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行持语录▪P6

  ..续本文上一页,自性中无量三昧渐现前,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怀,则自身无事,心胸渐宽。

  “我们打鼓时,念“公事办,公事办,公事办完办私事”,就是不可人劳我逸,只图自己念佛、拜佛、诵经,这些是属私人的事,若不发心于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顾自己的念佛、拜佛,这样的修持,乃是执我相,心地只有越来越窄,一辈子无法解脱。反之,将身心奉常住,为众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这样,虽然没时间拜佛、诵经,但一切的经藏已在其中,则智慧渐开,心胸渐广。”

  “早晚两堂课诵若能专精,则身心渐定,智慧得开,能成就祖师,不可忽之。观世音菩萨也是精熟课诵,再发心入厨房当饭头,知道如何将厨房的劳务化为功德之事,作为佛事之修持,否则,经咒不习,一味贪著自私,不能将厨房事化为佛事功德来修持,虽煮一辈子的饭,也难出头,因为因地上不正确,只会徒增烦恼。”

  “出家人一切无事,住在自己的寺庙,安住自己的本份,随缘利益众生,否则即超越本份。若与信众牵扯,虽名为度众,实为尘劳之事,这样的度众方法,不但永远度不完,且本身亦会被牵入尘劳烦恼中。”

  “心若至诚,则念佛时,不但有异香华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为香柱,也会发出香味来,佛菩萨是遍满虚空的,不只在寺内,心至诚,就与佛相应。”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一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修行乃修自心,心若清净,则一切无碍,度众亦是在自心中度,不必出外尘劳,但住一处,即可随缘度众生,也不必专择知识份子,一切众生—胎、卵、湿、化四生都要平等度之,没有分别,贫贱、愚痴、颠狂之辈,亦须度他们。”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一切法门中,以专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

  “出家人就是在修六根对六尘的贪欲,解脱色身之束缚,不著五蕴的色相,坐无相禅,若著有相坐禅,或有形式的用功,则会增长我慢贡高,执有一个我在做什么。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出家要有愿力—愿成佛度众生,依这个愿力去行,才能成就,否则,出家没有愿力,不会有什么结果。念阿弥陀佛,也要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四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老和尚在客堂对信徒开示:“我们生是由业感而生,却往往带著更多的业而去,如果不知入佛门修净业,在茫茫红尘中,为声色所役,为物质等欲乐所缚,贪嗔痴业造得越多,命终后,堕得越深。”

  “既然知道进佛门,听了佛法,便当多念佛、拜佛、布施,将来才有个好去处。学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纷纷扰扰的六根尘中,寻出一条超越生死轮回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长,才不会随妄念业障流转,才有办法了生死。”

  “要成佛道并非单纯念佛而已。念佛可增加佛根种子,善根利的人,将来还会有因缘入佛门修行,修行人念佛,本身还须受种种的病难与劫厄,以消宿世来的业报,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种种的劫报,方能成就佛道。释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他也是经多少的阿僧祗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修成道的。”

  “有的人不明白修行的个中缘由,谓出家人修行,也是病苦,也是灾厄,也会这般死法。殊不知这色身外表的病痛,与外境上的灾厄,虽然与世俗人等受无异,但是这灵性的昏与明,则大不相同。世俗人这般病厄灾难后,命终时,灵光昏昧,为业所牵,仍不免堕落四生轮回中,而修行人却能舍下这一身的业尘,一点清彻灵明的心光,超越六道,直往西方,这是大殊特殊的。”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六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九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老和尚开示:“念佛才能了生死。对于耳闻、眼见、鼻嗅、舌味、身触、意念等,不去分别挂碍,则能得到解脱,这才是修行的意思。”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十一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早上,老和尚在大殿外坐,某某师请示师父,如何用心念佛?老和尚说:“现前第一念是念佛,全知是佛念,就是一切音声是念佛声,鸟声、车声、人声等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摄一切音声、一切现象界入佛音,勿为所转。”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十四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某某师请问老和尚:“如何能五蕴皆空?”老和尚说:“要达五蕴皆空,必须持戒、忍辱、勇猛精进,改脾性,必须打破无明,随缘都好,如果起无明烦恼,人我斗争,那就可惜了。”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廿二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老和尚对传某师开示:“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根便有多少,福的深浅,视所吃的苦多寡而定。”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廿三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老和尚在客堂对出家弟子开示:“出家人若无戒律的约束熏习,则与俗家人无异。如果在人与人之间,仍起人非我是,则是未发菩提心,是犯戒。”

