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橋梁──四念處▪P2

  ..續本文上一頁産生「我的」女人的想法。如果此觀修成功,五利使中第一個的貪欲就會被轉化。

  

  iv. 不淨觀的分證,這指的是當心識「觸」及涅槃時獲得小乘的部分空性證悟。小乘的空性見是不圓滿的,但是我們很快便可以了解如何由這些實修法中選擇可以通往大乘的觀修法門。

  

  對我們目前的討論而言,四念處的中間兩項是最重要的,因爲第四項尚待論及,而第一項已討論過了。

  

  不過在本章中爲了便于清楚分類,我們應把四念處開展爲五項,以配合五利使。若我們把數息觀和其他四念處視爲同樣的念處,便可以這樣做而一點也不會産生曲解。修習此種數息觀時,當我們呼氣時,把心念專注在卅六不淨物之一上,而後吸氣時去專心思惟其令人嫌惡的特質;如呼氣時,觀想頭發,吸氣時觀想它的油膩,壞味、骯髒,等等。我們逐一地在每個出入息中對這卅六不淨物質進行觀修。

  

  b、觀受是苦

  

  i. 此觀的內涵是延續之前的慈心和同情他人而來。因而在起修此觀之始,應該如同四聖谛中所談的一樣,只思惟苦受。

  

  ii. 除了上述的階段,修習者應如此思惟;有叁受(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但如果把一切覺受都視爲是痛苦的,那我們就會徹底認清世間的享樂結果都是痛苦,而不苦不樂受是一種無明的狀態。因此,我們得以進步,而進入空性。

  

  iii. 因此藉由承擔他人所受的痛苦,我們發展出菩提心。當我們觀修一切受皆是空性時,出世間不變的樂,即諸佛真正的受,便生起。

  

  iv. 有了更大的進展之後,就會達到金剛乘的特別的大樂,在第叁灌中所得的樂可以擴大到十六倍之多。

  

  瑜伽士提醒我們說:「現在我們談的已超越小乘傳統的教法,所以弄懂我前面那個表所列的一項一項對照起來的內容,是會很有幫助的」。

  

  在與呼吸的對應上,呼氣時思及苦或苦因,而吸氣時則思及苦果。

  

  苦樂是相對的,而且會引生邊見;若觀修苦樂爲空,則得以轉化此等邊見。

  

  c、觀心無常。

  

  過去心沒有留下任何痕迹,它已消逝,即使你想去找,也找不著。至于未來心呢?我們對于自己下一

  那要動什麼念頭毫無所知。心會打哪來?心念的對象會是什麼?就現在而言,心是無一刻停止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無疑地未來亦如此。任何時候都找不到一個真實不變的心。

  

  先把心當成是一個實體來看,我們找不到任何永久或穩固的東西。若從另一方面,我們以真理的叁個方面來觀察心,則:

  

  i. 找不到它的本質(它運作的根源)

  ii. 我們說不出它的性質是紅還是綠?是圓還是方?是尖還是鈍?大或小?粗或細?悲或喜?心沒有形相。

  iii. 找不到它的特別功用,因爲這隨時而異。一個人可能隨忿怒而行動,這是發乎忿怒的心的。人們是如此查覺他們的心態的。但如果我們不去注意我們的心,只說沒關系,那麼我們是一點也辨識不出它有什麼功用可言。

  

  我們也可就數息來觀察心,呼氣時,找一個問題來觀察,然後吸氣時便回答這個問題。例如呼氣時自問:「什麼是心的功用?」吸氣時便回答:「找不到任何功用」。

  

  既然沒有心,那麼這些謬見的主人(執取這些謬見的這個「個人」)也就失去根源了,因此五利使中的邪見就被摧毀了。

  

  d、觀法無我。

  

  在佛教不同的派別中有不一樣的「無我」的哲理。

  

  i. 小乘特別強調的是人無我的解脫。有許多用來說明遠離錯誤我見的譬喻。我們來看其中的五個譬喻;

  

  ﹝喻一﹞:有個屋主在他的屋子裏睡覺,半夜房子著火了,他心想:「要怎麼做才不會活活被燒死呢?」此喻中的房子就是「我」,逃出房子意謂著不被五毒之火所燒。

  

  ﹝喻二﹞:有個農夫,他的牛走失了,他當然想把牛找回來。直到夜幕低垂,他找到了一頭牛,以爲是他走失的牛。到了隔天才發現找到的那只牛竟然是國王養的,他想:「我要趕快放掉這頭牛,不然就會被當成小偷了」。他放了牛,所以逃過了處罰。此喻中的牛,就像我們錯誤執著,以爲是真實的我。一旦把它放掉,就可以脫離在輪回中不斷受生的處罰。

  

  ﹝喻叁﹞:這是小孩喻。在自家屋裏的一位婦人聽到路上有小孩在哭,以爲是她自己的小孩的哭聲,就跑出去把小孩帶進屋。進屋後知道自己弄錯了,「這不是我的小孩,一定是鄰居的孩子」。她就趕快把小孩帶回外面路上,而得以逃過處罰。同理,人們也錯把某種東西當成是他們的,當成「我」。如果不想遭受苦果,就應快快放棄這個我。

  

