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称此为总三摩钵底。在一些论典中有提到这种集四念处为一体的修法,但没有提到可以把它当成桥梁。我们则把这种修法用为由小乘禅观迈入大乘禅观的桥梁。
4、如何精进地修四念处
有六个譬喻,提供我们很好的劝诫。
a、 ﹝喻一﹞犹如渴者之经常渴望饮水一般,所以我们应思惟我们可以藉由饮空性之甘露而终结所有的渴望。
b、 ﹝喻二﹞犹如饥者只渴
食物一般,我们应思惟要以禅悦为食。
c、 ﹝喻三﹞犹如中暑的人
望有凉风吹来一般,我们也应思惟贪欲的酷热可以随证入涅槃的清凉而消散。
d、 ﹝喻四﹞犹如冷天里颤抖的人希望有阳光来温暖他(她)一般,缺乏智慧的我们应思惟智慧的太阳可以使我们暖和。
e、 ﹝喻五﹞犹如处于黑暗中的人需要灯来照路一般,我们这些处于无明黑暗之中的人应修观使修行之路更清楚。
f、 ﹝喻六﹞犹如中毒的人需要强力有效的解药来救命一般,同样的,我们应想我们受害的不只是一种剧毒,而是五种剧毒,因而需要用佛陀的法药来医治。
5、每一念处个别对治何种谬见
人类总是执持四颠倒见:第一是缘身执净,可以第一身念处治愈。其他次序如下:缘受执乐(以第二受念处来治愈);缘心执常(第三心念处可以破除);最后一项是缘法执我(以第四法念处来纠正)。
依小乘教法,一般人类的思想方式是颠倒的,所以必须先把思想导正,例如经由观修无常。接下来是经由大乘般若波罗蜜多教法的升华,并藉由圆满的证悟空性而得到无住涅槃(有时候称为真我或大我)。
我们必须把真我和印度教及通神论所标举的神我分辨清楚,因为空性的教法使佛教徒能证得涅槃,而这些教法是印度教所无的(其实其他宗教也没有)。佛陀只在他「大般涅槃」(有一本经典以此为名)之前,做了「真我」的开示,来方便启发他的弟子。我们也不应把佛教教义和印度教错认为是一样的。(参看附录Ⅰ,第二部份,A,2)
F、四念处会带来什么成就?
1、主要证德
a、 第一称为「暖」,正如棍子磨擦会生热,所以四念处在此际接近四圣谛的证悟。
b、 第二是「顶」。四念处的观修在此际达到「顶」位;触及三摩盘那,但心仍可能忘失正念,有时三摩钵底很
定,但有时心又会散失。
c、 「忍」。心应该经常没有动摇地顺应最高的成就。
如果不能如此,则表示行者的奢摩他仍未坚固到可以掌握三摩钵底而不产生散乱,所以此时需要忍。当成就确定了以后,忍就是已经很好的养成了。
d、 「世第一」。证得此位的行者,有触及分证空性的可能。此时这么一位禅修者当然是世间所有众生中的第一位。
2、与三解脱有关的证悟。
若完成了身念处和心念处的禅修,行者将获得无相解脱,因为此时行者既不执此身为粗重外相,亦不执此心为微细内相。而受念处的禅修将可以获得无愿解脱的果,因为行者集中观修觉受的苦性,所以就可以观察乐受的本质,进而对它们不产生执着。成功地观法无我可以获得空解脱。
3、其他的成就。
经常观修四念处有以下利益:
a、 于法增加信心;
b、 有能力守好戒律;
c、 明了无常之真理;
d、 有真出离心;
e、 精进不懈,不会像一些「伪菩萨」成日东奔西跑;
f、 智慧增长(法无我的观修特别有助于养成智慧)。
G、为何在所有小乘禅法中,我们只取这九种?它们如何涵盖其他禅法?
1、首先我们来看卅七菩提支。这卅七支可以缩成只有十原则。(这是佛法大师世亲菩萨在他所着的《俱舍论》中所做的重新分类;这本论的学术性很高。)
这十原则:慧、勤、定、信、念、喜、行舍、轻安、戒、寻。
把卅七道品归纳为根本的十种特质后,我们来看这九种禅法如何涵盖这十项:
念:四念处本身即是,尤其是心念处
轻安、喜、行舍:奢摩他
戒:前行
寻:三摩钵底
勤、慧、信:接近证悟
定:禅修过程本身
2、在《阿毗达磨》里出了四十种禅定,它们也同样可以被包含在我们的五种加四种的禅观之中,这四十种禅法为:
(1)、「十遍」或「十遍处定」,即指习止于颜色或元素──这些被包含在我们的六大观里;(校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又称「十禅支」或「十一切处」。)
(2)、「十不净」(坟场修观)──被包含在我们九种禅修法中不同的部分,如不净观的修习及身念处;
(3)、「十念」或「十随念」:念佛、念法、念僧(三种念系)──被包含在预备的几章以及皈依里。
念戒──前行
念施──前行
念天──很明显地在大乘里,只教授要观修天界,然而小乘在这一点上则很好,因为我们如果忆念天神,他们就会给我们一些帮忙。
我们已经用一章礼敬来强调天神的重要。
念死──包含在不净观和无常观里;
念身──同上;
念安般──同上;(校注:安般意译出入息。)
念寂寂──证得奢摩他。(校注:上述十念之译词见《解脱道论》,为陈上师中文著作所惯用,而《清净道论》则作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安般念、寂止随念。《增一阿含》卷四十三曰:「是谓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十种可以养成禅那但不同性质的禅法。
「四梵住」:二种(慈及悲)被包含在五停心观里,其他的容后再说。
「四无色界定」:因为它们在其他宗教中也有论及,所以不予讨论;
「食想厌」:前行;
「四界差别」或「大种的辨识」:五停心观的第三种。
H、为何四念处可以充当通往大乘禅定的桥梁?
