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CW46
第十章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目 录
第一节 所有大乘禅定都经由空性升华
A、敬礼
B﹑大乘与小乘有何区别?
C﹑大乘不是否定主义,而且六波罗蜜也不是为了升天所作的资粮积聚
D﹑大乘观空性的实修法门
第二节 空性禅法的补充细节教授
A﹑评述
B﹑适于闭关专修者及一般禅修者的禅修日课
C﹑为何说大乘禅法是由空性所升华?
D﹑如何把这些转化为金刚乘的果位禅法:
E﹑关于五毒
F﹑大乘禅法的证悟为何
G﹑为何十地如此命名
H﹑为何在空性中有这么多阶位?
I﹑细说十地的证悟内容
J﹑在进入金刚乘之前吾人应具备哪些证悟?
敬礼 至尊密勒日巴、般若波罗蜜多—三世诸佛之母、及龙树大士
第一节 所有大乘禅定都经由空性升华
秋天降临了噶伦堡,黄叶自树上飘落,十月的金色太阳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然而今天却有一些乌云聚集,是战争的乌云。一整个上午,喷射战斗机不断自天际呼啸而过,一向宁静的噶伦堡上空已经变成令人想起,在靠近空军基地附近,飞机来往频繁的英国天空。
精舍里的小男孩们以及大多数当地的居民都兴奋地跑出屋外观看这些陌生者,但闻法者与笔录者宁可不受此种干扰,它使我们太清晰地回想起上一次球性的疯狂—它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和所有其他战争时期相同,贪婪、瞋恨与迷妄都到达了最激烈、最肆无忌惮的状况。有多少人类文化的精华被摧毁?有多少人的心灵被瞋恨所颠倒,被贪欲所腐化,或为疯狂所风靡?
因外境而生起的感触,在我们走近陈先生的五槐茅蓬时,心念已转换到思惟佛陀无畏的功德。陈先生已预告本章的主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及它的禅修。五毒鼎沸不安的世界与澄澈晶莹的宁静圆满智慧,还能找到比这更强烈的对比吗?愿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这个能使他们从世间挣脱的殊胜妙道—并非战争,而是对治一切五毒的良药,即微妙圆满的智慧。
A﹑敬礼
陈先生说:「这里的敬礼也是三层」。
我们为什么先敬礼密勒日巴?他的出离是彻彻底底的,此外,他圆证空性了。他是我们很好的典范:他一人兼备了小乘和大乘的实修和证悟。
(译按:以下依密勒祖师歌集略为订正)
有一次他遇到两位佛教学者在讨论「虚空是有碍法或无碍法」。两人对于所辩论的内容都没有任何实际的修行体验。他听了一会儿以后,就指着一块大岩石,问他们俩:「你们认为这岩石是无碍法吗?」
「不、不」。他们回答:「岩石是很坚硬的物质,(当然是有碍法)」。
密勒日巴便以虚空遍处三昧力使身体钻入岩石中,而由另一边钻出来,好象那颗岩石是一滩水。接着密勤日巴又向那两位学者说:「虚空呢?是不是无碍法?(而我却认为虚空是有碍法)」。
他们答道:「是啊,当然虚空是无碍法」。但密勒日巴向上飞升,在空中以莲花跏趺坐姿趺坐,犹如坐在最坚硬的石头上。
「你们看,」他说:「这是很棒的座位呢!」
其中一位学者由于密勒日巴的亲身示范,被他的教导折服了。但另外一位却鄙斥他,说他不过是一位魔术师,而不是传授真理的老师。密勒日巴对后者说:「你说得很对,你应该坚持你的见地,依之而修。以后当你有点证悟时,再来找我」。
我们敬礼他,因为这位伟大的瑜伽士密勒日巴,他的空性禅修及彻底的出离力量都有圆满的成就。
第二位我们要敬礼的是诸佛之母—般若波罗蜜多。它是空性教法的拟人化,依显教的传统,是没有这位佛母的。然而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阴性的字,而诸佛是由真理(也就是圆满智慧之法)而生,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对诸佛而言就像母亲一样。
以上这些是显教对于智慧度的处理方式。但在金刚乘中,有不少的密续提到般若佛母的观想法,并且随之视她为诸佛之母,所以我们必需献上我们的赞叹和崇仰。
第三位是龙树大士,一位对空性教法非常善巧的佛教大班智达。他弘扬金刚乘也很有成就。他亲证了月光三摩地,而众人皆知月亮是菩提心(即空性)的表征,所以他的学识不只是理论上的。
B﹑大乘与小乘有何区别?
