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爲心的想象,我們的肉身似乎是美妙的,令人生起貪執。專注于此身軀,去思惟它如何漸漸失去光澤及腐蝕。能揚棄對身體的貪執,由此解脫,便是證得了第一階段的「內有色相外觀色」色界禅定。
2. 在內心中沒有了色相,但是在第二階段「內無色相外觀色」時,心中仍會對意想或微細的覺受産生細微的貪執,此時便要棄舍這些貪執,不令貪心生起。
3. 前二階段是對無常及不淨的叁摩缽底。在此階段,習定者應舍棄前面的方法而專注于禅定中所見的八色光明之中。
4. 此時,習定者對色身或任何與色身有關的妄想都不再有任何的貪執,他親見清淨色身,名爲「空處背舍」,而獲致了四禅。
5,6,7.叁者是無色界禅定,它們只有在圓滿了色界的解脫禅定後,才能修習。在此叁階段,行者舍棄了空間、意識和外境的局限,獲致「識處背舍」「無所有處背舍」及「非想非非想處背舍」解脫。
8. 對大多數的習定者而言,這是很難達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意識與感覺全泯。它是世間禅定的極致,獲證此禅定的行者已將入聖流,再努力精進,行者會開發出深廣的內觀,甚至證得阿羅漢果。
K. 奢摩他的證得
接著我們將把四種色界禅定以及在這些禅定境界會産生的狀況做一扼要的概述。
- 引致第一禅那(勝處)的四個步驟
- 粗住:在這個階段的奢摩他力,行者只能不是很清楚地安住一短暫的時間,很容易忘失正念。
- 細住:身心俱清淨且空寂。
- 欲界的止:盡管行者覺受到清淨、輕安,且可以持續安住,可是他仍有身心的感受。
- 未到位的止:覺得身體像虛空一樣,內不見有身,外不見有物,可是行者仍有一些自然之障礙,所以無法證得第一禅那(勝處)。此時身心已泯,但仍非真正的空。因爲尚未修習空性的叁摩缽底,所以它只是虛空無爲的覺受。
- 八觸與十種功德
由于經常的禅修,一段時日之後,行者便能察覺八種內在的覺受,以及隨之而來的十種功德,此時圓滿了初禅定。八觸與十功德如下:
- 八種內觸
- 動觸
- 癢觸
- 輕觸
- 重觸
- 冷觸
- 暖觸
- 澀觸
- 滑觸
這些覺受的産生是因爲身體要由粗濁的欲界轉變成爲較細淨的色界狀態。
- 十種功德
以上的八觸都具有以下十種功德:
- 空寂
- 光明
- 堅住
- 智慧
- 善良
- 柔軟
- 大樂
- 妙喜
- 解脫
- 內觀
依據我個人經驗,我認爲八觸與五大的關聯爲:動觸及輕觸與風大有關;冷觸及滑觸與水大有關;重觸及澀觸與地大有關;而癢觸及暖處則與火大有關。這些決定在分析禅修當如何調整時是很重要的。(參見本章所列之避免極端諸例。)
- 禅定十八支
在《俱舍論》裏列出了禅定支計有十八。在第一色界禅定裏,有如
下五支:
- 尋
- 伺
- 喜
- 樂
- 等持(定)
在第二色界禅定階段,在去除了前一階段的「尋」和「伺」之後,會生起下列四支:
- 內等淨
- 喜
- 樂
- 等持
(八觸及十功德此時不再生起,因爲行者此時已證入色界,此時唯一的改變是愈來愈強的專注力。)
在第叁色界禅定階段,行者亦拋棄了快樂,接著會生起以下五支:
- 行舍
- 正念
- 正慧
- 受樂
- 等持
能否獲致第四階段的色界禅定則全視能否舍棄喜悅而決定。此時仍保有以下的四支:
- 行舍清淨
- 念清淨
- 非苦樂受
- 心一境性(此指的是依奢摩他實證的,不是哲理上的。)
證得種種勝處的結果中,身心的甯靜是很要緊的:
- 身體的安穩和清明的心。我們的身體可能會因爲煩惱的累積而變得十分沈重,藉由精進的修習專注,這份焦慮得以收斂,若有了止的力量,這些煩擾就無從升起。當行者證得身的輕安,會感覺到身輕、放松,而且所行諸事都是優雅且輕易地便可以完成。
- 心理的輕安。心可以輕而易舉地與善相應,極少爲惡所製。自然地便有正見,而且也易斷除不正見。這種狀態才可能進修叁摩缽底。
- 行者會感覺在頂上似有內氣,有自在且舒適的感受。起初覺得頭很重,有壓縮感,好象要裂開了似的,然而卻還是覺得自在。接著而來的就只是輕安,光滑及舒適之感。
- 輕而甯靜的氣遍布全身,再擴及一切處。這是真正的「止」,在未證得這個境地之前,行者是無法實修叁摩缽底的。
陳先生拿起了安世高的《長阿含經》譯本,說:「在這一系列的四個禅定之後,習定者會經曆這五種境界」。他指著經中的這一段:
「圓滿專注的五種征兆爲:自身得喜樂,從定喜樂,一切身遍從無有愛樂,意清淨以及觀谛已成熟」。
最後一項可以引生叁摩缽底,此時也有引生前五種神通的可能。
在獲得奢摩他的良好基礎之後,再遵循下面各章所介紹的小乘、大乘及密宗的禅定修法來進修,便是佛法完全的修程了。
有關奢摩他的本章就此結束。盡管夜已深,筆錄者卻覺精神飽滿。我們兩人靜默地沿著冷清的街道,思惟著剛聽聞到的禅法,走回我們甯靜的寺院,結束了美好 的一天。
〈後記〉
似乎諸天神明護法衆領納了此章的敬禮。我們爲了澄清一些疑問,再次造訪陳先生。他告訴筆錄者,在他禅定中,看到本書篇幅很多,已經完成了,擺在他關房門邊四大天王的佛龛上。
而就在隔日,本章前面提到的那位中國婦女意外地來訪,爲一家小型的中國寺廟募香油錢。在本章中曾提及其感應事迹的關公恰是該處的護法。可是她對于我們在進行此書之寫作一直是一無所知的。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七章 修習奢摩他(止)才能獲致叁摩缽底(等持)之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