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橋梁──四念處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A、敬禮
B、叁摩缽底的兩個目的
C、五利使之釋義
D、爲何四念處著重于除去五利使?
E、四念處的修習法
F、.四念處會帶來什麼成就?
G、爲何在所有小乘禅法中,我們只取這九種?它們如何涵蓋其他禅法?
H、爲何四念處可以充當通往大乘禅定的橋梁?
I、四念處如何對應到金剛乘?
J、 金剛乘也包含小乘教法嗎?
K、由叁乘的禅法中選擇禅修的標准是什麼?
敬禮 尊勝宗喀巴大師、《四阿含》及五百阿羅漢
陳先生聽說筆錄者在「雨安居」後(佛教僧侶在雨季期間的閉關)打算到大吉嶺幾天,就很擔心他不再回來。我們告訴陳先生一切在我們控製中的因素都不會影響到本書的完成。他聽後就安心了。因爲本書的內容是無與倫比的,並且聽者和筆錄者都對這些解說深感興趣,也覺得有幫助,所以這本書一定要完成,俾使其他人也能受益,在行持上能向前邁進。
尊者說筆錄者厚厚一本的筆記本到現在就已經快寫滿了,而陳先生說還有很多篇幅呢!他說:「我們才進行到第九章,接下來至少還有六或七章吧!」
A. 敬禮
首先,我們敬禮的對象仍與上一章相同,雖然我們會涉及此題與大乘及金剛乘中種種教法的關聯,但畢竟這個主題基本上仍是小乘的範圍。因此對于禮敬的對象便不再贅述。
B. 叁摩缽底的兩個目的
它的積極目的是獲致覺悟,然而這屬于果位,我們這些未證悟的凡夫俗子不必多加論及。我們現在處于因位,對我們而言,它的消極目的才是最要緊的。就是要消除我們的障礙。當障礙消除後,積極的結果自然就顯現了。我製了一個表來說明這些障礙:
因
| 障礙
| ||
五鈍使
| 由五毒所生之疑惑
| 實修上的疑惑
| 我執(煩惱障)
|
五利使
| 對真理的疑惑
| 見上的疑惑
| 法執(所知障)
|
H.-小乘
M.-大乘
Y.T.-瑜伽部密乘
A.T.-無上部密乘
在上一章裏我們討論了五毒,或在此稱爲五鈍使的,它生起的煩惱障是我執的根源。上表的第一列在那兒已經描述過了;第二列正是本章的主題。四念處的叁摩缽底是對治五利使、所知障以及執著于萬法有「我」的見解的妙藥。(參看圖表所示的四念處以及其他諸乘內與他們對應的種種修法。)
上一章所述的五停心觀和本章所談的四念處都是用來消除驅使我們造業的粗重的五鈍使及較微細的五利使。雖然這兩章內總共只描述了九種禅觀法,但它們已足以或多或少袪除這些障礙,這正是我們的目的。而且一經檢視,我們會發現它們涵蓋了所有其他的禅觀。
C.五利使之釋義
法相宗的玄奘大師在他談唯識的論著中,標舉出五利使,且明述其內容。在世親的小乘《俱舍論》中,也提到五利使。我們有必要認識它們,以便摧毀這些障礙證悟的大敵。
1、薩迦耶見──執取這個身體爲「我的」的身見,而不明白此身驅實際上不過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體。身見是指把原本僅是變異的連續看成是「真實的我的身體」,並基于此見而更進一步衍生「我自己」的概念。在「我的身體」周遭的事物就被當成是「我所擁有」的事物。實際上,這裏並沒有一個擁有這些事物的主人、「我」和「我所擁有」兩種概念聯結在一起,就産生了「我自己」這樣的錯誤見解──「我見」。
2、邊見──因爲大多數人執取「我」和「我所擁有」的想法,所以當他們想到死亡,他們的推想就會趨向兩個極端;不是認爲死後就不再存在(如共産黨徒或一般唯物主義者的斷見),不然就是相信即使身體已經死亡,有更微細的東西會繼續存在,某種屬于「我」的精神或靈魂會或多或少地延續下去(這是佛教以外的所有其他宗教的看法。)就這樣,這些由一頭遊移至另一頭,而迷失于邊見迷陣之內。
3、邪見──這裏指的是不能確認因果法則(在佛教裏最好稱爲緣起或相依共生),因緣法則是佛陀對業報的開示。一旦認爲行爲不會帶來任何後果,則就會無畏懼地造作惡行,而行善時也無法期待有任何回報。五利使全是邪見,但撥無因果是最大的邪見。