1﹑在此要先指出一些错误的说法(破邪)
a﹑「大」与「小」并不意谓着佛法「内」或「外」的「内层」或「外层」的差别。汉地的学者常以此来批评小乘,但我不以此为然。小乘教导空性,所以不能说它是「外层」的教法。从另一方面来说,一般人才真是佛法的「外围」份子,因为多数的人都执着于世间之乐。在有些中国人熟悉的经典中,说印度有九十五种「外道」(佛法以外的教义)及一种「内在的外道」—小乘。可是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它把释迦牟尼亲自教授的教法列为一种「外道」的法。
b﹑大乘与小乘的差别不在于对与错。大乘是佛法,小乘也是佛法,而且我必需再次重申,小乘是乔达摩佛陀亲宣的教法。有些自称是大乘行者的愚昧人士竟然离谱到把小乘视为仇敌。有错的不是小乘教法,而是这一群人,他们错得非常离谱。
c﹑大乘与小乘教法的差别,也不是早期教法与后期教法的不同。虽然依历史而言似乎是先有小乘,而后开展出大乘,但就整个系统来看,我们可以明白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如何,从无经教宣称,当大乘圆满发展时就可以弃舍小乘于一旁。后者应被看做是前者的基础。例如房子的地基常存以便支撑墙壁和屋顶;等房子落成了,也不能把地基移开的;这里也是一样。如果房子盖好了,有人要把地基给移走,那会发生什么事?同样的答案也可适用于佛教。
d﹑此二乘的差别不在近和远。当然佛口亲宣的小乘教法是很亲近,但是大乘教法接近空性真理,所以也可以说是很亲近。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以远、近来区别它们。读者应自忖:「我应该先研究、修习哪一乘?」他先学的就是近的,由此而接下去学的便是远的。因此远近的区别是依个人的修学及实修而定。
2﹑一些正确的说明(显正)
a﹑「大」与「小」意谓着基于智慧与福德而产生的差别。宗喀巴尊者把智慧与福德比喻成佛的双足,任一边都不能比另一边短少。大乘在智慧方面怎样大呢?大乘智慧的大是因为它的空性教法完整,而小乘对空性的了解只是部分,因此它的智慧较小。
大乘行者应该对空性有极好的了知,以致于他能洞见万法的空性本质,也因而能善用万法渡化及利益众生,所以他的功德很大。
小乘行人较着重止的禅修,严守戒律,因此他的福德往往不足以利益一切有情。例如,如果需要用恶行来渡化众生时,因为他严格坚守德范,所以他就无法帮助他们。再举个例子,一位大乘的菩萨可能为了五百个人的利益而决定杀死一个人,并且他会这样做;但一个小乘行人绝不会做这种事。所以小乘的福德相较于大乘道便是小了。
宗喀巴在他的钜着《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大小乘的差别是在于福德(校注:法尊译文:「小大乘非空慧分,用方便分」。),但我无法同意他的说法。宗喀巴大师说在小乘和大乘中都有空性的教授,所以在这方面它们是同等的;可是大乘的修行者为了众生做了许多善行,所以福德大;相较之下,小乘行者因为没有积聚广大善行,所以就没有足够的福德力来达到佛果。
对于这种说法我有几点评论:
(i)在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说:「空慧是由菩提心发起的种种方便之根源」。由此可证明如果完全了解空性,则福德增盛;相较之下,小乘的福德力弱,因为对空性的了知不完全。因此,空性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在大乘里空性所及的范围更广泛,并且由空性所产生的方法和作用更为强大。虽然对于在此二乘中所能体证的空性深度我无法同意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可是在他对二乘福德上的判别我是同意的。
(ii)宗喀巴说小乘行者所做的善行没有菩萨广大,所以福德较小。为何他没有做那么多的善行呢?这位伟大的法师应该承认这是因为小乘行者的智慧不足以让他了解到这么多善行的必要性。这确然如此,我们可以由某些特定的情况中,需要以恶行为方便,来看出:小乘行者不能那样做,因此许多众生无法被救渡。设若一位女士热烈地央求一位佛教徒的爱,一位严格的小乘行者只能给她一番道德提升的开示(这可能被接纳,也可能被拒绝);但一位对空性及小乘教法有圆满成就的菩萨可能就会牵就她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教导和渡化她。
此时,笔者要求陈先生说一说他曾提过一位菩萨的方便行。于是陈先生重述此故事如下:
昔日有一位菩萨托钵行经一户人家,一个女孩出来给了他一些食物,看到他高贵的外表,因而爱上了他。她对他的热情非常强烈,便立刻邀请他入屋。这位具有他心通的菩萨知道了她的欲望,便没有同意,默然地继续托钵前行。他一边走着,一边想:「像这样,她将继续追求世间欲乐,因而在三恶趣中轮回受苦。如果我折返回去,让她满愿,又可以同时也转化她的话呢?」所以他折返回去,与她媾合,并共住了一些时日。起初,她得到很大的性欢乐,但一段时间之后,这位菩萨开始把他的性器官变成刀子。这位女孩发觉昔日的享乐变成了痛苦,于是这位菩萨就趁机向她开示一切存在的苦的本质。女孩对他的教法心生欢喜,心念转换后,她出离了俗务,出家为尼。如果这位菩萨只采用小乘的方法,那么这个女孩便不可能因这些善巧方便而被渡化。小乘法门只能救渡那些有善根…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