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精進
f. 修習成瘾
此外,行者應選擇顔色與其相應的物體做爲訓練專注力的對象。對于一個容易散亂的人而言,最好是找一個圓形(小石頭,塗上顔色的平面,…等)深色(藍、黑…等)的物體。若是容易昏沈的人,則最好選擇明亮如白色、黃色的物體做爲練習的對象。上述爲發展奢摩他所緣外不淨物的教授。
至于內所緣系止的奢摩他,則是體內正中一線上的任何部位皆可利用,特別是系念于兩眼之間(譯按:眉間)、心的部位或是臍位。若昏沈時,應把專注點向上移;但若是散亂時,則應向下移置。修時不應一直改變專注的部位,而是要視情況而調整。若心念能安置一處,則愈久愈佳。
H. 奢摩他與叁摩缽底之辨別
有些書把這二者混爲一談;而在不同的論述中對此二者所做的多種解釋又常使讀者困惑不已。因此我們先要有清楚的說明。這是我個人的心得,別處找不著的!
1. 修習次第
奢摩他和叁摩缽底都是各有兩層的,依序如下:
a. 奢摩他的叁摩缽底
b. 奢摩他的奢摩他
c. 叁摩缽底的叁摩缽底
d. 叁摩缽底的奢摩他
何以故?在習定之初,行者選擇一點做爲專注的對象,但這並非真正的叁摩缽底,因爲行者只是爲了修奢摩他。這種心系一處只屬于專一思惟的範圍。第二個階段是行者已證得奢摩他,即上文中(g)最寂住,(h)專住及(i)等住的層次。第叁個階段的狀態是行者在實相禅修之中,察覺到有忘失正念的情況,便以另一個叁摩缽底來修正原先者。第四階段才是真正的叁摩缽底。有了奢摩他,叁摩缽底才由之而生,進而才能進入實相,有堅固的證悟。
若心專注于佛像或是石子,這是觀察的叁摩缽底,不應與此處所謂的第四階段的實相的叁摩缽底混爲一談。
厘清辨明了上述的四個階段,我們就不會把意識上的專注,誤以爲是真實的了悟,因爲真實的了悟是只有在證得奢摩他之後才會産生的。
I. 習定上的錯誤及其對治
彌勒菩薩在他的《辨中邊論》裏,提到了修習奢摩他的六種散亂及八種對治。
1. 六種散亂爲:
a. 懈怠不修
b. 馳于外緣
c. 昏沈掉舉
d. 高亢興奮
e. 應有反應時而無動于衷之我慢
f. 過度熱衷下劣
2. 八種對治分別如下: 「懈怠不修」之對治爲:
a. 信心
b. 維持對正覺的渴望(如果你明了了禅修的重要,你就會一直追求下去)。
c. 精進
d. 持之以恒,勿因過度的苦行給自己帶來痛苦。上述爲四種對治懈怠不修的方法。 對于「馳于外緣」:
e. 專注是其對治;對于「昏沈掉舉」及易「高亢興奮」:
f. 正知(立刻警覺並加以對治;思惟一些苦的事情,並了解無暇可以浪擲時日)爲其對治;
對治「應有反應時而無動于衷之我慢」,則是要
g.正思惟(想想對習定無動于衷或忽略會有什麼結果;若不如此思惟,則障礙會不斷生起,使人完全不修習或是落入睡眠);而對治「過度熱衷下劣」,則是要
h. 對于好惡之物皆舍離(才能産生平等心)。
依我個人的經驗,六種散亂中最麻煩的是昏沈掉舉和高亢興奮。他們不斷幹擾行者,一個接著一個,昏沈掉舉結束了,又開始高亢興奮了。
在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他也把修習禅定的這些過患及對治方法一並闡述。對此我不贊成,因爲這些是初修者的毛病,可是密續的對象非是初修者,而是那些已經克服了這些障礙,能合于修習這些教法的條件的行者。在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許多的篇幅來談到這些過失及對治法,這是恰當的;但在一本重要的密宗論著裏,它們不應該占有重要的份量。
我的用意是要提醒習定者,如果你依此書的次第,那麼就可以克服昏沈掉舉及高亢興奮的過患。在明白了即使是大乘行者或是密乘行者都還會曆經這些過程,我們就更能了解修習奢摩他的重要性!我實修奢摩他多年,特別是在這兩種過患上花了特別多的功夫來對治以克服之!
