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七章 修习奢摩他(止)才能获致三摩钵底(等持)之果▪P5

  ..续本文上一页

  1. 因为心的想象,我们的肉身似乎是美妙的,令人生起贪执。专注于此身躯,去思惟它如何渐渐失去光泽及腐蚀。能扬弃对身体的贪执,由此解脱,便是证得了第一阶段的「内有色相外观色」色界禅定。

  2. 在内心中没有了色相,但是在第二阶段「内无色相外观色」时,心中仍会对意想或微细的觉受产生细微的贪执,此时便要弃舍这些贪执,不令贪心生起。

  3. 前二阶段是对无常及不净的三摩钵底。在此阶段,习定者应舍弃前面的方法而专注于禅定中所见的八色光明之中。

  4. 此时,习定者对色身或任何与色身有关的妄想都不再有任何的贪执,他亲见清净色身,名为「空处背舍」,而获致了四禅。

  5,6,7.三者是无色界禅定,它们只有在圆满了色界的解脱禅定后,才能修习。在此三阶段,行者舍弃了空间、意识和外境的局限,获致「识处背舍」「无所有处背舍」及「非想非非想处背舍」解脱。

  8. 对大多数的习定者而言,这是很难达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意识与感觉全泯。它是世间禅定的极致,获证此禅定的行者已将入圣流,再努力精进,行者会开发出深广的内观,甚至证得阿罗汉果。

  

K. 奢摩他的证得

  接着我们将把四种色界禅定以及在这些禅定境界会产生的状况做一扼要的概述。

  

  1. 引致第一禅那(胜处)的四个步骤

      

    1. 粗住:在这个阶段的奢摩他力,行者只能不是很清楚地安住一短暂的时间,很容易忘失正念。
    2. 细住:身心俱清净且空寂。
    3. 欲界的止:尽管行者觉受到清净、轻安,且可以持续安住,可是他仍有身心的感受。
    4. 未到位的止:觉得身体像虚空一样,内不见有身,外不见有物,可是行者仍有一些自然之障碍,所以无法证得第一禅那(胜处)。此时身心已泯,但仍非真正的空。因为尚未修习空性的三摩钵底,所以它只是虚空无为的觉受。

        

  2. 八触与十种功德

      由于经常的禅修,一段时日之后,行者便能察觉八种内在的觉受,以及随之而来的十种功德,此时圆满了初禅定。八触与十功德如下:

      

    1. 八种内触

        

      1. 动触
      2. 痒触
      3. 轻触
      4. 重触
      5. 冷触
      6. 暖触
      7. 涩触
      8. 滑触

        这些觉受的产生是因为身体要由粗浊的欲界转变成为较细净的色界状态。

        

    2. 十种功德

        以上的八触都具有以下十种功德:

        

      1. 空寂
      2. 光明
      3. 坚住
      4. 智慧
      5. 善良
      6. 柔软
      7. 大乐
      8. 妙喜
      9. 解脱
      10. 内观

  依据我个人经验,我认为八触与五大的关联为:动触及轻触与风大有关;冷触及滑触与水大有关;重触及涩触与地大有关;而痒触及暖处则与火大有关。这些决定在分析禅修当如何调整时是很重要的。(参见本章所列之避免极端诸例。)

  

  1. 禅定十八支

      在《俱舍论》里列出了禅定支计有十八。在第一色界禅定里,有如

      下五支:

      

    1. 等持(定)

        在第二色界禅定阶段,在去除了前一阶段的「寻」和「伺」之后,会生起下列四支:

        

    2. 内等净
    3. 等持

        (八触及十功德此时不再生起,因为行者此时已证入色界,此时唯一的改变是愈来愈强的专注力。)

        在第三色界禅定阶段,行者亦拋弃了快乐,接着会生起以下五支:

        

    4. 行舍
    5. 正念
    6. 正慧
    7. 受乐
    8. 等持

        能否获致第四阶段的色界禅定则全视能否舍弃喜悦而决定。此时仍保有以下的四支:

        

    9. 行舍清净
    10. 念清净
    11. 非苦乐受
    12. 心一境性(此指的是依奢摩他实证的,不是哲理上的。)

        

    这些境界的经验和它的各项分支是佛教和其他宗教都共通的部分。

      证得种种胜处的结果中,身心的宁静是很要紧的:

      

    1. 身体的安稳和清明的心。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因为烦恼的累积而变得十分沉重,藉由精进的修习专注,这份焦虑得以收敛,若有了止的力量,这些烦扰就无从升起。当行者证得身的轻安,会感觉到身轻、放松,而且所行诸事都是优雅且轻易地便可以完成。

        

    2. 心理的轻安。心可以轻而易举地与善相应,极少为恶所制。自然地便有正见,而且也易断除不正见。这种状态才可能进修三摩钵底。

        

    3. 行者会感觉在顶上似有内气,有自在且舒适的感受。起初觉得头很重,有压缩感,好象要裂开了似的,然而却还是觉得自在。接着而来的就只是轻安,光滑及舒适之感。

        

    4. 轻而宁静的气遍布全身,再扩及一切处。这是真正的「止」,在未证得这个境地之前,行者是无法实修三摩钵底的。

      陈先生拿起了安世高的《长阿含经》译本,说:「在这一系列的四个禅定之后,习定者会经历这五种境界」。他指着经中的这一段:

      「圆满专注的五种征兆为:自身得喜乐,从定喜乐,一切身遍从无有爱乐,意清净以及观谛已成熟」。

      

  最后一项可以引生三摩钵底,此时也有引生前五种神通的可能。

  在获得奢摩他的良好基础之后,再遵循下面各章所介绍的小乘、大乘及密宗的禅定修法来进修,便是佛法完全的修程了。

  有关奢摩他的本章就此结束。尽管夜已深,笔录者却觉精神饱满。我们两人静默地沿着冷清的街道,思惟着刚听闻到的禅法,走回我们宁静的寺院,结束了美好 的一天。

  

〈后记〉

  似乎诸天神明护法众领纳了此章的敬礼。我们为了澄清一些疑问,再次造访陈先生。他告诉笔录者,在他禅定中,看到本书篇幅很多,已经完成了,摆在他关房门边四大天王的佛龛上。

  而就在隔日,本章前面提到的那位中国妇女意外地来访,为一家小型的中国寺庙募香油钱。在本章中曾提及其感应事迹的关公恰是该处的护法。可是她对于我们在进行此书之写作一直是一无所知的。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七章 修习奢摩他(止)才能获致三摩钵底(等持)之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