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CW46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桥梁──四念处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目 录
A、敬礼
B、三摩钵底的两个目的
C、五利使之释义
D、为何四念处着重于除去五利使?
E、四念处的修习法
F、.四念处会带来什么成就?
G、为何在所有小乘禅法中,我们只取这九种?它们如何涵盖其他禅法?
H、为何四念处可以充当通往大乘禅定的桥梁?
I、四念处如何对应到金刚乘?
J、 金刚乘也包含小乘教法吗?
K、由三乘的禅法中选择禅修的标准是什么?
敬礼 尊胜宗喀巴大师、《四阿含》及五百阿罗汉
陈先生听说笔录者在「雨安居」后(佛教僧侣在雨季期间的闭关)打算到大吉岭几天,就很担心他不再回来。我们告诉陈先生一切在我们控制中的因素都不会影响到本书的完成。他听后就安心了。因为本书的内容是无与伦比的,并且听者和笔录者都对这些解说深感兴趣,也觉得有帮助,所以这本书一定要完成,俾使其他人也能受益,在行持上能向前迈进。
尊者说笔录者厚厚一本的笔记本到现在就已经快写满了,而陈先生说还有很多篇幅呢!他说:「我们才进行到第九章,接下来至少还有六或七章吧!」
A. 敬礼
首先,我们敬礼的对象仍与上一章相同,虽然我们会涉及此题与大乘及金刚乘中种种教法的关联,但毕竟这个主题基本上仍是小乘的范围。因此对于礼敬的对象便不再赘述。
B. 三摩钵底的两个目的
它的积极目的是获致觉悟,然而这属于果位,我们这些未证悟的凡夫俗子不必多加论及。我们现在处于因位,对我们而言,它的消极目的才是最要紧的。就是要消除我们的障碍。当障碍消除后,积极的结果自然就显现了。我制了一个表来说明这些障碍:
因
| 障礙
| ||
五鈍使
| 由五毒所生之疑惑
| 實修上的疑惑
| 我執(煩惱障)
|
五利使
| 對真理的疑惑
| 見上的疑惑
| 法執(所知障)
|
H.-小乘
M.-大乘
Y.T.-瑜伽部密乘
A.T.-无上部密乘
在上一章里我们讨论了五毒,或在此称为五钝使的,它生起的烦恼障是我执的根源。上表的第一列在那儿已经描述过了;第二列正是本章的主题。四念处的三摩钵底是对治五利使、所知障以及执着于万法有「我」的见解的妙药。(参看图表所示的四念处以及其他诸乘内与他们对应的种种修法。)
上一章所述的五停心观和本章所谈的四念处都是用来消除驱使我们造业的粗重的五钝使及较微细的五利使。虽然这两章内总共只描述了九种禅观法,但它们已足以或多或少袪除这些障碍,这正是我们的目的。而且一经检视,我们会发现它们涵盖了所有其他的禅观。
C.五利使之释义
法相宗的玄奘大师在他谈唯识的论着中,标举出五利使,且明述其内容。在世亲的小乘《俱舍论》中,也提到五利使。我们有必要认识它们,以便摧毁这些障碍证悟的大敌。
1、萨迦耶见──执取这个身体为「我的」的身见,而不明白此身驱实际上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身见是指把原本仅是变异的连续看成是「真实的我的身体」,并基于此见而更进一步衍生「我自己」的概念。在「我的身体」周遭的事物就被当成是「我所拥有」的事物。实际上,这里并没有一个拥有这些事物的主人、「我」和「我所拥有」两种概念联结在一起,就产生了「我自己」这样的错误见解──「我见」。
2、边见──因为大多数人执取「我」和「我所拥有」的想法,所以当他们想到死亡,他们的推想就会趋向两个极端;不是认为死后就不再存在(如共产党徒或一般唯物主义者的断见),不然就是相信即使身体已经死亡,有更微细的东西会继续存在,某种属于「我」的精神或灵魂会或多或少地延续下去(这是佛教以外的所有其他宗教的看法。)就这样,这些由一头游移至另一头,而迷失于边见迷阵之内。
3、邪见──这里指的是不能确认因果法则(在佛教里最好称为缘起或相依共生),因缘法则是佛陀对业报的开示。一旦认为行为不会带来任何后果,则就会无畏惧地造作恶行,而行善时也无法期待有任何回报。五利使全是邪见,但拨无因果是最大的邪见。
