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CW46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
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目 录
A、三重敬礼
B、奢摩他(止)与三摩钵底的不同
C、为何修习大乘禅定前必须先修习小乘禅定
D、为何我们只讨论这五种禅定
E、为何不讨论「清净禅定」?
F、关于五钝使
G、五门禅要法及如何依它们而获致寂静的心
H、五门禅要观法应全部修习吗?
I、五门禅要观的实证等级如何判别?
敬礼 尊胜宗喀巴大师、《四阿含》及五百阿罗汉
陈先生拿出一个小的象牙刻的髑髅,作为今天开示的象征。空洞的眼窝凝视着,充满牙齿的双颚展露着,并且髑髅上互相衔接的骨块也仿造得唯妙唯肖。它是一件和我们切身有关的艺术品,我们的主人说:「今天我们来谈谈它。制作这件艺术品的工艺家是个蒙古人,已经过世了;现在没有人能制作出这样的物品来了。」陈先生起身往他的佛堂走去,走回来时手上拿着这位牙雕工艺家的另两件作品。一件的外表是地球仪,打开后里面出现的,是非常细致地雕刻的佛教神明吉祥天母。在小圆球的底部有一个莲花基座,基座之底还刻有一个羯摩杵。另一件作品是一尊立姿的金刚萨埵像,充分表现出雕塑者的细腻和才华。陈先生把髑髅放在桌上后,又摆出份量、种类繁多的点心。髑髅在一旁看着。尊者说:「可见这一定是需要许多营养来维持体力才能完成的一个长章节。」陈先生笔直地坐在凳子上,凝神片刻,然后说出本章开始的礼敬文。他接着解释说:
A、三重敬礼
尊胜的喀宗巴大师降生时间距我们很近(1357~1419),而历来伟大且学识渊博的西藏上师,如莲花生大士、马尔巴、密勒日巴都是在他之前。宗喀巴大师不但是学者,也是修行者,他的慈悲使我们至今仍能沐其法恩。它力倡小乘,在他的《菩提道次第》中,阶段的分别是依据小乘教法的。在末法时代,要找到这样一位强调修行小乘教法的必要的老师是犹如凤毛麟角了。在汉地,长久以来都是倾向于与此背道而驰,许多伪师皆已公开呵斥小乘(他们当然自诩为菩萨)。甚至连佛学家也驳斥小乘,因此由宋朝以降,小乘教法一直被极为忽略。但宗喀巴大师出生于更晚的时期,却提倡小乘教法。尽管近代能依之而修的人们仍非常稀少,但若没有这位伟大圣师的努力,则根本连留心这些小乘教法的人都找不到了。因此,我们要以谦下感恩的心来敬礼宗喀巴大师。
为何我们要敬礼《四阿含》呢?它们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虽然它们多半是小乘的教义,可是却是三乘各宗各派的基础。这些包含广阔而又重要的经文已经完全译成中文和英文,因为在贵国,英国,的巴利原文学会已成立许久。这是在西方弘扬佛法的一个良好基础。此外,我们必须认清所有小乘禅定的目标都是以这些经典为根据的。我们应该藉由实践这些遗教来表示对佛陀言教的尊敬。参预了在王舍城的第一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是正觉佛陀教法的守护者。全仗他们的用心护持,我们才能保有这些法宝。感戴他们的大恩,我们应该向这些古代的圣者深深敬礼,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校友”,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导师-释迦牟尼,而他们在圆寂之前都已证得种种神通力。他们确是我们应戮力效法的圣僧典范。
为何我们以这样的次序来分别敬礼呢?因为宗喀巴大师不但是一位提倡戒律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密宗上师。在密乘的不共传统里,显教的「四依止」教法﹝参见第六章,B的 1. a﹞,是完全颠倒过来的:依人(依上师)而不依原则(如书中抽象的陈述之类)。因为我们三乘一体的这个禅定体系终究是要导入密乘,所以我们先敬礼密宗上师宗喀巴大师。接下来的次序就是依显教的传统:先法而后人,所以我们先敬礼经典,其次再敬礼阿罗汉众。我想阿罗汉们也不希望被安排在经典之前!
B、奢摩他(止)与三摩钵底的不同
首先我必须提醒读者再注意我们在第三章中为佛教禅定所下的定义:「利用禅定力来深入佛教的哲理,把它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内证…。」接下来我们来谈小乘禅定中三摩钵底的一些实修方法。
止与三摩钵底的差异如下:
1、依其本质,止不容许有辨别,不许有考察,亦无寻、伺;但三摩钵底的境界便与止完全相反,两种思维(指辨别与思考)
2、止可以压抑烦恼,使之不再活动,藏起它们而不能根除它们。藉助三摩钵底,却可以发掘及根除烦恼,摧灭烦恼障。
3、止是正思维的寻及伺的前行及酝酿。而三摩钵底是运用这份潜力来探究实相,并因而断除所知障。
4、止是使实相显现的基础,因为宁静的心使得实相有得以呈现的空间。但若没有三摩钵底,是无法辨认它的。三摩钵底会使实相直接以体、相、用展现。修习止的时候,散乱的心会止息,而只余本体,但这需要靠三摩钵底来确认。行者无法凭止来察觉它的三个方面,但依三摩钵底却可能办得到。
尊者指出这三方面正好对应了我们有系统地辨认事物时的「哪一个」「是什么」以及「有何用途」的认知作用。
5、藉由止的力量,行者能开发前五种神通力。但运用三摩钵底,连第六通都可能证得。
虽说止与三摩钵底两者有其差异,但在禅修过程中,却是相互助长的。无止力,纯粹的三摩钵底无法生起;没有三摩钵底,行者的止力无法增广加深。
因此,以做为基础而论,止很重要,但要达到觉悟,则三摩钵底非常必要。对于有志习定之士,一定要牢记此二者是菩萨道一切阶段的基础!
