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念处和东密的关联:
a、身念处
在东密中有五相成身,这和观身不净相对应。
b、受念处
把觉受净化与升华之后,依第三瑜伽的修习,十六天女会来向佛陀献上丰盛且贵重的供品。
在修习此瑜加法时,觉受生起,因为天女和她们的供物的本质的缘故,这些觉受当然不是痛苦的,而是真正的安乐。
c、心念处
金刚心的教法对应到心念处。要证到金刚心,必须同时配合手印和咒语来修。
d、法念处
当它对应的是六大瑜伽的修习。
这些细节我们会在第十二章中详述。
2、与藏密的对应
a、身念处:在无上瑜伽里,观身为佛身。先在生起次第里观想自身由足到顶所有一切都是空性,所以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属于佛的境界。在第二阶段圆满次第里,气和空性整体的一切因缘条件都在佛境的圆满智慧中融汇。
b、受念处:观修拙火会有时常感受到一种佛身中的极喜的结果。
c、心念处:它对应到把心转化成为智慧光明。
d、法念处:它的对应是一切万法被净化,而成为佛的坛城。
上列的四点只和无上瑜伽的第一、第二灌有关。如果把第三灌也列入考虑的话,四喜和四空也应被加到与四念处的对应里。(参看第十三章第二部份)。
3、数息观
陈先生说:「我们似乎把数息观给漏掉了」。
在因乘中,数息住心只是培养奢摩他的助缘,但在果乘、即金刚乘中,气的地位远比心重要。何以故?显教的教法一直提到心的训练,气(尤其是身体的气)则被忽略了。然而在金刚乘,心气都重要,尤其重视气。因为在六道中受生,第八识(阿赖耶识)似乎是主人。但是是什么东西来运输八识,它何以能移动?答案是命气。藉由与识紧密结合,难以轻易分开的微细命气而产生了移动。所有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都是由命气所造成的。(原注:这全然是金刚乘的解释,在显教里无此一说)。
俱生烦恼是如何开始的呢?它源自无明,它是无始以来就一直跟随我们的。它一直伴随着我们,很难摧毁。而且为第八识所执取。但在金刚乘中,有一些果位(佛位)的方法,可以把这些俱生烦恼和邪见,藉修智慧气而转化。因此在金刚乘里要一生成佛是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许多法门都与气有关。在本书专门探讨金刚乘的那几章中可以找到这些。
陈先生笑着说:「如果我们真要把所有修气的法门都列举并说明,那我们是不可能在今晚就讲完的」。
在小乘中,详述了十五种修气的方法。可是,虽然就小乘的层次而言,这些法门都很好,它们
没有一丁点儿金刚乘的味道。小乘观修气息(校注:旧译作「念安般」,新译作「安般念」)的次序如下:
(1)、长吸长呼(校注:《解脱道论》作「一、长息入、长息出」;《清净道论》作「一、知『我出息长』,知『我入息长』」。)
(2)、短吸短呼(校注:《解脱道论》作「二、短息入、短息出」;《清净道论》作「二、知『我出息短』,知『我入息短』」。)
(3)、透过呼气吸气来感受整个身体(校注:《解脱道论》作「 三、知一切身」;《清净道论》作「三、『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
(4)、使色身平静(校注:《解脱道论》作「四、令灭身行」;《清净道论》作「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
(5)、感受到快乐(校注:《解脱道论》作「五、知喜」;《清净道论》作「五、觉知喜」。)
(6)、感受到乐(校注:《解脱道论》作「六、知乐」;《清净道论》作「六、觉知乐」。)
(7)、感受到心行(校注:《解脱道论》作「七、知心行」;《清净道论》作「七、觉知心行」。)(译按:「心行」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
(8)、使心行平静(校注:《解脱道论》作「八、令灭心行」;《清净道论》作「八、觉知安息心行」。)
(9)、感受到识(校注:《解脱道论》作「九、知心」;《清净道论》作「九、觉知心」。)
(10)、使识快乐(校注:《解脱道论》作「十、令欢喜心」;《清净道论》作「十、令心喜悦」。)
(11)、专注于识(校注:《解脱道论》作「十一、令教化心」;《清净道论》作「十一、令心等持」。)
(12)、把识释放(校注:《解脱道论》作「十二、令解脱心」;《清净道论》作「十二、令心解脱」。)
(13)、思惟中止(校注:《解脱道论》作「十三、见无常」;《清净道论》作「十三、观无常」。)(按此项陈上师原著排序于第十五)
(14)、思惟弃舍(校注:《解脱道论》作「十四、见无欲」;《清净道论》作「十四、观离欲」。)
(15)、 思惟无常(校注:《解脱道论》作「十五、见灭」;《清净道论》作「十五、观灭」。)(按此项陈上师原著排序于第十三)(校注:陈上师原著无第十六项,而《解脱道论》、《清净道论》二论皆有,故附注于此供读者以窥全貌。《解脱道论》作「十六、见出离」;《清净道论》作「十六、『观舍遣我出息』及『观舍遣我入息』」。)
所有这些气息观法只能使人得到部分的证悟。我们还可以提及此中完全没有涉及完整的空性。不过在研究过金刚乘的修气禅法后,我们对这一点应颇有了解。
在此我们也列出天台宗的方法以做为比较。(在第三章中已提过这十六特胜观。)(校注:详见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1)、观(知)息入
(2)、观(知)息出
(3)、观(知)息长短
(4)、观(知)息遍身
(5)、除诸身行
(6)、受喜
(7)、受乐
(8)、受诸心行
(9)、心作喜(校注:陈上师原著缺「心作喜」,而按智者大师原文补上,为第九步之禅观法)
(10)、心作摄
(11)、心作解脱
(12)、观无常
(13)、心出散(校注:出散就是出离色心,依虚空消散自在,不为色法束縳。)
(14)、观离欲
(15)、观灭
(16)、观弃舍
J、金刚乘也包含小乘教法吗?
