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产生「我的」女人的想法。如果此观修成功,五利使中第一个的贪欲就会被转化。
iv. 不净观的分证,这指的是当心识「触」及涅槃时获得小乘的部分空性证悟。小乘的空性见是不圆满的,但是我们很快便可以了解如何由这些实修法中选择可以通往大乘的观修法门。
对我们目前的讨论而言,四念处的中间两项是最重要的,因为第四项尚待论及,而第一项已讨论过了。
不过在本章中为了便于清楚分类,我们应把四念处开展为五项,以配合五利使。若我们把数息观和其他四念处视为同样的念处,便可以这样做而一点也不会产生曲解。修习此种数息观时,当我们呼气时,把心念专注在卅六不净物之一上,而后吸气时去专心思惟其令人嫌恶的特质;如呼气时,观想头发,吸气时观想它的油腻,坏味、骯脏,等等。我们逐一地在每个出入息中对这卅六不净物质进行观修。
b、观受是苦
i. 此观的内涵是延续之前的慈心和同情他人而来。因而在起修此观之始,应该如同四圣谛中所谈的一样,只思惟苦受。
ii. 除了上述的阶段,修习者应如此思惟;有三受(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但如果把一切觉受都视为是痛苦的,那我们就会彻底认清世间的享乐结果都是痛苦,而不苦不乐受是一种无明的状态。因此,我们得以进步,而进入空性。
iii. 因此藉由承担他人所受的痛苦,我们发展出菩提心。当我们观修一切受皆是空性时,出世间不变的乐,即诸佛真正的受,便生起。
iv. 有了更大的进展之后,就会达到金刚乘的特别的大乐,在第三灌中所得的乐可以扩大到十六倍之多。
瑜伽士提醒我们说:「现在我们谈的已超越小乘传统的教法,所以弄懂我前面那个表所列的一项一项对照起来的内容,是会很有帮助的」。
在与呼吸的对应上,呼气时思及苦或苦因,而吸气时则思及苦果。
苦乐是相对的,而且会引生边见;若观修苦乐为空,则得以转化此等边见。
c、观心无常。
过去心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它已消逝,即使你想去找,也找不着。至于未来心呢?我们对于自己下一
那要动什么念头毫无所知。心会打哪来?心念的对象会是什么?就现在而言,心是无一刻停止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无疑地未来亦如此。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变的心。
先把心当成是一个实体来看,我们找不到任何永久或稳固的东西。若从另一方面,我们以真理的三个方面来观察心,则:
i. 找不到它的本质(它运作的根源)
ii. 我们说不出它的性质是红还是绿?是圆还是方?是尖还是钝?大或小?粗或细?悲或喜?心没有形相。
iii. 找不到它的特别功用,因为这随时而异。一个人可能随忿怒而行动,这是发乎忿怒的心的。人们是如此查觉他们的心态的。但如果我们不去注意我们的心,只说没关系,那么我们是一点也辨识不出它有什么功用可言。
我们也可就数息来观察心,呼气时,找一个问题来观察,然后吸气时便回答这个问题。例如呼气时自问:「什么是心的功用?」吸气时便回答:「找不到任何功用」。
既然没有心,那么这些谬见的主人(执取这些谬见的这个「个人」)也就失去根源了,因此五利使中的邪见就被摧毁了。
d、观法无我。
在佛教不同的派别中有不一样的「无我」的哲理。
i. 小乘特别强调的是人无我的解脱。有许多用来说明远离错误我见的譬喻。我们来看其中的五个譬喻;
﹝喻一﹞:有个屋主在他的屋子里睡觉,半夜房子着火了,他心想:「要怎么做才不会活活被烧死呢?」此喻中的房子就是「我」,逃出房子意谓着不被五毒之火所烧。
﹝喻二﹞:有个农夫,他的牛走失了,他当然想把牛找回来。直到夜幕低垂,他找到了一头牛,以为是他走失的牛。到了隔天才发现找到的那只牛竟然是国王养的,他想:「我要赶快放掉这头牛,不然就会被当成小偷了」。他放了牛,所以逃过了处罚。此喻中的牛,就像我们错误执着,以为是真实的我。一旦把它放掉,就可以脱离在轮回中不断受生的处罚。
﹝喻三﹞:这是小孩喻。在自家屋里的一位妇人听到路上有小孩在哭,以为是她自己的小孩的哭声,就跑出去把小孩带进屋。进屋后知道自己弄错了,「这不是我的小孩,一定是邻居的孩子」。她就赶快把小孩带回外面路上,而得以逃过处罚。同理,人们也错把某种东西当成是他们的,当成「我」。如果不想遭受苦果,就应快快放弃这个我。
﹝喻四﹞:有一个渔夫想在一个池子里捕鱼,所以他撒下了网。过了一会儿,他觉得网变很重了,怕收网时会把网弄破,所以他把手往水中的网里伸去,心想:「一定是抓到大鱼了!」出了水面,才发觉手里握着一条蛇。他立刻意识到「这很危险」。毫不犹豫地就把蛇丢掉,逃过一劫。同样地,我们寻求一个「我」,而后发觉结果只是面临极大的危险。我们应放掉「我」而跳脱轮回。