C、为何修习大乘禅定前必须先修习小乘禅定
1、小乘的历史角色
中国历史上的汉朝至唐朝时期便提供了一个好的例证。当时小乘、大乘并行,因此出现了许多圣者,其中甚至有些是阿罗汉。披阅这些圣者的传记,可知它们在圆寂时身上都显现出代表其证德的征兆。若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他们的右手食指会竖立并且向后弯;证得阿那含果的圣者之中指也有相同的征兆。同样的,证得斯陀含果及须陀洹果的圣者,分别在无明指及小指会有此征兆。这些记载说明那个时期小乘是非常活跃且有力的。
许多大乘的僧人虽然是抱持着大乘的心态,却修习小乘的禅法。并且在一些大乘的经典中,也提到许多阿罗汉,且赞叹他们的成就。不止如此,许多禅宗的祖师虽然具备大乘菩提心,但在外相和名义上,都是阿罗汉。(例如佛陀所派遣去弘扬佛法的六十阿罗汉)。所以我们不应该以为小乘与大乘是扞格不容的,更不该骤然躐等进修大乘禅定。
然而自宋朝以降,所有派别的僧侣或在家信众却
称菩萨,且排斥小乘。虽然他们没有离谱到说小乘不是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可是他们过度宣扬大乘道,又诋毁小乘行者太过(斥为自私、无知、等等)。这些「菩萨」们因为他们自己错误的偏执,而把大部份的时间都用在奔走行善助人。他们一直为了「圆满六度」而积聚功德,以致于罕有或根本没有时间可用来习定。他们希望能利益他人,却忽略了自己的修心养性,结果在根本上无从利益他人。
我很遗憾生在末法时代。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愿意修习小乘的行者了。近代的人们只想要容易下手的;他们不想听受有关出离及道德的教示。这是很令人痛心的!
谈到这里,陈先生百感交集、泪水盈眶。
在我的每一篇作品里,我以血泪来强调小乘的重要性!我竭尽所能的提倡小乘。
在场的两位苾刍也被这份悲痛感染了,陈瑜伽士大声疾呼地说:
如果没有小乘,整体佛法的基础就没了,禅定的根基也没了!没有小乘禅定,就不可能进修大乘及金刚乘;因此更不可能有最后的证悟!!
陈先生揩了揩泪水,说道:
可是现在有许多人说他们喜欢密宗或参禅,然后对这些基础的禅法连看也不看一眼便去游戏似地修密、修禅。邪见使他们忽视这些禅法的根本基础。
密和禅犹如高楼之顶端,只想建出顶部而不打算挖地筑基是愚蠢至极的!而这些所谓禅宗和密宗的「专家」的行径正是如此。
2、小乘符合当前的需要
在众人追逐病态欲望的今日,小乘非常合宜。因为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的欲望容易被满足,并且被引诱成贪得无餍。一般而言,人们多半过度受外境的影响,且现代世界的设计又是以刺激欲望为主。因为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所以为了达到目的,恶行便犯下,德性也丧失了。日以继日,随着欲望的滋长,功德递减,恶行递增。
非常强调离欲的小乘正是对治目前贪病的良药。世间有不少好人认为适当的药是在其他瓶内。他们提出的救世良药叫做「民主」、「共产主义」、「共存」、「合作」、等等。这些没有一种可以称得上是医药,也没有一种可以达到他们所宣传的疗效。每个权力团体都提出它自己的疗法,但都是把经济政策当成万灵丹。他们都以物质主义为目标,都致力于拜金主义。亚当斯和马克斯的主要著作的名称便明确地显示了这种意义;它们分别叫做《国富论》及《资本论》。对于金钱有类似的看法-金钱不但是必需的,更是满足欲望的手段。这不是拯救人们的途径。人们何不就他们眼前的证据来学习呢?就拿美国的一小部分统计数字来看: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年,八大犯罪事例总数为:
1947年-1,560,000件
1950年-1,790,000件
1958年-1,796,000件
但仅仅在纽约州就有780,000件是有案可稽的,其中有354件谋杀案,1,100件强暴案以及6000件抢案。
青年人价值观的混乱,可以由他们对性行为的低道德标准,及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的增加来一窥其貌。1940年,在波士顿只有450件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记录,但到了1957年,却已暴增了两倍以上,增加到1030件了。由于性关系…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