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此爲總叁摩缽底。在一些論典中有提到這種集四念處爲一體的修法,但沒有提到可以把它當成橋梁。我們則把這種修法用爲由小乘禅觀邁入大乘禅觀的橋梁。
4、如何精進地修四念處
有六個譬喻,提供我們很好的勸誡。
a、 ﹝喻一﹞猶如渴者之經常渴望飲水一般,所以我們應思惟我們可以藉由飲空性之甘露而終結所有的渴望。
b、 ﹝喻二﹞猶如饑者只渴
食物一般,我們應思惟要以禅悅爲食。
c、 ﹝喻叁﹞猶如中暑的人
望有涼風吹來一般,我們也應思惟貪欲的酷熱可以隨證入涅槃的清涼而消散。
d、 ﹝喻四﹞猶如冷天裏顫抖的人希望有陽光來溫暖他(她)一般,缺乏智慧的我們應思惟智慧的太陽可以使我們暖和。
e、 ﹝喻五﹞猶如處于黑暗中的人需要燈來照路一般,我們這些處于無明黑暗之中的人應修觀使修行之路更清楚。
f、 ﹝喻六﹞猶如中毒的人需要強力有效的解藥來救命一般,同樣的,我們應想我們受害的不只是一種劇毒,而是五種劇毒,因而需要用佛陀的法藥來醫治。
5、每一念處個別對治何種謬見
人類總是執持四顛倒見:第一是緣身執淨,可以第一身念處治愈。其他次序如下:緣受執樂(以第二受念處來治愈);緣心執常(第叁心念處可以破除);最後一項是緣法執我(以第四法念處來糾正)。
依小乘教法,一般人類的思想方式是顛倒的,所以必須先把思想導正,例如經由觀修無常。接下來是經由大乘般若波羅蜜多教法的升華,並藉由圓滿的證悟空性而得到無住涅槃(有時候稱爲真我或大我)。
我們必須把真我和印度教及通神論所標舉的神我分辨清楚,因爲空性的教法使佛教徒能證得涅槃,而這些教法是印度教所無的(其實其他宗教也沒有)。佛陀只在他「大般涅槃」(有一本經典以此爲名)之前,做了「真我」的開示,來方便啓發他的弟子。我們也不應把佛教教義和印度教錯認爲是一樣的。(參看附錄Ⅰ,第二部份,A,2)
F、四念處會帶來什麼成就?
1、主要證德
a、 第一稱爲「暖」,正如棍子磨擦會生熱,所以四念處在此際接近四聖谛的證悟。
b、 第二是「頂」。四念處的觀修在此際達到「頂」位;觸及叁摩盤那,但心仍可能忘失正念,有時叁摩缽底很
定,但有時心又會散失。
c、 「忍」。心應該經常沒有動搖地順應最高的成就。
如果不能如此,則表示行者的奢摩他仍未堅固到可以掌握叁摩缽底而不産生散亂,所以此時需要忍。當成就確定了以後,忍就是已經很好的養成了。
d、 「世第一」。證得此位的行者,有觸及分證空性的可能。此時這麼一位禅修者當然是世間所有衆生中的第一位。
2、與叁解脫有關的證悟。
若完成了身念處和心念處的禅修,行者將獲得無相解脫,因爲此時行者既不執此身爲粗重外相,亦不執此心爲微細內相。而受念處的禅修將可以獲得無願解脫的果,因爲行者集中觀修覺受的苦性,所以就可以觀察樂受的本質,進而對它們不産生執著。成功地觀法無我可以獲得空解脫。
3、其他的成就。
經常觀修四念處有以下利益:
a、 于法增加信心;
b、 有能力守好戒律;
c、 明了無常之真理;
d、 有真出離心;
e、 精進不懈,不會像一些「僞菩薩」成日東奔西跑;
f、 智慧增長(法無我的觀修特別有助于養成智慧)。
G、爲何在所有小乘禅法中,我們只取這九種?它們如何涵蓋其他禅法?
1、首先我們來看卅七菩提支。這卅七支可以縮成只有十原則。(這是佛法大師世親菩薩在他所著的《俱舍論》中所做的重新分類;這本論的學術性很高。)
這十原則:慧、勤、定、信、念、喜、行舍、輕安、戒、尋。
把卅七道品歸納爲根本的十種特質後,我們來看這九種禅法如何涵蓋這十項:
念:四念處本身即是,尤其是心念處
輕安、喜、行舍:奢摩他
戒:前行
尋:叁摩缽底
勤、慧、信:接近證悟
定:禅修過程本身
2、在《阿毗達磨》裏出了四十種禅定,它們也同樣可以被包含在我們的五種加四種的禅觀之中,這四十種禅法爲:
(1)、「十遍」或「十遍處定」,即指習止于顔色或元素──這些被包含在我們的六大觀裏;(校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又稱「十禅支」或「十一切處」。)
(2)、「十不淨」(墳場修觀)──被包含在我們九種禅修法中不同的部分,如不淨觀的修習及身念處;
(3)、「十念」或「十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叁種念系)──被包含在預備的幾章以及皈依裏。
念戒──前行
念施──前行
念天──很明顯地在大乘裏,只教授要觀修天界,然而小乘在這一點上則很好,因爲我們如果憶念天神,他們就會給我們一些幫忙。
我們已經用一章禮敬來強調天神的重要。
念死──包含在不淨觀和無常觀裏;
念身──同上;
念安般──同上;(校注:安般意譯出入息。)
念寂寂──證得奢摩他。(校注:上述十念之譯詞見《解脫道論》,爲陳上師中文著作所慣用,而《清淨道論》則作十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安般念、寂止隨念。《增一阿含》卷四十叁曰:「是謂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十種可以養成禅那但不同性質的禅法。
「四梵住」:二種(慈及悲)被包含在五停心觀裏,其他的容後再說。
「四無色界定」:因爲它們在其他宗教中也有論及,所以不予討論;
「食想厭」:前行;
「四界差別」或「大種的辨識」:五停心觀的第叁種。
H、爲何四念處可以充當通往大乘禅定的橋梁?
