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第十章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第一節 所有大乘禅定都經由空性升華

  

  A、敬禮

  B﹑大乘與小乘有何區別?

  C﹑大乘不是否定主義,而且六波羅蜜也不是爲了升天所作的資糧積聚

  D﹑大乘觀空性的實修法門

  

  第二節 空性禅法的補充細節教授

  

  A﹑評述

  B﹑適于閉關專修者及一般禅修者的禅修日課

  C﹑爲何說大乘禅法是由空性所升華?

  D﹑如何把這些轉化爲金剛乘的果位禅法:

  E﹑關于五毒

  F﹑大乘禅法的證悟爲何

  G﹑爲何十地如此命名

  H﹑爲何在空性中有這麼多階位?

  I﹑細說十地的證悟內容

  J﹑在進入金剛乘之前吾人應具備哪些證悟?

  

  

  

  敬禮 至尊密勒日巴、般若波羅蜜多—叁世諸佛之母、及龍樹大士

  

  第一節 所有大乘禅定都經由空性升華

  秋天降臨了噶倫堡,黃葉自樹上飄落,十月的金色太陽閃耀著溫暖的光芒。然而今天卻有一些烏雲聚集,是戰爭的烏雲。一整個上午,噴射戰鬥機不斷自天際呼嘯而過,一向甯靜的噶倫堡上空已經變成令人想起,在靠近空軍基地附近,飛機來往頻繁的英國天空。

  

  精舍裏的小男孩們以及大多數當地的居民都興奮地跑出屋外觀看這些陌生者,但聞法者與筆錄者甯可不受此種幹擾,它使我們太清晰地回想起上一次球性的瘋狂—它被稱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和所有其他戰爭時期相同,貪婪、瞋恨與迷妄都到達了最激烈、最肆無忌憚的狀況。有多少人類文化的精華被摧毀?有多少人的心靈被瞋恨所顛倒,被貪欲所腐化,或爲瘋狂所風靡?

  

  因外境而生起的感觸,在我們走近陳先生的五槐茅蓬時,心念已轉換到思惟佛陀無畏的功德。陳先生已預告本章的主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及它的禅修。五毒鼎沸不安的世界與澄澈晶瑩的甯靜圓滿智慧,還能找到比這更強烈的對比嗎?願有更多的人來學習這個能使他們從世間掙脫的殊勝妙道—並非戰爭,而是對治一切五毒的良藥,即微妙圓滿的智慧。

  

  

  A﹑敬禮

  

  陳先生說:「這裏的敬禮也是叁層」。

  

  我們爲什麼先敬禮密勒日巴?他的出離是徹徹底底的,此外,他圓證空性了。他是我們很好的典範:他一人兼備了小乘和大乘的實修和證悟。

  

  (譯按:以下依密勒祖師歌集略爲訂正)

  

  有一次他遇到兩位佛教學者在討論「虛空是有礙法或無礙法」。兩人對于所辯論的內容都沒有任何實際的修行體驗。他聽了一會兒以後,就指著一塊大岩石,問他們倆:「你們認爲這岩石是無礙法嗎?」

  

  「不、不」。他們回答:「岩石是很堅硬的物質,(當然是有礙法)」。

  

  密勒日巴便以虛空遍處叁昧力使身體鑽入岩石中,而由另一邊鑽出來,好象那顆岩石是一灘水。接著密勤日巴又向那兩位學者說:「虛空呢?是不是無礙法?(而我卻認爲虛空是有礙法)」。

  

  他們答道:「是啊,當然虛空是無礙法」。但密勒日巴向上飛升,在空中以蓮花跏趺坐姿趺坐,猶如坐在最堅硬的石頭上。

  

  「你們看,」他說:「這是很棒的座位呢!」

  

  其中一位學者由于密勒日巴的親身示範,被他的教導折服了。但另外一位卻鄙斥他,說他不過是一位魔術師,而不是傳授真理的老師。密勒日巴對後者說:「你說得很對,你應該堅持你的見地,依之而修。以後當你有點證悟時,再來找我」。

  

  我們敬禮他,因爲這位偉大的瑜伽士密勒日巴,他的空性禅修及徹底的出離力量都有圓滿的成就。

  

  第二位我們要敬禮的是諸佛之母—般若波羅蜜多。它是空性教法的擬人化,依顯教的傳統,是沒有這位佛母的。然而因爲「般若波羅蜜多」是陰性的字,而諸佛是由真理(也就是圓滿智慧之法)而生,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對諸佛而言就像母親一樣。

  

  以上這些是顯教對于智慧度的處理方式。但在金剛乘中,有不少的密續提到般若佛母的觀想法,並且隨之視她爲諸佛之母,所以我們必需獻上我們的贊歎和崇仰。

  

  第叁位是龍樹大士,一位對空性教法非常善巧的佛教大班智達。他弘揚金剛乘也很有成就。他親證了月光叁摩地,而衆人皆知月亮是菩提心(即空性)的表征,所以他的學識不只是理論上的。

  

  

  B﹑大乘與小乘有何區別?

