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八章 對治五毒的五種根本禅定▪P3

  ..續本文上一頁力于眼前的內心驅力,因爲隨著現在他們所受節製的程度,它們將來的出現就可能被限製住。如果我們現在不試著去控製貪、瞋、癡、慢、疑,那麼無始以來放肆的五鈍使將會繼續猖狂。

  G、五門禅要法及如何依它們而獲致寂靜的心

  陳先生把這個小髑髅放在我們座位中間的地面上。他說:「藉它的幫助,我們可以了解專注的各項必經階段。」

  這五種觀門的每一項都可以分爲八個小項目。

  1、不淨觀

  首先我們要再提到和現在這個主題相關的四層奢摩他及叁摩缽底(參閱第七章)。

  先是奢摩他的叁摩缽底,行者一再地專注在同一點上。依此使得心進入奢摩他的第九階段(請參閱上一章),而後得以開始修習不淨觀之叁摩缽底。

  再來是奢摩他的奢摩他,是指行者達到了良好的專注──而「專注」不過是一般習用的辭彙。

  第叁種是叁摩缽底的叁摩缽底;前者指的是叁摩缽底本身,如思維不淨的真理。而後者是做爲對治的觀法,例如:正思維及正知,用以糾正失去正路的叁摩缽底本身,使它回到真正的叁摩缽底。

  最後一種是叁摩缽底的奢摩他。後者是指在運用叁摩缽底時所達到的堅固的專注力(止),而前者即是觀的本身。

  如果在修習不淨觀時,失去了正念,而不能把心專注在不淨的主題上,此時就要以正知來對治,才能盡快地恢複奢摩他。如果心雖仍持續專注在不淨的主題上,但力量不強,甚至産生昏沈,此時就要以正知來提振心力。

  不淨觀總是伴隨著苦與無常的覺受來修習,所以很容易導致昏沈。對于任何引生不悅意的感受的主題進行觀修,往往都可以除去昏沈的障礙。我們應當如此思惟:今天正在快速的溜走,而無人知道死亡何時會來。如此思惟死亡,因而對之産生怖畏,你便不會把時間花在睡眠上。這是很好的對治法。

  在談過這些預備概念後,我們應繼續來談不淨觀的八個小項目。

  a、首先是不淨觀的本質。它的觀修運用了佛教徒習定手冊中所提到的屍體腐化分解的各種步驟。依梵文列出則爲以下的九想:

  (1)脹想 (2)青瘀想 (3)壞想

  (4)血塗想 (5)膿爛想 (6)噉想

  (7)散想 (8)骨想 (9)燒想

  

  

  傳統佛教的學者把這九想與棄舍六種欲望連系在一起。 

  所需棄舍的欲望及所應完成的觀修如下:

  (a)觀想死亡。一想到死,就會拋棄對于優雅儀態及華麗詞藻的貪欲。

  陳先生起身說道:「我以前的一位施主非常的貢高我慢」,然後陳先生模仿這位施主似帝王般的走路儀態。在這個輕松笑談的同時,卻也是很嚴肅地重申這些觀修的重要,陳先生接著說:「是的,想一想死屍吧,死屍擺不出優雅儀態,也說不出華麗字眼的。」

  (b)觀想死屍沒有血色,青瘀泛斑。哪種欲望因此得以被棄舍呢?對于健康臉色和美麗膚色的貪著。

  (c)觀修死屍的叁種狀態可以摧毀對于姣好容貌及曼妙身材的貪欲。爲此要觀修屍體腫脹、腐爛、被野獸啖食。

  (d)觀修屍體膿血遍流,可以棄舍對性愛及性吸引力的貪著。

  (e)觀想骨骸及骨頭成粉,以揚棄對人身光滑、美好、細致等的一切執著。

  (f)總觀此九個步驟,可使人舍棄企求人身的欲望以及由設想而生的人身之可愛性。

  如果可能的話,修習九想時最好能有真正的死屍或骨骸以助觀想。現在可能很難取得這些。若能有真正的屍體來協助觀想,可以産生最好的效果。不過若能依圖片而觀修,也會很有收獲的。

  

  在下一回見面時,陳先生給筆錄者看了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博學的華裔優婆塞站在他藉以觀修的一具骸骨及其他遺體旁邊。

  總的來說,不淨觀的目的是什麼?對治貪欲之毒!

