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橋梁──四念處▪P4

  ..續本文上一頁四念處和東密的關聯:

  

  a、身念處

  在東密中有五相成身,這和觀身不淨相對應。

  b、受念處

  把覺受淨化與升華之後,依第叁瑜伽的修習,十六天女會來向佛陀獻上豐盛且貴重的供品。

  在修習此瑜加法時,覺受生起,因爲天女和她們的供物的本質的緣故,這些覺受當然不是痛苦的,而是真正的安樂。

  c、心念處

  金剛心的教法對應到心念處。要證到金剛心,必須同時配合手印和咒語來修。

  d、法念處

  當它對應的是六大瑜伽的修習。

  

  這些細節我們會在第十二章中詳述。

  

  2、與藏密的對應

  

  a、身念處:在無上瑜伽裏,觀身爲佛身。先在生起次第裏觀想自身由足到頂所有一切都是空性,所以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屬于佛的境界。在第二階段圓滿次第裏,氣和空性整體的一切因緣條件都在佛境的圓滿智慧中融彙。

  b、受念處:觀修拙火會有時常感受到一種佛身中的極喜的結果。

  c、心念處:它對應到把心轉化成爲智慧光明。

  d、法念處:它的對應是一切萬法被淨化,而成爲佛的壇城。

  

  上列的四點只和無上瑜伽的第一、第二灌有關。如果把第叁灌也列入考慮的話,四喜和四空也應被加到與四念處的對應裏。(參看第十叁章第二部份)。

  

  3、數息觀

  

  陳先生說:「我們似乎把數息觀給漏掉了」。

  

  在因乘中,數息住心只是培養奢摩他的助緣,但在果乘、即金剛乘中,氣的地位遠比心重要。何以故?顯教的教法一直提到心的訓練,氣(尤其是身體的氣)則被忽略了。然而在金剛乘,心氣都重要,尤其重視氣。因爲在六道中受生,第八識(阿賴耶識)似乎是主人。但是是什麼東西來運輸八識,它何以能移動?答案是命氣。藉由與識緊密結合,難以輕易分開的微細命氣而産生了移動。所有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都是由命氣所造成的。(原注:這全然是金剛乘的解釋,在顯教裏無此一說)。

  

  俱生煩惱是如何開始的呢?它源自無明,它是無始以來就一直跟隨我們的。它一直伴隨著我們,很難摧毀。而且爲第八識所執取。但在金剛乘中,有一些果位(佛位)的方法,可以把這些俱生煩惱和邪見,藉修智慧氣而轉化。因此在金剛乘裏要一生成佛是容易的事,正因爲如此,許多法門都與氣有關。在本書專門探討金剛乘的那幾章中可以找到這些。

  陳先生笑著說:「如果我們真要把所有修氣的法門都列舉並說明,那我們是不可能在今晚就講完的」。

  

  在小乘中,詳述了十五種修氣的方法。可是,雖然就小乘的層次而言,這些法門都很好,它們

  沒有一丁點兒金剛乘的味道。小乘觀修氣息(校注:舊譯作「念安般」,新譯作「安般念」)的次序如下:

  

  (1)、長吸長呼(校注:《解脫道論》作「一、長息入、長息出」;《清淨道論》作「一、知『我出息長』,知『我入息長』」。)

  (2)、短吸短呼(校注:《解脫道論》作「二、短息入、短息出」;《清淨道論》作「二、知『我出息短』,知『我入息短』」。)

  (3)、透過呼氣吸氣來感受整個身體(校注:《解脫道論》作「 叁、知一切身」;《清淨道論》作「叁、『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

  (4)、使色身平靜(校注:《解脫道論》作「四、令滅身行」;《清淨道論》作「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

  (5)、感受到快樂(校注:《解脫道論》作「五、知喜」;《清淨道論》作「五、覺知喜」。)

  (6)、感受到樂(校注:《解脫道論》作「六、知樂」;《清淨道論》作「六、覺知樂」。)

  (7)、感受到心行(校注:《解脫道論》作「七、知心行」;《清淨道論》作「七、覺知心行」。)(譯按:「心行」心爲念念遷流者故曰心行。)

  (8)、使心行平靜(校注:《解脫道論》作「八、令滅心行」;《清淨道論》作「八、覺知安息心行」。)

  (9)、感受到識(校注:《解脫道論》作「九、知心」;《清淨道論》作「九、覺知心」。)

  (10)、使識快樂(校注:《解脫道論》作「十、令歡喜心」;《清淨道論》作「十、令心喜悅」。)

  (11)、專注于識(校注:《解脫道論》作「十一、令教化心」;《清淨道論》作「十一、令心等持」。)

  (12)、把識釋放(校注:《解脫道論》作「十二、令解脫心」;《清淨道論》作「十二、令心解脫」。)

  (13)、思惟中止(校注:《解脫道論》作「十叁、見無常」;《清淨道論》作「十叁、觀無常」。)(按此項陳上師原著排序于第十五)

  (14)、思惟棄舍(校注:《解脫道論》作「十四、見無欲」;《清淨道論》作「十四、觀離欲」。)

  (15)、 思惟無常(校注:《解脫道論》作「十五、見滅」;《清淨道論》作「十五、觀滅」。)(按此項陳上師原著排序于第十叁)(校注:陳上師原著無第十六項,而《解脫道論》、《清淨道論》二論皆有,故附注于此供讀者以窺全貌。《解脫道論》作「十六、見出離」;《清淨道論》作「十六、『觀舍遣我出息』及『觀舍遣我入息』」。)

  

  所有這些氣息觀法只能使人得到部分的證悟。我們還可以提及此中完全沒有涉及完整的空性。不過在研究過金剛乘的修氣禅法後,我們對這一點應頗有了解。

  

  在此我們也列出天臺宗的方法以做爲比較。(在第叁章中已提過這十六特勝觀。)(校注:詳見智者大師《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

  

  (1)、觀(知)息入

  (2)、觀(知)息出

  (3)、觀(知)息長短

  (4)、觀(知)息遍身

  (5)、除諸身行

  (6)、受喜

  (7)、受樂

  (8)、受諸心行

  (9)、心作喜(校注:陳上師原著缺「心作喜」,而按智者大師原文補上,爲第九步之禅觀法)

  (10)、心作攝

  (11)、心作解脫

  (12)、觀無常

  (13)、心出散(校注:出散就是出離色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爲色法束縳。)

  (14)、觀離欲

  (15)、觀滅

  (16)、觀棄舍

  

  

  J、金剛乘也包含小乘教法嗎?