3. 避免極端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還要提醒讀者要避免極端。分別如下:
分類
| 導致昏沈的情況 | 導致散亂的情況 |
食物
| 太多 | 太少 |
食物
| 地大類(馬鈴薯、面包、等) | 火大類(辣椒及刺激性食物) |
食物
| 肉吃太多 | 只吃蔬菜 |
飲料
| 牛奶 | 咖啡、茶 |
天氣
| 熱 | 冷 |
天氣
| 雨天 | 豔陽天 |
季節
| 春、秋 | 夏、冬 |
光線
| 微弱或黑暗 | 強光 |
衣服
| 太多 | 太少 |
色彩
| 綠、藍、黑 | 紅、橙、黃 |
眼睛
| 閉 | 睜大 |
呼吸
| 只由左鼻孔 | 只由右鼻孔 |
循環
| 平緩 | 興奮 |
脈搏
| 微弱 | 強壯 |
行動
| 疲倦 | 清醒 |
五毒
| 無明 | 貪、瞋 |
身體
| 胖 | 瘦 |
行者應了解這些情境而保持中道,避免趨于極端。所謂預防勝于對治。這些情況一出現就應該被察覺,而且徹底的加以處理,就好象在熱天裏你就知道要穿清涼的服飾一樣。
除了要依個人的精神狀況改變專注點的位置高低之外,最好記住把頸子微微向前彎會使較多氣上行,以對治昏沈。把脊椎微向後仰(但仍是筆直的)可以減少氣行,使得散亂的心可以馴服。若昏沈時,兩眼宜大睜;散亂時則宜半閉。(參考附錄I 第二部分 C 4)
由于昏沈及散亂這兩個習定大敵帶來那麼大的麻煩,特別是對初學者,因此再多說一些也不爲過。
奢摩他有一點接近昏沈;其實,在睡眠控製心的前一刻,可以獲致良好的奢摩他,但少有人知道它的訣竅,多半的人不是打瞌睡入眠了,就是被散亂之魔給幹擾了。
a. 散亂之因
散亂是破壞奢摩他的主因,它有五種起因:
- 五種感官不安于其本質,如眼睛會四處流覽,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余的感官上,但以眼睛的反應爲首要。
孔子曰:「觀其人,察其眸子」。眼睛是精神狀況的好表征。所有的感官都應專注于一處。
- 外境的分心。要避免外境的幹擾,請看第四章中對于前行的敘述以及如何選擇甯靜的閉關地點的建議。
- 內在的幹擾。由內在所産生而導致散亂的情緒,要用無常和不淨觀這兩種出離的利器來對治。
- 自私而生的散亂,這是由「我」和「我所有」的概念所産生的散亂,要修習空觀來克服。
- 由于對佛教叁乘教法的認識不清所産生的散亂。它的對治,便是要對佛法的所有層面都有明確的理論上及實修上的了解。例如本書中所展示的體系,便足以勝任。
上述的五項能遣除的話,便可獲致良好的奢摩他。
J. 八禅那
這兒我們要補充說明一下天臺宗所列的一些與「止」有關的禅定。這八禅那也稱爲「八解脫」或「八勝處」。
在佛的教法中,有四種微妙色的禅定層次;由第四階段再産生四層無色定的境界,而第八階段是屬于滅盡定的狀態。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七章 修習奢摩他(止)才能獲致叁摩缽底(等持)之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