽子,大家都不會要,如果我說這是一件寶,大家就過來爭奪。出家人的寶並不在這娑婆世界,而是西方金銀、琉璃七寶合成的極樂世界。”
“不要說這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而這個心,卻是要拿佛心出來應對…
《行持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