4、见取见──固执、颠倒的见解,把低劣的事物视为高妙,反之亦然。最常看到的例子是把不正确的看法当成是正确的。有了这种颠倒见,就会以为这种行为是完善的而造作恶行。
笔录者想到以前天主教的异端裁判所中,许多神父真的认为把人烧死就可以解救他的灵魂。(译注:即所谓的异端分子──自然科学家和进步思想家等,1483至1820年间,被火刑处死者达十多万人。)
这些颠倒见因为错误的行为而更加强化。
5、戒禁取见──对于禁戒抱持错误的见地。错误且不合情理地把某些事情当成是戒行,例如遵守戒行只基于习俗、因袭传统、迷信或盲信。举例来说,有人可能饲养母牛,因为把牛当成神圣的动物;或者有人养鸡,因为他们相信鸡是精灵。因而他们不吃牛肉或鸡肉,以为这样就可以转生天界。再举另一个执持谬误的因而误以为实的例子;有人以为赤身裸体、以灰涂身、或长期禁食就可以获得解脱。这些都是戒禁取见的例子。然而,他们不但不能转生天界或得解脱,唯一的结果反而只是为自己带来伤害。这些对错误修法有坚定信仰的人们往往忽略了真正有益的心灵要素,如出离、道德等。
五利使全属于邪见,而且要修到见道位时才能根除。资粮道、加行道二阶段都不足以驱遣五利使。
D、为何四念处着重于除去五利使?
1、四念处包含了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三法印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共之处。要证入三法印需要有非常精微的观修力,因为和上一章所讨论到必需去除的粗重障碍比较起来它们是十分微细的。
三法印是极其重要的。
据说有二类的禅定:一种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内的禅定,另一种是超越三界的禅定。我们的真正目标是后一类的禅定,而这一类的禅定需要以四念处来做为它们坚实的基础。四念处可以去除五利使,使行者可以达到出世间的禅定。
2、依上一章所谈的五停心观可以去除五钝使,而仅余的五利使就可以依本章所提供的观修法来对治。
3、四念处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项,即证得法无我。
在证得法无我之前,必须先修习另外三种念处,才能究竟去除五利使。
E、四念处的修习法
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四念处依序个别修习;第二类是一起合修。
1、个别的修法
《俱舍论》云:「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
舍那修四念住」。
我们要请读者注意:明了上一章所提的五停心观做为四念处的基础的重要性,是非常要紧的;同时也必须明白本章的观法比上一章的观法要更加细致──如果不是如此,就没有修它们的必要了。
a、观身不净。我把它分为四种:
i. 活着时候身体有卅六种不净,体外有十二种不净,身体本身组成物质的十二种不净,以及身内的十二种不净:
因
| 障礙
| ||
五鈍使
| 由五毒所生之疑惑
| 實修上的疑惑
| 我執(煩惱障)
|
五利使
| 對真理的疑惑
| 見上的疑惑
| 法執(所知障)
|
我们应禅观这卅六不净物。但只试着在这些不净物中找到我们的「自我」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再观修此法的其他方面。
ii. 死尸的不净。这在五停心观中已讨论过,在修习五停心观的不净观时,我们应已具备出离的决心,也已了解无常之观点。
iii. 对于身的颠倒见的不净。有「我的」身体或是把与身体的觉触当成「属于我所有的」。这意谓着自我被扩大到其他的身体上,我们认为对他们拥有所有权。所以就产生了「我的」太太,或是因为接吻的身体接触的刺激,而…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桥梁──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