答案为:是,绝对是。在藏传金刚乘教派中,许多经论和仪轨讲解都提到「外四加行」(译按:亦称「共同外前行」)而这些内容全是取自小乘的。此「外四加行」为:
1、有足够的闲暇来研读(译按:藏传佛教之教规乃跟从师父听闻教法为先,再自行深入研究是谓闻思)和修法以及有暇满人身,两者都是很难获得的。这与身念处相应。
2、念死,死期不定。这个加行正好和观修死及无常密切相关。
3、因果法则是不会改变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正好与缘起观对应。
4、在轮回中唯有受苦而已:显而易见,这与四圣谛及观受是苦相符。
不过我要很难过指出大多数密宗仪轨或教法只提到显教基本前行,
很少去实修这些前行。太多金刚乘上师是这样的,他们说的太多,修得太少。他们可以好好的从小乘的情况来领教:虽然学者很多,但圣者至今已非常稀少了。如果金刚乘能多强调这些「外四加行」以及它们相关的禅观,那么可能使接受金刚乘教诫的人们更容易得到证悟。
西藏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
「十个成就者中,九个是打咙噶举(译按:原文如是,但据绝大部分之西藏著作都说是竹巴噶举);而这十位成就者中有九个是穷的」。(校注:著名藏史《土观‧宗派源流》说:「主巴法嗣非常广遍,约灵鹫飞十八日路程的面积,谚语说:『藏人半为主巴,主巴半为乞士,乞士半得成就。』此语风行全境」。竹巴亦音译「主巴」、「珠巴」,「竹」义为龙,此传承十二世纪开始创于林钦日巴‧贝玛多杰,并由其首徒章巴嘉类‧益希多杰所传出。当章巴嘉类依师授记到达拉萨河下游朗木地方建寺时,九条龙就地飞天,顿时雷雨交加。因此该寺以「竹」为名,此传承被称为「噶举派龙之传承」或竹巴噶举;章巴嘉类被尊称「竹千」,义为「伟大的龙」。竹寺周边聚有弟子五万人,他给予教导后都能生起厌离世贪,舍命修行和敬信上师的道心,而能现起大手印即证悟者约五千人。他吩咐弟子应终生修行,并分批派出前往各处圣地苦修。因此在他住世期间,西藏便流行这么一句谚语:「一半的藏人是竹巴行者,一半的竹巴行者是行乞的苦行者,一半的苦行者是成就者」。)
这句谚语指出绝大多数在金刚乘中得到真正证悟的人们都实修小乘所提倡的出离和自甘贫穷。这真是金刚乘中的小乘。
K、由三乘的禅法中选择禅修的标准是什么?
禅修者应清楚了解为何我们在三乘一体的系统中采用某些禅法,而又搁置其他的不修。
(1)、我们在较低乘中所选取的禅法,必须在较高乘中以更发展的形式呈现。这不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根据古代大德们的说法。
(2)、较低与较高乘间不应该有哲理上的冲突。我们应选择能引领我们由此乘通到彼乘的那些哲理教法。所以在小乘里,我们高度赞叹四圣谛的教法,但
必须把小乘对空性和涅槃不完整的阐释摆到一边去。也就是说,在较低乘中,所选取的教法,必需有某种内含可做为了解高乘的基础。
(3)、至于最后真理,我们应该依最高乘──金刚乘──的教法。
(4)、作为前行基础,由小乘选取是合适的。
(5)、根据我们的「三C」,我们只取前二个C「因」及「道」的教法,因为它们会把我们导引到第三个C──「果」(金刚乘)。
(6)、虽然我们是由各个乘中撷取教法,但我们三乘一体的架构是依自然的次第,而不是凭任何宗派偏见而建立的。
陈先生下结论说:
有些人可能想要依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运用各种佛法。他们或许可以先考虑我们的系统,试行一下,看看效果如何,而后可能就改变心意了。不论如何,不管何种系统在试着进行,我要给那些要如此做的人们一些忠告,要以上述的六个标准做为根据。
此书谈的是三乘一体的完整系统;在此我们只先对九种禅法做了梗概的介绍,并提及这九种禅法与接下来的大乘和金刚乘的对应关系。所以本章的结尾就不再做摘要了。
我要很谦卑地说,这并不是唯一的系统化途径,以后当然会有其他人可以把佛法体系整理得比我现在所做的更好,或至少一样好。
瑜伽士接着说:「九点了!」笔录者数了一下笔记本里新写满了字的页数;今晚有十六页。他心想:「十六页潦草的记录要辨认并且转变成新的一章…」。愿此工作能有助于增长所有读者之定力及由之所衍生之安乐。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桥梁──四念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