  “离俗出家,若不能舍掉俗缘,仍挂碍家里的人与事,则仍是不能超出三界。既已离俗,一切得依出家人法门修六度,若不能忍辱,不能舍弃比较胜负的世俗习气,一切言语事务中怕吃亏,怕被人占便宜,起人我争执,仍是俗气未脱。”

  “修行乃是舍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萨道。发菩提心,发大愿力,粗衣淡饭,一天得活,便修一天的行,今天不必挂碍明天的事,万事随缘。”

  “四生之中,每一生类各有其习性、规律,其中以人道为最灵,余三生类灵性较钝,但人类所为却是四生类中,最糊涂不智,行事也最无规律的。”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廿八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老和尚在厨房对众开示:“在大丛林,当家、知客、库头有权统领,他们说的话,不论对或错、是或非,只有听从,没有第二句话。”

  “出家就是要修忍辱,若计人我是非,还是属于世俗生死烦恼的况味,不是出家解脱的境界,凡事能行忍辱的人,则智慧渐明,当事一触,智慧则通,知道该怎么做,所谓的智慧如海,便是由忍辱中磨砺出来的,由此更能引发出神通。”

  “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有一天会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砺它,不要太顾惜它,以祛对这形相的执著。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己自性的灵光,会照出过去的事情来。”

  “既已出家,当思解脱之道,以了生死,多念佛,种西方莲池的种子,切不可随他人的业障烦恼而转,否则,业障越绞越深,将来堕落得也越深。”

  “在厨房是在行普贤行愿的,以前,观音、文殊等诸大菩萨,都是从厨房中苦行出来的。在厨房要惜福,米泔莱叶不可轻损,不要说丢了可吃的食物没有因果,戒神、监斋菩萨可都把你记入帐里,将来还得做鸡、鸭、猪、狗来吃这些。”

  ※日期: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卅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八十九岁除夕,老和尚对众开示:“在大陆丛林,知客是压制性的,他叫你坐,你就坐,叫站就站,不问对或错,这为的是消业障。”

  “丛林执事人是寺规的代表,是磨练无明的善知识,这些人,往往都以恶人的姿态示现,以种种不合常情的要求,要你去做,无非是要消你的分别业识,只有唯命是从,才能免去烦恼脾气,消除贡高我慢,生卑下心,照这样,才能消业障、开智慧,方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出家了,非比在家人,要看破名利,淡然一切,不去攀缘,修行是自自然然的,你修到哪里,韦驮菩萨自然拥护你到哪里。要尽心常住的事情,才能增福慧,否则一辈子不能了脱。”

  “如果生死已了脱,能弘法利生,届时,虽然我们不求名利,名利自然也会跟著而来。”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七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清晨,某某师洒扫毕,坐在福利社前石椅上念佛,老和尚说:“如果我们自心安定,则自然没有事情,每天心定神足,心无所求,但随缘一天过一天,心里自然快乐、欢喜,这个就是西方境界。西方何处求?西方即在吾人的内心。反之,心若不安定,则常常会有事情发生,到哪里都不会安定。”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八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老和尚在客堂对一群出家众开示:“在胎、卵、湿、化四生中,我们每个都曾去做过,在别道中受完业报,投入父母胎中转为人身。所以,今天我们所得的这人身是从哪一道来的,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带著不同的业障来,若不知归命佛、法、僧,持斋、戒杀,勤心念佛,此身受报尽,将转入何道,自己也懵然不知,带著新的罪业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难保了。”

  “出家人与俗人究竟不同,粗衣淡饭,行住一切从简,以去贪念,消除业障,若是再斤斤计较吃好、穿好、住好,则令智慧昏昧,徒增妄念业感,色、声、香、味、触、法,还是属于六道沉沦中事,是以出家人,食但果腹,衣但蔽体,不要汲汲于衣食事,因那是属于四生的种子。”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争夺心,同是一件东西,譬如我手中这顶帽子,如果我说这是一顶帽子,大家都不会要,如果我说这是一件宝,大家就过来争夺。出家人的宝并不在这娑婆世界,而是西方金银、琉璃七宝合成的极乐世界。”

  “不要说这色身是我,这色身是要来受这娑婆劫的,而这个心,却是要拿佛心出来应对…

《行持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广公开示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