1、因为四念处本身总集了上一章所谈的小乘五停心观的观修功德:
a、观身不净──由修习第一种不净观而得;
b、观受是苦──这项包含了成就对他人的悲悯心;
c、观心无常──由修缘起观而积聚的所有功德;
d、观法无我──积集观修六大而产生的功德。
由于四念处总是伴同数息法来修,因此桥梁已完成,我们可以穿越。
2、现在我们已经跨越到大乘禅法来了。空性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我们选择这四种空性的分类,因为他们和四念处的对应既接近,也令人印象深刻:
a、由身之不净,可以进修自法空
b、「诸受皆苦」可以对应到他法空
c、「心无常」和无法空一致
d、「诸法无我」对应到法相空
这些连结并非牵强,因为有显而易见的对应。参看图表可能会更清楚。因此之故,我们可以肯定四念处的确是很好的桥梁。(参阅第十章)。
I、四念处如何对应到金刚乘?
这要分二部分来谈;一是在日本传布的下三部瑜伽,另一是在西藏流传的无上瑜伽。
1、和东密的对应
身的不净是在人身内。在修习禅定时,已成功证得各禅那的奢摩他的禅修者不再感受到人身。他不再执着于这个人身,并且当身体在禅定中消逝时,身不净的想法也消失了。此时只余一个清净的天身。接着这个清净的天身必须经由大乘教法中空性升华的程序来处理。经此修习,在身、心方面都没有不净残余,而烦恼障和所知障也都净除了。所有粗或细的不净都被摧毁了。在历经三乘的完整过程中,小乘是属于因位,大乘是升华之道位,而金刚乘则属于果位,在此清净身被转化成为佛身。
就整个三乘一体的系统而言,小、大两乘可视为因位,而金刚乘则为果位。在金刚乘里一切都属于佛的境界。
我必须再三请读者格外注重前二个因乘──小乘的净化和大乘的升华。因为如果缺乏修习此二乘教法的坚实基础,则绝对没有可能得到金刚乘的真实证悟。没有小、大二乘,金刚乘就变成只是空洞的仪式和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而已。
刚刚提到的那种「金刚乘」的坏喇嘛恣意地吃喝,为了欲乐而结婚,而且对于自己所教的内容都几乎不了解,更别说知道该怎么修了。这些坏喇嘛应该师法佛陀,他一生开示且修习的就是三乘佛法。如果小、大乘不重要(有些「密宗」老师如此主张),那佛陀何必要传他们呢?为何他不省略小、大二乘直接讲金刚乘呢?在贤劫千佛之中,只有二位传授金刚乘教法;一位是释迦牟尼佛,另一位是弥勒佛之后的下一位佛(名为狮子吼佛,现在是以DB法王噶mb的菩萨身份转世)。千佛中只有二位愿意在人间传金刚乘教法,其余诸佛则认为金刚乘的教法实在是太难令人了解,而且可能误导愚痴的人。
但是三乘并非像有些人假定的是有矛盾之处,实际上每一乘都有助于接着的一乘。因此,我们修行时舍任何一乘都不行。我们敬礼的尊胜 宗喀巴大师非常明白净化的重要,而这项强调
是许多密宗上师所忽略的。
陈先生很诚恳的说:
「如果想成就金刚乘,就必得先修习小乘的净化」。
陈先生笑了,他说:
「喇嘛结婚;他们是用哪个身体的?事实很明显,生出了那么多小孩,当然是用这个肉身啰。如果修习小乘净化的禅观,那么透过禅那,可以得到更细微的天身。再经过大乘空性的升华,肉身就可以完全转化为智慧身,再经由金刚乘的修习,此智慧身可以转化为佛的金刚身。金刚乘行者怎能为了通常的目的而结婚,又和常情一样地生小孩?在那些历经所有净化过程的金刚乘行者身上绝不可能有这种事」。
做完了这些初步和一般性的说明之后,陈先生言归正传,接着解答这个小单元标题的问题。他告诉我们…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桥梁──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