﹝喻五﹞:有个人娶了个老婆,可是他不知道她是个半人半鬼的食尸女,还和她住在一起许多年。有天晚上他醒来,发现他的老婆已走出了屋子,他就尾随她一直走到一个坟场,看到她正在吃死尸的肉。他心中自忖:「这么多年来,我竟然都不晓得她不是人类。如果我再回去和她一起住,总有一天晚上她会把我吃掉」。所以他逃了。长久以来,我们也错执有我,但是一旦明白了这个「我」所蕴含的危险,我们就应该远离这个错误的观念。
ii. 另外一个法无我的哲理和无法再被分解的极微分子的学说有关。依这个学派的主张,一切有情、无情只要有形相,无论是粗重或精微,都可以被有系统地分解成这种极微的分子。也就是说不论有情无情,都没有我存在。但由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极微分子本身又被执为实有。所以虽然此派(说一切有部)的信徒有法破除我见,但他们仍坚持一个复合的实体之见,因此他们对空性的教示就不完整。
iii. 经由分析的过程而达人无我。有两个学派使用此法,但它们对法性的看法不同。说一切有部主张人无我,但主张三世中实有诸法。他们教示万法无我,但
没有观察法的本身以了解法是什么。
第二个是成实宗,它主张我法俱空之宗义,保有极微分子的观念,而后只藉由分析来达到它们的空性。
在时间和空间上,此学派主张这种无法再分割的极微分子是存在的。在这两种学派里,不管这个无法再被分解的极微分子有多么小,仍是有个残存的东西在,所以都是很不完整的说法。因此之故,我们采用小乘的观修方法,
不能采用它的哲理。
陈先生把小乘、大乘对法的态度再度做了对比,他说:
小乘通常都只谈法,而且把法视为绝对真实。然而大乘则认为这个尘世间本身也是没有永恒实体,万法皆空。即使在我们的身中也找不到我。这一点是佛教徒都认同的,可是鼻子,眼睛呢?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小乘似乎执取「法有」而进入涅槃。
后面我们会提到在佛法里选择观修及哲理时当应用的取舍标准。因此,当我们观修法无我的哲理时,修学者应遵循空宗的哲理:呼气时思及法(对象),吸气时想空性。这样剩下的二个利使就完全解决了。
2、为何要依上列的次序?
因为上一章我们已谈完了五停心观,而五停心观主要培养的是出离和无常心,所以本章我们讨论几种以身为主的大略观修法,因为身体看来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
由于身体的存在,就产生了执取美好的色身的颠倒见。依于此,就会产生爱受。在考虑到感受时,我们是向内有一些进展,因为和感受相较之下,身体是「外在」的。此际我们应该思惟令人痛苦的事物,而不爱着身体。若能对身体不爱不憎,那么就可以灭除第二个颠倒见──边见。要灭除边见必须真正地了悟到一切受,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是空性。
接着陈先生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身念处向内的进展:
好比有人追赶小偷进了一条街。当他看到你由后追来,他就躲进一间屋子的门内(受念处)。当你再进一步追他,他就躲进屋内的房间。就像这样,我们现在就是从受念处进入心念处。因为心是无常的,时喜时悲,所以应该观修它的无常。
接下来就要追问:「谁是心的主宰?」这时小偷被追到屋子的最内部了;哲理上来说,观修者刻意地去注意法,而发现在法之中也是没有自我的。
以四念处的观修把注意集中在心与色上,会发觉到处都找不到一个我。当倒见因四念处的观照而完全根除时,这部分的修习历程就结束了。由上述理由可知,这个次序正如我们所描述的,是由粗重到细微的进程。
3、四念处的整体修习
这是什么意思?为了要把四念处融成一体来修,就要把这四项合并入一种修法。在小乘里头,一位娴熟奢摩他的观修者会有能力观修最极微的分子。但我们这里谈的不是这个,我们应该把这些极微分子看成空性,来净除五利使,而不是把心思岔开到去观察这些极微分子上面去。
就这方面来说,不净观不只是针对血肉之躯,同时也关系到见地。观修空性可以降伏身见,因而袪除第一个利使──身见。
为何我们应观修受的空性呢?所有的感受经常因为边见的缘故,被执取为悦意的、令人痛苦或是不乐不苦。但实际上这些感受都是空性。能证悟到这一点,就可以袪除第二利使──边见。
第三项的观心无常有什么涵意呢?无常即蕴含空性。在这个观修中能了解此空性,则和因果有关的第三利使就被遣除了。不如此观修,心会不断追求一个源头或原因。
第四个观修(观法无我)里包括了前面三者。我们可…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桥梁──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