  ﹝喻四﹞:有一個漁夫想在一個池子裏捕魚,所以他撒下了網。過了一會兒,他覺得網變很重了,怕收網時會把網弄破,所以他把手往水中的網裏伸去,心想:「一定是抓到大魚了!」出了水面,才發覺手裏握著一條蛇。他立刻意識到「這很危險」。毫不猶豫地就把蛇丟掉,逃過一劫。同樣地,我們尋求一個「我」,而後發覺結果只是面臨極大的危險。我們應放掉「我」而跳脫輪回。

  

  ﹝喻五﹞:有個人娶了個老婆,可是他不知道她是個半人半鬼的食屍女,還和她住在一起許多年。有天晚上他醒來,發現他的老婆已走出了屋子,他就尾隨她一直走到一個墳場,看到她正在吃死屍的肉。他心中自忖:「這麼多年來,我竟然都不曉得她不是人類。如果我再回去和她一起住,總有一天晚上她會把我吃掉」。所以他逃了。長久以來,我們也錯執有我,但是一旦明白了這個「我」所蘊含的危險,我們就應該遠離這個錯誤的觀念。

  

  ii. 另外一個法無我的哲理和無法再被分解的極微分子的學說有關。依這個學派的主張,一切有情、無情只要有形相,無論是粗重或精微,都可以被有系統地分解成這種極微的分子。也就是說不論有情無情,都沒有我存在。但由另一方面來說,這些極微分子本身又被執爲實有。所以雖然此派(說一切有部)的信徒有法破除我見,但他們仍堅持一個複合的實體之見,因此他們對空性的教示就不完整。

  

  iii. 經由分析的過程而達人無我。有兩個學派使用此法,但它們對法性的看法不同。說一切有部主張人無我,但主張叁世中實有諸法。他們教示萬法無我,但

  沒有觀察法的本身以了解法是什麼。

  

  第二個是成實宗,它主張我法俱空之宗義,保有極微分子的觀念,而後只藉由分析來達到它們的空性。

  

  在時間和空間上,此學派主張這種無法再分割的極微分子是存在的。在這兩種學派裏,不管這個無法再被分解的極微分子有多麼小,仍是有個殘存的東西在,所以都是很不完整的說法。因此之故,我們采用小乘的觀修方法,

  不能采用它的哲理。

  

  陳先生把小乘、大乘對法的態度再度做了對比,他說:

  

  小乘通常都只談法,而且把法視爲絕對真實。然而大乘則認爲這個塵世間本身也是沒有永恒實體,萬法皆空。即使在我們的身中也找不到我。這一點是佛教徒都認同的,可是鼻子,眼睛呢?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小乘似乎執取「法有」而進入涅槃。

  

  後面我們會提到在佛法裏選擇觀修及哲理時當應用的取舍標准。因此,當我們觀修法無我的哲理時,修學者應遵循空宗的哲理:呼氣時思及法(對象),吸氣時想空性。這樣剩下的二個利使就完全解決了。

  

  2、爲何要依上列的次序?

  

  因爲上一章我們已談完了五停心觀,而五停心觀主要培養的是出離和無常心,所以本章我們討論幾種以身爲主的大略觀修法,因爲身體看來是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

  

  由于身體的存在,就産生了執取美好的色身的顛倒見。依于此,就會産生愛受。在考慮到感受時,我們是向內有一些進展,因爲和感受相較之下,身體是「外在」的。此際我們應該思惟令人痛苦的事物,而不愛著身體。若能對身體不愛不憎,那麼就可以滅除第二個顛倒見──邊見。要滅除邊見必須真正地了悟到一切受,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都是空性。

  

  接著陳先生打了一個比喻來說明身念處向內的進展:

  

  好比有人追趕小偷進了一條街。當他看到你由後追來,他就躲進一間屋子的門內(受念處)。當你再進一步追他,他就躲進屋內的房間。就像這樣,我們現在就是從受念處進入心念處。因爲心是無常的,時喜時悲,所以應該觀修它的無常。

  

  接下來就要追問:「誰是心的主宰?」這時小偷被追到屋子的最內部了;哲理上來說,觀修者刻意地去注意法,而發現在法之中也是沒有自我的。

  

  以四念處的觀修把注意集中在心與色上,會發覺到處都找不到一個我。當倒見因四念處的觀照而完全根除時,這部分的修習曆程就結束了。由上述理由可知,這個次序正如我們所描述的,是由粗重到細微的進程。

  

  3、四念處的整體修習

  

  這是什麼意思?爲了要把四念處融成一體來修,就要把這四項合並入一種修法。在小乘裏頭,一位娴熟奢摩他的觀修者會有能力觀修最極微的分子。但我們這裏談的不是這個,我們應該把這些極微分子看成空性,來淨除五利使,而不是把心思岔開到去觀察這些極微分子上面去。

  

  就這方面來說,不淨觀不只是針對血肉之軀,同時也關系到見地。觀修空性可以降伏身見,因而袪除第一個利使──身見。

  

  爲何我們應觀修受的空性呢?所有的感受經常因爲邊見的緣故,被執取爲悅意的、令人痛苦或是不樂不苦。但實際上這些感受都是空性。能證悟到這一點,就可以袪除第二利使──邊見。

  

  第叁項的觀心無常有什麼涵意呢?無常即蘊含空性。在這個觀修中能了解此空性,則和因果有關的第叁利使就被遣除了。不如此觀修,心會不斷追求一個源頭或原因。

  

  第四個觀修(觀法無我)裏包括了前面叁者。我們可…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橋梁──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