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力于眼前的内心驱力,因为随着现在他们所受节制的程度,它们将来的出现就可能被限制住。如果我们现在不试着去控制贪、瞋、痴、慢、疑,那么无始以来放肆的五钝使将会继续猖狂。
G、五门禅要法及如何依它们而获致寂静的心
陈先生把这个小髑髅放在我们座位中间的地面上。他说:「藉它的帮助,我们可以了解专注的各项必经阶段。」
这五种观门的每一项都可以分为八个小项目。
1、不净观
首先我们要再提到和现在这个主题相关的四层奢摩他及三摩钵底(参阅第七章)。
先是奢摩他的三摩钵底,行者一再地专注在同一点上。依此使得心进入奢摩他的第九阶段(请参阅上一章),而后得以开始修习不净观之三摩钵底。
再来是奢摩他的奢摩他,是指行者达到了良好的专注──而「专注」不过是一般习用的辞汇。
第三种是三摩钵底的三摩钵底;前者指的是三摩钵底本身,如思维不净的真理。而后者是做为对治的观法,例如:正思维及正知,用以纠正失去正路的三摩钵底本身,使它回到真正的三摩钵底。
最后一种是三摩钵底的奢摩他。后者是指在运用三摩钵底时所达到的坚固的专注力(止),而前者即是观的本身。
如果在修习不净观时,失去了正念,而不能把心专注在不净的主题上,此时就要以正知来对治,才能尽快地恢复奢摩他。如果心虽仍持续专注在不净的主题上,但力量不强,甚至产生昏沉,此时就要以正知来提振心力。
不净观总是伴随着苦与无常的觉受来修习,所以很容易导致昏沉。对于任何引生不悦意的感受的主题进行观修,往往都可以除去昏沉的障碍。我们应当如此思惟:今天正在快速的溜走,而无人知道死亡何时会来。如此思惟死亡,因而对之产生怖畏,你便不会把时间花在睡眠上。这是很好的对治法。
在谈过这些预备概念后,我们应继续来谈不净观的八个小项目。
a、首先是不净观的本质。它的观修运用了佛教徒习定手册中所提到的尸体腐化分解的各种步骤。依梵文列出则为以下的九想:
(1)胀想 (2)青瘀想 (3)坏想
(4)血涂想 (5)脓烂想 (6)噉想
(7)散想 (8)骨想 (9)烧想
传统佛教的学者把这九想与弃舍六种欲望连系在一起。
所需弃舍的欲望及所应完成的观修如下:
(a)观想死亡。一想到死,就会拋弃对于优雅仪态及华丽词藻的贪欲。
陈先生起身说道:「我以前的一位施主非常的贡高我慢」,然后陈先生模仿这位施主似帝王般的走路仪态。在这个轻松笑谈的同时,却也是很严肃地重申这些观修的重要,陈先生接着说:「是的,想一想死尸吧,死尸摆不出优雅仪态,也说不出华丽字眼的。」
(b)观想死尸没有血色,青瘀泛斑。哪种欲望因此得以被弃舍呢?对于健康脸色和美丽肤色的贪着。
(c)观修死尸的三种状态可以摧毁对于姣好容貌及曼妙身材的贪欲。为此要观修尸体肿胀、腐烂、被野兽啖食。
(d)观修尸体脓血遍流,可以弃舍对性爱及性吸引力的贪着。
(e)观想骨骸及骨头成粉,以扬弃对人身光滑、美好、细致等的一切执着。
(f)总观此九个步骤,可使人舍弃企求人身的欲望以及由设想而生的人身之可爱性。
如果可能的话,修习九想时最好能有真正的死尸或骨骸以助观想。现在可能很难取得这些。若能有真正的尸体来协助观想,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不过若能依图片而观修,也会很有收获的。
在下一回见面时,陈先生给笔录者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博学的华裔优婆塞站在他藉以观修的一具骸骨及其他遗体旁边。
总的来说,不净观的目的是什么?对治贪欲之毒!
b、第二项是不净观的一般性质。我们应思维人人受其所支配的无常;一切生命都会经历死亡。即使连伟大的阿罗汉都不能躲过死亡,更何况是我们呢?
c、不净观的业力特性。修不净观可以引生对一般人所欲求的事物产生嫌恶感,因而减少贪的不善业、黑业。出离心使人造作愈来愈多的白业。
d、时间。在过去,无量的诸佛及其圣弟子们已圆寂;现在,我们的邻居、父母、子女──无论老幼,都正迈向死亡;未来,相同的过程仍不断继续着。这是有关于三世的禅观。
e、因果相应的原因。因为修习不净观,我们便不会去追逐人类的一般欲望。可是如果我们不修习不净观,我们就会被感官所觉知的「美丽」所诱惑。
f、功用的原因。修习不净观成功的话,可以灭除贪欲。
g、实际证悟的原因。在此我们应该以瑜伽宗所主张的三量来看。(参看第三章,E2)一、是佛陀对此主题的开示,是圣教量。二、思维一般人对身体美好的想法,以之对照人体实际上的不净──这属于比量。三、当不净观的修习者看到这个身躯历经种种过程的情况而产生内观的当下──现量,观修者会证知不净及无常的教法。一旦现量证悟,贪欲便断除了。
h、真如的原因。不管修不修不净观,它的法性都是空的。我们不应太生分别,因为净与不净二者皆属空性,而且法性是不可臆度的。
以下我们会按此八项分别讨论其余四种观修。
2、慈悲观。观修慈心用以对治瞋恚。
a、慈心观的本质是以慈心平等对待三种众生:朋友、仇敌及此外之一般人。此时要观修给予所有这三类人快乐及幸福。
b、慈心观的一般性质是说一切众生皆有痛苦,因此我们为何要增加痛苦?无论是男、是女,一切众生在某时某处,都曾是我们的父亲或母亲;难道我们不应该帮助他们,使他们快乐?
