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八章 對治五毒的五種根本禅定▪P2

  ..續本文上一頁普遍開放,性病激增,在1958年有病曆可查的就有20萬個病例。擠滿了棄童或非婚生子女的孤兒院及棄嬰中心,正是許多人無法克製欲望而製造出來的悲劇性結果。

  要對治這些流弊,唯一的療法就是減少欲望的力量,而有效的途徑就是小乘的教法。當房子著了火,以火救火是無濟于事的,只有水才能滅火。同理,脫離欲望糾結的方法,並非一再沈迷其中以加強欲望,而是依小乘教法中所強調的,藉由道德及舍離來減弱欲望的力量。

  在此,我想把小乘的日常生活修習方式和多數西方人視爲當然的生活方式列出表來,這兩者之間的對比是巨大到無可比擬的。

  

十二頭陀行

  

現代西方生活

  

食者有四:乞食

  

由中國菜或法國菜的大廚所精心備製的盛馔

清晨飲水、過午不食,即一日只吃一餐

  

一日叁至四餐,餐間用點心;食物來源有動物、蔬菜,以及具賀爾蒙、維他命、鐵等礦物質

  

坐食,即不吃任何零食

  

郊遊、點心、飛機餐點,現在甚至有太空餐

  

  揣食,即吃適宜的份量

  

用動物肝髒做食物,甚至活活地煮食動物,一般都吃得太多

  

衣者有二:僧衣是由他人棄置的碎布及裹屍布所縫成的

  

最新流行的絲及羊毛製昂貴衣物

  

只具叁衣

  

衣櫥裏挂滿了各式各樣的衣服,有毛皮、皮革的,甚至還有地毯

  

住處者有六:只住在山洞、森林及空閑(偏僻)處

  

與家人及親友同住在布置舒適的牢固房子內

  

住在冢間(屍陀林)

  

使用各種奢侈品,有花園、遊泳池

  

住在樹下

  

住在有各類生活用品的舒適房子裏

  

露天住(沒有任何的遮蔽)

  

住在高樓,屋內有冷暖的空調系統

  

隨處住(隨處安住,不求安適

  

住各種舒適、奢華的旅館

  

常坐(住于只夠席地而坐的空間而不躺下來睡)

  

不滿足于地球上的生活,還上了月球;睡臥在有彈簧床墊的高級名床上。

  

  

  藉由上表,對于曆來佛教傳統中有些比丘、比丘尼自願實踐的這種專注而有助的離欲梵行,和現代人溺于各種享樂之中的對比,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前者藉由這些遮戒(但佛陀不開許過度的苦行)來減少及控製欲望。可是後者甚至于連自己煩惱的根源是來自于欲望的真相都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會想到要控製欲望了。要救助這些迷妄的人們,有小乘的教法可提供。

  對西方人而言,這是很難接受的。我曾寫過許多書信給西方的佛友們,盛贊出離的利益。但他們給我的回複,都是抱怨出離對他們是太難了;接著還指出我是東方人,處于人們擁有的東西少的環境,所以能夠按照既有的傳統輕易地舍離所有物。其實,我必須再強調,出離是佛法的初步;如果人們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他們得自我調適以配合佛法。

  陳先生說:「下面我講的這段話,你們一定得用粗黑的大字體來印出來。」「我們應該引導不同國家的人們來遵循佛法,但是卻不可以改變佛法來迎合人們。」佛法不能用來迎合人們的欲望及觀念,需要改變的是人們。這便是小乘出離的重要性。(筆錄者注:這點與菩薩的修習方便並不矛盾,因爲在小乘初階的熏習過程中,這種不打折扣的態度是必要的。可是菩薩利生方便是屬于大乘,它們是在出離的基礎上接著修習下去才有的境界。)

  有些朋友寫信給我,信中說:「唉呀,你就像古代的聖者,你在堅絕的出離上就像古德一般。可是我們呢,我們哪有可能辦得到?」

  陳先生感觸良深地說:

  有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遠勝于全世界的人都信仰一種錯誤的佛教。一個人至少先要能自度,否則如何度他?首先行者應該開發自心,有了很好的體證,然後才能設法幫助其他衆生。我們應該記取密勒日巴的殊勝範例:他完全出離,過著頭陀行的生活(雖然他不是比丘),經由他的毅力和精進,他證得大圓滿。佛教徒應該要重質勝過于重量。

  這與一般基督教的態度恰成對比。基督徒常自豪地說他們有數百萬的信徒,可是這數百萬人的價值卻比不上像聖者法蘭西這麼一位偉大的聖徒的一根毛發!