  

  1﹑在此要先指出一些錯誤的說法(破邪)

  

  a﹑「大」與「小」並不意謂著佛法「內」或「外」的「內層」或「外層」的差別。漢地的學者常以此來批評小乘,但我不以此爲然。小乘教導空性,所以不能說它是「外層」的教法。從另一方面來說,一般人才真是佛法的「外圍」份子,因爲多數的人都執著于世間之樂。在有些中國人熟悉的經典中,說印度有九十五種「外道」(佛法以外的教義)及一種「內在的外道」—小乘。可是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它把釋迦牟尼親自教授的教法列爲一種「外道」的法。 

  

  b﹑大乘與小乘的差別不在于對與錯。大乘是佛法,小乘也是佛法,而且我必需再次重申,小乘是喬達摩佛陀親宣的教法。有些自稱是大乘行者的愚昧人士竟然離譜到把小乘視爲仇敵。有錯的不是小乘教法,而是這一群人,他們錯得非常離譜。

  

  c﹑大乘與小乘教法的差別,也不是早期教法與後期教法的不同。雖然依曆史而言似乎是先有小乘,而後開展出大乘,但就整個系統來看,我們可以明白事實並非如此。無論如何,從無經教宣稱,當大乘圓滿發展時就可以棄舍小乘于一旁。後者應被看做是前者的基礎。例如房子的地基常存以便支撐牆壁和屋頂;等房子落成了,也不能把地基移開的;這裏也是一樣。如果房子蓋好了,有人要把地基給移走,那會發生什麼事?同樣的答案也可適用于佛教。

  

  d﹑此二乘的差別不在近和遠。當然佛口親宣的小乘教法是很親近,但是大乘教法接近空性真理,所以也可以說是很親近。我們不能,也不應該以遠、近來區別它們。讀者應自忖:「我應該先研究、修習哪一乘?」他先學的就是近的,由此而接下去學的便是遠的。因此遠近的區別是依個人的修學及實修而定。

  

  2﹑一些正確的說明(顯正)

  

  a﹑「大」與「小」意謂著基于智慧與福德而産生的差別。宗喀巴尊者把智慧與福德比喻成佛的雙足,任一邊都不能比另一邊短少。大乘在智慧方面怎樣大呢?大乘智慧的大是因爲它的空性教法完整,而小乘對空性的了解只是部分,因此它的智慧較小。

  

  大乘行者應該對空性有極好的了知,以致于他能洞見萬法的空性本質,也因而能善用萬法渡化及利益衆生,所以他的功德很大。

  

  小乘行人較著重止的禅修,嚴守戒律,因此他的福德往往不足以利益一切有情。例如,如果需要用惡行來渡化衆生時,因爲他嚴格堅守德範,所以他就無法幫助他們。再舉個例子,一位大乘的菩薩可能爲了五百個人的利益而決定殺死一個人,並且他會這樣做;但一個小乘行人絕不會做這種事。所以小乘的福德相較于大乘道便是小了。

  

  宗喀巴在他的钜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大小乘的差別是在于福德(校注:法尊譯文:「小大乘非空慧分,用方便分」。),但我無法同意他的說法。宗喀巴大師說在小乘和大乘中都有空性的教授,所以在這方面它們是同等的;可是大乘的修行者爲了衆生做了許多善行,所以福德大;相較之下,小乘行者因爲沒有積聚廣大善行,所以就沒有足夠的福德力來達到佛果。

  

  對于這種說法我有幾點評論:

  

  (i)在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中說:「空慧是由菩提心發起的種種方便之根源」。由此可證明如果完全了解空性,則福德增盛;相較之下,小乘的福德力弱,因爲對空性的了知不完全。因此,空性的本質是相同的,但在大乘裏空性所及的範圍更廣泛,並且由空性所産生的方法和作用更爲強大。雖然對于在此二乘中所能體證的空性深度我無法同意宗喀巴大師的觀點,可是在他對二乘福德上的判別我是同意的。

  

  (ii)宗喀巴說小乘行者所做的善行沒有菩薩廣大,所以福德較小。爲何他沒有做那麼多的善行呢?這位偉大的法師應該承認這是因爲小乘行者的智慧不足以讓他了解到這麼多善行的必要性。這確然如此,我們可以由某些特定的情況中,需要以惡行爲方便,來看出:小乘行者不能那樣做,因此許多衆生無法被救渡。設若一位女士熱烈地央求一位佛教徒的愛,一位嚴格的小乘行者只能給她一番道德提升的開示(這可能被接納,也可能被拒絕);但一位對空性及小乘教法有圓滿成就的菩薩可能就會牽就她的需求,並在此過程中教導和渡化她。

  

  此時,筆者要求陳先生說一說他曾提過一位菩薩的方便行。于是陳先生重述此故事如下:

  

  昔日有一位菩薩托缽行經一戶人家,一個女孩出來給了他一些食物,看到他高貴的外表,因而愛上了他。她對他的熱情非常強烈,便立刻邀請他入屋。這位具有他心通的菩薩知道了她的欲望,便沒有同意,默然地繼續托缽前行。他一邊走著,一邊想:「像這樣,她將繼續追求世間欲樂,因而在叁惡趣中輪回受苦。如果我折返回去,讓她滿願,又可以同時也轉化她的話呢?」所以他折返回去,與她媾合,並共住了一些時日。起初,她得到很大的性歡樂,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菩薩開始把他的性器官變成刀子。這位女孩發覺昔日的享樂變成了痛苦,于是這位菩薩就趁機向她開示一切存在的苦的本質。女孩對他的教法心生歡喜,心念轉換後,她出離了俗務,出家爲尼。如果這位菩薩只采用小乘的方法,那麼這個女孩便不可能因這些善巧方便而被渡化。小乘法門只能救渡那些有善根…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