被伤害或伤害他人,这种相对的状态是持续不断地变换着。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想去伤害他人,就是太愚昧了,更别说实际去这样做。慈心的观修坚强了,我们就真的能给一切众生带来快乐。
c、业的性质。如果我们不瞋恨其他众生,就不会因恶业的果报而使自己或他人遭受伤害。这是白业。瞋恨及伤害只会带来恶果,且恶行是可能使我们遭受堕落地狱的果报。
d、时间。修慈心观的行者应如此思维:在过去,已经有多少众生过世,却未能得到我的慈悲关怀?我必须充分善用现在的时机来使他们都快乐。我必须持续此善行乃至未来际。
e、因果的相应。在慈心观的修行中,客体、主体以及所给予的安乐都没有本有的自性──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
f、依照功能而言,修习慈悲观可以净除瞋恚之毒。
g、在实际证悟方面,我们应思维:
(a)圣教量:慈悲心是佛陀的教法,所以我们应终生奉行。
(b)比量:经由重复的修习而体会在绝对的意义上来说,是既无朋友,也无仇敌的。
(c)现量:证得慈悲心时,行者像佛陀一样,具有大慈悲心。
h、真如的原因。悟境深时,观修在空性无我的法性中是没有朋友也没有仇敌的分别的。有了这样的证悟,大悲只依实相而生。
3、缘起观。修习因缘观可以战胜无明烦恼。
a、轮回之大轮的十二轮辐: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都是无常的。无常是它们的自性。
b、十二因缘的一般特性是:它们是使人们受到摆布的桎梏。它们是与自由对立的;如果不了解十二因缘的空性本质,反而执取它们为实的话,必定会受极大痛苦。
c、业力特性。若不修习十二因缘观,我们不能明白为何会陷入轮回而无能逃脱,因而又不断地造作黑业。观修十二因缘才能使我们明了由轮回中解脱的方法。这便是善业。
d、时间。在十二因缘的组成架构中,三世和它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过去的因对现在造成影响,接着又对未来产生影响。因为愚痴的人们不明白这种因缘法则的运作(但绝非宿命论),所以便被困在三世以及行为的无尽长流之中。
e、因果的相应。因、果、行为、觉受──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状态,在彼此作用之下,产生痛苦。
f、因缘观的功用能摧灭愚痴,然而这需要实修此观以达成。
g、实际修证:
(a)十二因缘是缘觉的主要教法。这是圣教量。
(b)十二因缘以及它们在孳生恶业与积聚功德上的相互作用之方式,是比量。
(c)现量证得:如果十二因缘观修成功,可以获得缘觉的果位,若能再结合大空的证悟,则行者得以获致初地菩萨的境界。
h、真如的原因。因为一切众生都依于因缘而生,没有恒常不变的我,所以可以证得真如,因为真如也是无我的。
4、界分别(六大)观。修习此观是用以对治傲慢、自大、自负、自我中心等烦恼。
a、它的自性是依六大的各别性质而有不同:地大之性是坚性;水大之性是湿性;火大之性是暖性;风大之性是动性;空大之性是无
性;识大之性是了知。
b、吾人的身体是由六大所组成,宇宙万物也都是由六大所组成。它们普遍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在任何一个现象之中都找不到一个「我」。
c、业力性质。若以六大来分析身体,则只会找到性质;既然没有我,傲慢由何而生?没有了傲慢,就能引生白业,因为此时个性已变成朴质又谦逊。不修习此观,很容易产生这种念头:「我很崇高、有学问、又聪明。」──这是傲慢,是黑业。
d、时间。以前入母胎时只有六大,现在六大继续在作用,人死后身体之六大分解入法界。
e、正如同木材、灰泥及玻璃,在正确的组合之下,构成一栋房屋。同样地相互依存的六大在因缘的搭配下就形成了「个人」。
f、功用:修成此观,可以断除自傲。
g、实际修证:
(a)佛陀教我们要谦卑——这是圣教量。
(b)把一个谦卑的人和一个傲慢的人相比较,前者比后者更能由教法中获益──这是比量。
(c)若我们达到了无骄慢,且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一切人,这就是现量证得。
h、真如的原因。一切事物皆由无我的六大所组成,法性也是无我,所以真如显现。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