  真誠的佛教徒應該引導人們修養他們自身,先修習小乘,然後再引他們進入大乘及金剛乘。如果他們不依循這個次第,佛法也不能只爲合乎他們的口味而被做成甜美的糖果。有些宗教只在乎信衆的人數,而不在乎信衆的心靈品質,這是不好的。

  陳先生臉上比剛才多了些光采,他說:「在英國有一線希望。成立已久的巴利原文學會在推廣佛法的根本教示上已頗有建樹。」筆錄者則評述道:「巴利原文學會應該贈送陳瑜伽士一整套他們出版的書籍,因爲陳先生對巴利原文學會是這麼的看重又贊譽有加。」瑜伽士微笑著繼續說道:「今天我得到一個好消息,是倫敦佛教會的秘書給我來了一封信,信中提及一個佛教暑期班,以及由僧伽協會主辦爲期一周的禅定實修。」陳先生非常贊許地說:「這真是好極了!」

  D、爲何我們只討論這五種禅定

  在小乘經典中時常提及的十二禅定已在第叁章中討論過了。爲何在此不予以討論呢?因爲上一章的主題就是色界的四種禅定。無色界四禅也不是小乘特有的禅法,而是和色界四禅一樣,是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可以達到的定境。沒有聽聞過佛陀教法進而了解四聖谛的人,也可以修習這些禅定,但是好處有限。只有在聽聞了小乘教法,有了正見之後,內心才能對識的所在及空間的無限沒有疑問。修習小乘禅定可以超越心識和空間的概念,因爲它能達到第九階次的果(阿羅漢),而不僅只是第八階段(非想非非想處,即無色界禅定的最高境界)。但它並非本章的主題,所以我們先按下不表。

  那麼四無量心呢?它們在數量上是無限的,但修習它們只能增長福德(因而得到投生于某個天界的結果)。這是與解脫無關的。四無量心的性質是很好的,但我們會有篇幅討論在六波羅蜜以及密續中的一些類似性質(雖然層次不同),所以在此四無量心只談到此。

  E、爲何不討論「清淨禅定」?

  在上一節談過「根本味禅定」後,接下來我們要說明所謂的「清淨」禅定。這些「清淨」禅定是屬于「世間禅定」的第二大類(參見第叁章)。屬于小乘禅定,以觀修外境爲主的九不淨觀則是「出世間」的禅定,稱爲「檢析禅」。後面我們要繼續討論的一切內容均涵蓋了它們。

  F、關于五鈍使

  它們十分普通,又叫做「五煩惱」或「五毒」。在小乘基本的出離及淨化方面大家必須多下功夫,所以本書對于小乘經典中所宣說的修習禅定的障礙,以及如何以禅定來對治這些障礙的闡述,就得要格外完整。

  五鈍使可以分爲兩部分:第一部份是前四項的貪、瞋、癡、慢;第二部分是最後一項的疑。人受到惡行及外境種種現象的迷惑而産生了前四種煩惱。爲什麼稱它們爲「鈍」使呢?因爲在性質上,它們比五利使(參見第九章)遲鈍。五利使與思想或看法有關,並且居于主動,因爲它們會引生五鈍使。五鈍使則較爲被動而與受影響才産生的行爲有關。除了唯物論者以外,幾乎每一種哲學都贊成「思想産生行爲」的看法。

  至于第五項的「疑」,它和四聖谛有關。由疑所引生的迷惑當然是心理上的,但卻與五利使所引生的不同類。它是一種不清楚,不確定,仿徨的懷疑,迷亂到甚至對于一切事物爲苦的真理也不明白。它與對于業感緣起或緣起共生的教理的銳利存疑是截然不同的。

  即使在一般的書籍裏,也都可以找到五煩惱的意義。所以也無須再詳加闡釋了。在此我們必須清楚認知的是它們在名稱上的區別。稱爲「五毒」、「五煩惱」是就果位而言,亦即昔日的業行帶來今日的業果。而稱爲「五鈍使」卻是就因位來說的,它指的是可能會招感來日業果的眼前升起的沖動。我們習定著…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八章 對治五毒的五種根本禅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