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普遍开放,性病激增,在1958年有病历可查的就有20万个病例。挤满了弃童或非婚生子女的孤儿院及弃婴中心,正是许多人无法克制欲望而制造出来的悲剧性结果。
要对治这些流弊,唯一的疗法就是减少欲望的力量,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小乘的教法。当房子着了火,以火救火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水才能灭火。同理,脱离欲望纠结的方法,并非一再沉迷其中以加强欲望,而是依小乘教法中所强调的,藉由道德及舍离来减弱欲望的力量。
在此,我想把小乘的日常生活修习方式和多数西方人视为当然的生活方式列出表来,这两者之间的对比是巨大到无可比拟的。
十二头陀行
| 现代西方生活
|
---|---|
食者有四:乞食
| 由中国菜或法国菜的大厨所精心备制的盛馔 |
清晨饮水、过午不食,即一日只吃一餐
| 一日三至四餐,餐间用点心;食物来源有动物、蔬菜,以及具贺尔蒙、维他命、铁等矿物质
|
坐食,即不吃任何零食
| 郊游、点心、飞机餐点,现在甚至有太空餐
|
揣食,即吃适宜的份量
| 用动物肝脏做食物,甚至活活地煮食动物,一般都吃得太多
|
衣者有二:僧衣是由他人弃置的碎布及裹尸布所缝成的
| 最新流行的丝及羊毛制昂贵衣物
|
只具三衣
| 衣橱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有毛皮、皮革的,甚至还有地毯
|
住处者有六:只住在山洞、森林及空闲(偏僻)处
| 与家人及亲友同住在布置舒适的牢固房子内
|
住在冢间(尸陀林)
| 使用各种奢侈品,有花园、游泳池
|
住在树下
| 住在有各类生活用品的舒适房子里
|
露天住(没有任何的遮蔽)
| 住在高楼,屋内有冷暖的空调系统
|
随处住(随处安住,不求安适
| 住各种舒适、奢华的旅馆
|
常坐(住于只够席地而坐的空间而不躺下来睡)
| 不满足于地球上的生活,还上了月球;睡卧在有弹簧床垫的高级名床上。
|
藉由上表,对于历来佛教传统中有些比丘、比丘尼自愿实践的这种专注而有助的离欲梵行,和现代人溺于各种享乐之中的对比,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前者藉由这些遮戒(但佛陀不开许过度的苦行)来减少及控制欲望。可是后者甚至于连自己烦恼的根源是来自于欲望的真相都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会想到要控制欲望了。要救助这些迷妄的人们,有小乘的教法可提供。
对西方人而言,这是很难接受的。我曾写过许多书信给西方的佛友们,盛赞出离的利益。但他们给我的回复,都是抱怨出离对他们是太难了;接着还指出我是东方人,处于人们拥有的东西少的环境,所以能够按照既有的传统轻易地舍离所有物。其实,我必须再强调,出离是佛法的初步;如果人们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他们得自我调适以配合佛法。
陈先生说:「下面我讲的这段话,你们一定得用粗黑的大字体来印出来。」「我们应该引导不同国家的人们来遵循佛法,但是却不可以改变佛法来迎合人们。」佛法不能用来迎合人们的欲望及观念,需要改变的是人们。这便是小乘出离的重要性。(笔录者注:这点与菩萨的修习方便并不矛盾,因为在小乘初阶的熏习过程中,这种不打折扣的态度是必要的。可是菩萨利生方便是属于大乘,它们是在出离的基础上接着修习下去才有的境界。)
有些朋友写信给我,信中说:「唉呀,你就像古代的圣者,你在坚绝的出离上就像古德一般。可是我们呢,我们哪有可能办得到?」
陈先生感触良深地说:
有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远胜于全世界的人都信仰一种错误的佛教。一个人至少先要能自度,否则如何度他?首先行者应该开发自心,有了很好的体证,然后才能设法帮助其他众生。我们应该记取密勒日巴的殊胜范例:他完全出离,过着头陀行的生活(虽然他不是比丘),经由他的毅力和精进,他证得大圆满。佛教徒应该要重质胜过于重量。
这与一般基督教的态度恰成对比。基督徒常自豪地说他们有数百万的信徒,可是这数百万人的价值却比不上像圣者法兰西这么一位伟大的圣徒的一根毛发!