4、見取見──固執、顛倒的見解,把低劣的事物視爲高妙,反之亦然。最常看到的例子是把不正確的看法當成是正確的。有了這種顛倒見,就會以爲這種行爲是完善的而造作惡行。
筆錄者想到以前天主教的異端裁判所中,許多神父真的認爲把人燒死就可以解救他的靈魂。(譯注:即所謂的異端分子──自然科學家和進步思想家等,1483至1820年間,被火刑處死者達十多萬人。)
這些顛倒見因爲錯誤的行爲而更加強化。
5、戒禁取見──對于禁戒抱持錯誤的見地。錯誤且不合情理地把某些事情當成是戒行,例如遵守戒行只基于習俗、因襲傳統、迷信或盲信。舉例來說,有人可能飼養母牛,因爲把牛當成神聖的動物;或者有人養雞,因爲他們相信雞是精靈。因而他們不吃牛肉或雞肉,以爲這樣就可以轉生天界。再舉另一個執持謬誤的因而誤以爲實的例子;有人以爲赤身裸體、以灰塗身、或長期禁食就可以獲得解脫。這些都是戒禁取見的例子。然而,他們不但不能轉生天界或得解脫,唯一的結果反而只是爲自己帶來傷害。這些對錯誤修法有堅定信仰的人們往往忽略了真正有益的心靈要素,如出離、道德等。
五利使全屬于邪見,而且要修到見道位時才能根除。資糧道、加行道二階段都不足以驅遣五利使。
D、爲何四念處著重于除去五利使?
1、四念處包含了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叁法印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共之處。要證入叁法印需要有非常精微的觀修力,因爲和上一章所討論到必需去除的粗重障礙比較起來它們是十分微細的。
叁法印是極其重要的。
據說有二類的禅定:一種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內的禅定,另一種是超越叁界的禅定。我們的真正目標是後一類的禅定,而這一類的禅定需要以四念處來做爲它們堅實的基礎。四念處可以去除五利使,使行者可以達到出世間的禅定。
2、依上一章所談的五停心觀可以去除五鈍使,而僅余的五利使就可以依本章所提供的觀修法來對治。
3、四念處中最重要的是最後一項,即證得法無我。
在證得法無我之前,必須先修習另外叁種念處,才能究竟去除五利使。
E、四念處的修習法
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四念處依序個別修習;第二類是一起合修。
1、個別的修法
《俱舍論》雲:「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爲毗
舍那修四念住」。
我們要請讀者注意:明了上一章所提的五停心觀做爲四念處的基礎的重要性,是非常要緊的;同時也必須明白本章的觀法比上一章的觀法要更加細致──如果不是如此,就沒有修它們的必要了。
a、觀身不淨。我把它分爲四種:
i. 活著時候身體有卅六種不淨,體外有十二種不淨,身體本身組成物質的十二種不淨,以及身內的十二種不淨:
因
| 障礙
| ||
五鈍使
| 由五毒所生之疑惑
| 實修上的疑惑
| 我執(煩惱障)
|
五利使
| 對真理的疑惑
| 見上的疑惑
| 法執(所知障)
|
我們應禅觀這卅六不淨物。但只試著在這些不淨物中找到我們的「自我」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再觀修此法的其他方面。
ii. 死屍的不淨。這在五停心觀中已討論過,在修習五停心觀的不淨觀時,我們應已具備出離的決心,也已了解無常之觀點。
iii. 對于身的顛倒見的不淨。有「我的」身體或是把與身體的覺觸當成「屬于我所有的」。這意謂著自我被擴大到其他的身體上,我們認爲對他們擁有所有權。所以就産生了「我的」太太,或是因爲接吻的身體接觸的刺激,而…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橋梁──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