1、因爲四念處本身總集了上一章所談的小乘五停心觀的觀修功德:
a、觀身不淨──由修習第一種不淨觀而得;
b、觀受是苦──這項包含了成就對他人的悲憫心;
c、觀心無常──由修緣起觀而積聚的所有功德;
d、觀法無我──積集觀修六大而産生的功德。
由于四念處總是伴同數息法來修,因此橋梁已完成,我們可以穿越。
2、現在我們已經跨越到大乘禅法來了。空性的分類有很多種,但我們選擇這四種空性的分類,因爲他們和四念處的對應既接近,也令人印象深刻:
a、由身之不淨,可以進修自法空
b、「諸受皆苦」可以對應到他法空
c、「心無常」和無法空一致
d、「諸法無我」對應到法相空
這些連結並非牽強,因爲有顯而易見的對應。參看圖表可能會更清楚。因此之故,我們可以肯定四念處的確是很好的橋梁。(參閱第十章)。
I、四念處如何對應到金剛乘?
這要分二部分來談;一是在日本傳布的下叁部瑜伽,另一是在西藏流傳的無上瑜伽。
1、和東密的對應
身的不淨是在人身內。在修習禅定時,已成功證得各禅那的奢摩他的禅修者不再感受到人身。他不再執著于這個人身,並且當身體在禅定中消逝時,身不淨的想法也消失了。此時只余一個清淨的天身。接著這個清淨的天身必須經由大乘教法中空性升華的程序來處理。經此修習,在身、心方面都沒有不淨殘余,而煩惱障和所知障也都淨除了。所有粗或細的不淨都被摧毀了。在曆經叁乘的完整過程中,小乘是屬于因位,大乘是升華之道位,而金剛乘則屬于果位,在此清淨身被轉化成爲佛身。
就整個叁乘一體的系統而言,小、大兩乘可視爲因位,而金剛乘則爲果位。在金剛乘裏一切都屬于佛的境界。
我必須再叁請讀者格外注重前二個因乘──小乘的淨化和大乘的升華。因爲如果缺乏修習此二乘教法的堅實基礎,則絕對沒有可能得到金剛乘的真實證悟。沒有小、大二乘,金剛乘就變成只是空洞的儀式和無意義的喃喃自語而已。
剛剛提到的那種「金剛乘」的壞喇嘛恣意地吃喝,爲了欲樂而結婚,而且對于自己所教的內容都幾乎不了解,更別說知道該怎麼修了。這些壞喇嘛應該師法佛陀,他一生開示且修習的就是叁乘佛法。如果小、大乘不重要(有些「密宗」老師如此主張),那佛陀何必要傳他們呢?爲何他不省略小、大二乘直接講金剛乘呢?在賢劫千佛之中,只有二位傳授金剛乘教法;一位是釋迦牟尼佛,另一位是彌勒佛之後的下一位佛(名爲獅子吼佛,現在是以DB法王噶mb的菩薩身份轉世)。千佛中只有二位願意在人間傳金剛乘教法,其余諸佛則認爲金剛乘的教法實在是太難令人了解,而且可能誤導愚癡的人。
但是叁乘並非像有些人假定的是有矛盾之處,實際上每一乘都有助于接著的一乘。因此,我們修行時舍任何一乘都不行。我們敬禮的尊勝 宗喀巴大師非常明白淨化的重要,而這項強調
是許多密宗上師所忽略的。
陳先生很誠懇的說:
「如果想成就金剛乘,就必得先修習小乘的淨化」。
陳先生笑了,他說:
「喇嘛結婚;他們是用哪個身體的?事實很明顯,生出了那麼多小孩,當然是用這個肉身啰。如果修習小乘淨化的禅觀,那麼透過禅那,可以得到更細微的天身。再經過大乘空性的升華,肉身就可以完全轉化爲智慧身,再經由金剛乘的修習,此智慧身可以轉化爲佛的金剛身。金剛乘行者怎能爲了通常的目的而結婚,又和常情一樣地生小孩?在那些曆經所有淨化過程的金剛乘行者身上絕不可能有這種事」。
做完了這些初步和一般性的說明之後,陳先生言歸正傳,接著解答這個小單元標題的問題。他告訴我們…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九章 通往大乘禅定的良好橋梁──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