真诚的佛教徒应该引导人们修养他们自身,先修习小乘,然后再引他们进入大乘及金刚乘。如果他们不依循这个次第,佛法也不能只为合乎他们的口味而被做成甜美的糖果。有些宗教只在乎信众的人数,而不在乎信众的心灵品质,这是不好的。
陈先生脸上比刚才多了些光采,他说:「在英国有一线希望。成立已久的巴利原文学会在推广佛法的根本教示上已颇有建树。」笔录者则评述道:「巴利原文学会应该赠送陈瑜伽士一整套他们出版的书籍,因为陈先生对巴利原文学会是这么的看重又赞誉有加。」瑜伽士微笑着继续说道:「今天我得到一个好消息,是伦敦佛教会的秘书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及一个佛教暑期班,以及由僧伽协会主办为期一周的禅定实修。」陈先生非常赞许地说:「这真是好极了!」
D、为何我们只讨论这五种禅定
在小乘经典中时常提及的十二禅定已在第三章中讨论过了。为何在此不予以讨论呢?因为上一章的主题就是色界的四种禅定。无色界四禅也不是小乘特有的禅法,而是和色界四禅一样,是佛教徒与非佛教徒都可以达到的定境。没有听闻过佛陀教法进而了解四圣谛的人,也可以修习这些禅定,但是好处有限。只有在听闻了小乘教法,有了正见之后,内心才能对识的所在及空间的无限没有疑问。修习小乘禅定可以超越心识和空间的概念,因为它能达到第九阶次的果(阿罗汉),而不仅只是第八阶段(非想非非想处,即无色界禅定的最高境界)。但它并非本章的主题,所以我们先按下不表。
那么四无量心呢?它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修习它们只能增长福德(因而得到投生于某个天界的结果)。这是与解脱无关的。四无量心的性质是很好的,但我们会有篇幅讨论在六波罗蜜以及密续中的一些类似性质(虽然层次不同),所以在此四无量心只谈到此。
E、为何不讨论「清净禅定」?
在上一节谈过「根本味禅定」后,接下来我们要说明所谓的「清净」禅定。这些「清净」禅定是属于「世间禅定」的第二大类(参见第三章)。属于小乘禅定,以观修外境为主的九不净观则是「出世间」的禅定,称为「检析禅」。后面我们要继续讨论的一切内容均涵盖了它们。
F、关于五钝使
它们十分普通,又叫做「五烦恼」或「五毒」。在小乘基本的出离及净化方面大家必须多下功夫,所以本书对于小乘经典中所宣说的修习禅定的障碍,以及如何以禅定来对治这些障碍的阐述,就得要格外完整。
五钝使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前四项的贪、瞋、痴、慢;第二部分是最后一项的疑。人受到恶行及外境种种现象的迷惑而产生了前四种烦恼。为什么称它们为「钝」使呢?因为在性质上,它们比五利使(参见第九章)迟钝。五利使与思想或看法有关,并且居于主动,因为它们会引生五钝使。五钝使则较为被动而与受影响才产生的行为有关。除了唯物论者以外,几乎每一种哲学都赞成「思想产生行为」的看法。
至于第五项的「疑」,它和四圣谛有关。由疑所引生的迷惑当然是心理上的,但却与五利使所引生的不同类。它是一种不清楚,不确定,仿徨的怀疑,迷乱到甚至对于一切事物为苦的真理也不明白。它与对于业感缘起或缘起共生的教理的锐利存疑是截然不同的。
即使在一般的书籍里,也都可以找到五烦恼的意义。所以也无须再详加阐释了。在此我们必须清楚认知的是它们在名称上的区别。称为「五毒」、「五烦恼」是就果位而言,亦即昔日的业行带来今日的业果。而称为「五钝使」却是就因位来说的,它指的是可能会招感来日业果的眼前升起的冲动。我们习定着…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