  答案爲:是,絕對是。在藏傳金剛乘教派中,許多經論和儀軌講解都提到「外四加行」(譯按:亦稱「共同外前行」)而這些內容全是取自小乘的。此「外四加行」爲:

  

  1、有足夠的閑暇來研讀(譯按:藏傳佛教之教規乃跟從師父聽聞教法爲先,再自行深入研究是謂聞思)和修法以及有暇滿人身,兩者都是很難獲得的。這與身念處相應。

  2、念死,死期不定。這個加行正好和觀修死及無常密切相關。

  3、因果法則是不會改變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正好與緣起觀對應。

  4、在輪回中唯有受苦而已:顯而易見,這與四聖谛及觀受是苦相符。

  

  不過我要很難過指出大多數密宗儀軌或教法只提到顯教基本前行,

  很少去實修這些前行。太多金剛乘上師是這樣的,他們說的太多,修得太少。他們可以好好的從小乘的情況來領教:雖然學者很多,但聖者至今已非常稀少了。如果金剛乘能多強調這些「外四加行」以及它們相關的禅觀,那麼可能使接受金剛乘教誡的人們更容易得到證悟。

  

  西藏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

  

  「十個成就者中,九個是打嚨噶舉(譯按:原文如是,但據絕大部分之西藏著作都說是竹巴噶舉);而這十位成就者中有九個是窮的」。(校注:著名藏史《土觀‧宗派源流》說:「主巴法嗣非常廣遍,約靈鹫飛十八日路程的面積,諺語說:『藏人半爲主巴,主巴半爲乞士,乞士半得成就。』此語風行全境」。竹巴亦音譯「主巴」、「珠巴」,「竹」義爲龍,此傳承十二世紀開始創于林欽日巴‧貝瑪多傑,並由其首徒章巴嘉類‧益希多傑所傳出。當章巴嘉類依師授記到達拉薩河下遊朗木地方建寺時,九條龍就地飛天,頓時雷雨交加。因此該寺以「竹」爲名,此傳承被稱爲「噶舉派龍之傳承」或竹巴噶舉;章巴嘉類被尊稱「竹千」,義爲「偉大的龍」。竹寺周邊聚有弟子五萬人,他給予教導後都能生起厭離世貪,舍命修行和敬信上師的道心,而能現起大手印即證悟者約五千人。他吩咐弟子應終生修行,並分批派出前往各處聖地苦修。因此在他住世期間,西藏便流行這麼一句諺語:「一半的藏人是竹巴行者,一半的竹巴行者是行乞的苦行者,一半的苦行者是成就者」。)

  

  這句諺語指出絕大多數在金剛乘中得到真正證悟的人們都實修小乘所提倡的出離和自甘貧窮。這真是金剛乘中的小乘。

  

  

  K、由叁乘的禅法中選擇禅修的標准是什麼?

  禅修者應清楚了解爲何我們在叁乘一體的系統中采用某些禅法,而又擱置其他的不修。

  

  (1)、我們在較低乘中所選取的禅法,必須在較高乘中以更發展的形式呈現。這不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也是根據古代大德們的說法。

  (2)、較低與較高乘間不應該有哲理上的沖突。我們應選擇能引領我們由此乘通到彼乘的那些哲理教法。所以在小乘裏,我們高度贊歎四聖谛的教法,但

  必須把小乘對空性和涅槃不完整的闡釋擺到一邊去。也就是說,在較低乘中,所選取的教法,必需有某種內含可做爲了解高乘的基礎。

  (3)、至于最後真理,我們應該依最高乘──金剛乘──的教法。

  (4)、作爲前行基礎,由小乘選取是合適的。

  (5)、根據我們的「叁C」,我們只取前二個C「因」及「道」的教法,因爲它們會把我們導引到第叁個C──「果」(金剛乘)。

  (6)、雖然我們是由各個乘中撷取教法,但我們叁乘一體的架構是依自然的次第,而不是憑任何宗派偏見而建立的。

  

  陳先生下結論說:

  

  有些人可能想要依他們自己的方式來運用各種佛法。他們或許可以先考慮我們的系統,試行一下,看看效果如何,而後可能就改變心意了。不論如何,不管何種系統在試著進行,我要給那些要如此做的人們一些忠告,要以上述的六個標准做爲根據。

  

  此書談的是叁乘一體的完整系統;在此我們只先對九種禅法做了梗概的介紹,並提及這九種禅法與接下來的大乘和金剛乘的對應關系。所以本章的結尾就不再做摘要了。

  

  我要很謙卑地說,這並不是唯一的系統化途徑,以後當然會有其他人可以把佛法體系整理得比我現在所做的更好,或至少一樣好。

  

  瑜伽士接著說:「九點了!」筆錄者數了一下筆記本裏新寫滿了字的頁數;今晚有十六頁。他心想:「十六頁潦草的記錄要辨認並且轉變成新的一章…」。願此工作能有助于增長所有讀者之定力及由之所衍生之安樂。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橋梁──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