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数息观。可以对治疑虑和散乱。
a、入息及出息之是长是短、是粗是细,都必须依它真实的状态来观察。这是数息观的自性。
b、无论气息是长是短,所有的气息都是无常的,因为如果上一息呼出而下一息不进入,则死亡就来临了(除非行者可以在三摩地中停止呼吸)。一般而言,一切生命都仰仗气息而存活。
c、业力性质。如果不专注于呼吸,则心如无缰之马,散乱的心会产生疑惑,因而造作邪恶的行为,这是黑业。专注于呼吸之后,气息会变得细而均匀,同样地心也宁静下来;因而消除了散乱、疑惑及不善行为,而只造作白业。
d、时间的计算可以依气息而不依时钟。因此在金刚乘中有许多关于时间与气息的教法,还有许多圣者可以藉由控制呼吸而控制时间。
陈先生以一则故事作为例证:
大成就者毕哇巴具有此种大神通力。他历经长久的修习而能圆满地控制呼吸。有一天他身无分文地到了一家酒铺,他一直喝酒喝个不停,直到店主人不耐烦了,要他把酒钱拿出来给他看,且先得付完账。毕哇巴便回答说等到太阳光穿过了他手中握的玻璃杯的杯缘时,他就会付钱。同时他又吩咐老板不断送上酒来。太阳悬挂在天上七天,都没有下山,也不能穿过毕哇巴手中杯子的杯缘。当地的国王自然对此现象非常惊讶,并征询左右他该怎么办。有人便劝他查访一下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神圣的人在这一带出现。国王派人查访,找到了毕哇巴,他还在喝酒。国王替他付了账以后,太阳才终于得以下山。
陈先生扼要地说明:
如果气息在右脉(太阳为其象征)被向下压制着,那么瑜伽士的身体内因之产生的暂停状态就会反应在外在世界相对应的事物上。因此太阳无法下山。
陈先生微笑着说:「这个小故事只是用来为我们这么多条例的讲述里增添一些生气。这个故事非常贴切地说明了三时对于气息的依赖。」
e、功用:修数息观,数吸入息,可以延寿。这样的话,我们知道了寿命全仗呼吸,确认了无常的教法,也因而断除了疑惑与散乱。
f、没有人在呼吸;气息仅在出入而没有任何真正的自我──它是看生命的因缘条件而定。
g、实际修证:
(a)正如我们已谈的,我们的生命仰仗呼吸,因为只要一息不来,死亡便降临。这是佛陀亲身的教诲,是圣教量,说人寿命的长度的确是一口气的延续。
(b)知道气息的长、短、入、出,这便是比量。
(c)当观修者的气停,且与奢摩他有关,他可能证取更深的实相三摩地──这是现量。
h、真如:入息、出息、住息、停息──都属空性。吸气是真如,呼气是真如,开始及停止,都是法性。若修数息观,则也会了解这个法性。
H、五门禅要观法应全部修习
问题是说:是否五种观门应依照个人的喜好或最重的烦恼而个别选择来修?
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某种五毒烦恼在某人身上可能会特别强烈。这五种观门应依所对治的毛病而有变化,并且任何显著的疾病都应该以更多的相应禅修来对治。但是若只修其中一种,而闲置其他四种,这是很不智的,因为这种偏向一端的心灵成长会造成人格失衡。
<五门禅要观法>日程表:
我为闭关者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每日六座的修习定课,希望它对专修的习定者能有实际的帮助。
清晨:一座,修数息观。
为什么在早上修数息呢?因为在此时精力充沛,心较容易散乱;再不呢,在我们刚睡醒时,可能不会马上完全清醒,这很容易产生怠惰和懒散。数息观可以帮忙克服这些状况,而且清晨的空气非常清新,所以专注于呼吸会特别有益。在本质上,它很容易和开发观修的二个重要方面产生关联:一是积聚资粮,二是了知空性。
午前:第一座,修慈悲观──为了增长功德。
第二座,修界分别(六大)观──以求了知空性。
下午:第一座,修不净观──与功德有关。
下午一点到三点,是贪欲强盛的时候,因为身体的气向下走。在这段期间,观修者应仔细专注于不净观,才不会使精液流失。
第二座,修十二因缘观──以透彻空性。
夜晚:一座,再修数息观。因为它有助于获得奢摩他,发展三摩钵底,并能帮助修习者获得良好的休息。
以上的方法适用于五毒烦恼大致平均的人。贪欲或瞋恚特别强的人应该依个人需要而调整这份日程表。
陈先生接着说:「不过我不赞成有些小乘老师所教授的六种品格(非经中所说的),我曾尝试在自己身上找这六种品格,却没有决定性的成功。对我而言,更易于区分的是四种品格的架构:
1、性情急躁的(数息观很有帮助)
2、性情迟缓的(需要修不净观以消除贪欲及执着)
3、聪明的(修慈悲心观以平衡其智慧)
4、慈悲的(修界分别(六大)观以增长智慧)。」
最后,对于不能成为专修的瑜伽士者,我有一点建议。如果一天只能修一次,那应该选清晨。起床后,确定自己完全清醒了,然后在礼敬三宝之后便坐下来观修。如果一天可以修二次,那么傍晚也是很好的时段。
这类人应该观修哪一种观法?他(她)应轮流把上述的五种观门一天修一种,而在一周剩下的二天里,则应该修习能特别有效地对治自己较重烦恼的观法。
I、五门禅要观的实证等级如何判别?
为了把证悟的不同层次做精确的说明,每一种观法的证量都可分为三个等级:
1、不净观
a、上品:观修者在任何诱人的女性或男性身上都可立即看到不净,一点也不觉得有任何美丽之处。不论身处何地,此不净观力随时俱在,不只是在观修时才有。
b、中品:观修者只在三摩钵底中能具此不净观力,但在停止观修时便不具备。
c、下品:只偶尔在梦中可以观成。
2、慈悲观
a、上品:慈心与空性相应。
b、中品:能把快乐给予仇敌。
c、下品:只能略为减少瞋恚。
3、界分别(六大)观
a、上品:能体证法无我。
b、中品:可以看到身内五大的自然次序,且认识它们是地、水、火、风、空。
c、下品:只具有调合水火二大以预防疾病的能力。
4、因缘观
a、上品:证悟人无我。
b、中品:藉由禅定力证得「识」的显现。
c、下品:摧毁了错误的身见(萨迦耶见)。
5、数息观
a、上品:外息断,不再回返,而内息的运行也静止。
b、中品:呼吸停止,内息未停。
c、下品:内息、外息皆未停止,但呼吸的次数能缓缓地,有规律地,也完全地数清。
至此应该也不用再说,上述的各种证悟经验唯有透过个人的修习才会产生。所有这些实证等级的安立全是依据我个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经论中抄出的。
陈先生原本是打算把此章与下一章的主题一起谈的,但是为了能使内容更详尽,所以他改变了心意,因此他说:「至于如何修习四禅定以及如何依此由小乘进入大乘的课题,最好留到下一次再讲。」
桌上摆着那个小髑髅,我们应该谨记它给我们的提醒。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