  b、第二項是不淨觀的一般性質。我們應思維人人受其所支配的無常;一切生命都會經曆死亡。即使連偉大的阿羅漢都不能躲過死亡,更何況是我們呢?

  c、不淨觀的業力特性。修不淨觀可以引生對一般人所欲求的事物産生嫌惡感,因而減少貪的不善業、黑業。出離心使人造作愈來愈多的白業。

  d、時間。在過去,無量的諸佛及其聖弟子們已圓寂;現在,我們的鄰居、父母、子女──無論老幼,都正邁向死亡;未來,相同的過程仍不斷繼續著。這是有關于叁世的禅觀。

  e、因果相應的原因。因爲修習不淨觀,我們便不會去追逐人類的一般欲望。可是如果我們不修習不淨觀,我們就會被感官所覺知的「美麗」所誘惑。 

  f、功用的原因。修習不淨觀成功的話,可以滅除貪欲。

  g、實際證悟的原因。在此我們應該以瑜伽宗所主張的叁量來看。(參看第叁章,E2)一、是佛陀對此主題的開示,是聖教量。二、思維一般人對身體美好的想法,以之對照人體實際上的不淨──這屬于比量。叁、當不淨觀的修習者看到這個身軀曆經種種過程的情況而産生內觀的當下──現量,觀修者會證知不淨及無常的教法。一旦現量證悟,貪欲便斷除了。

  h、真如的原因。不管修不修不淨觀,它的法性都是空的。我們不應太生分別,因爲淨與不淨二者皆屬空性,而且法性是不可臆度的。

  以下我們會按此八項分別討論其余四種觀修。

  

  2、慈悲觀。觀修慈心用以對治瞋恚。

  a、慈心觀的本質是以慈心平等對待叁種衆生:朋友、仇敵及此外之一般人。此時要觀修給予所有這叁類人快樂及幸福。

  b、慈心觀的一般性質是說一切衆生皆有痛苦,因此我們爲何要增加痛苦?無論是男、是女,一切衆生在某時某處,都曾是我們的父親或母親;難道我們不應該幫助他們,使他們快樂?

  被傷害或傷害他人,這種相對的狀態是持續不斷地變換著。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還想去傷害他人,就是太愚昧了,更別說實際去這樣做。慈心的觀修堅強了,我們就真的能給一切衆生帶來快樂。

  c、業的性質。如果我們不瞋恨其他衆生,就不會因惡業的果報而使自己或他人遭受傷害。這是白業。瞋恨及傷害只會帶來惡果,且惡行是可能使我們遭受墮落地獄的果報。

  d、時間。修慈心觀的行者應如此思維:在過去,已經有多少衆生過世,卻未能得到我的慈悲關懷?我必須充分善用現在的時機來使他們都快樂。我必須持續此善行乃至未來際。

  e、因果的相應。在慈心觀的修行中,客體、主體以及所給予的安樂都沒有本有的自性──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

  f、依照功能而言,修習慈悲觀可以淨除瞋恚之毒。

  g、在實際證悟方面,我們應思維:

  (a)聖教量:慈悲心是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應終生奉行。

  (b)比量:經由重複的修習而體會在絕對的意義上來說,是既無朋友,也無仇敵的。

  (c)現量:證得慈悲心時,行者像佛陀一樣,具有大慈悲心。

  

  h、真如的原因。悟境深時,觀修在空性無我的法性中是沒有朋友也沒有仇敵的分別的。有了這樣的證悟,大悲只依實相而生。

  

  3、緣起觀。修習因緣觀可以戰勝無明煩惱。

  a、輪回之大輪的十二輪輻: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都是無常的。無常是它們的自性。

  b、十二因緣的一般特性是:它們是使人們受到擺布的桎梏。它們是與自由對立的;如果不了解十二因緣的空性本質,反而執取它們爲實的話,必定會受極大痛苦。

  c、業力特性。若不修習十二因緣觀,我們不能明白爲何會陷入輪回而無能逃脫,因而又不斷地造作黑業。觀修十二因緣才能使我們明了由輪回中解脫的方法。這便是善業。

  d、時間。在十二因緣的組成架構中,叁世和它們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過去的因對現在造成影響,接著又對未來産生影響。因爲愚癡的人們不明白這種因緣法則的運作(但絕非宿命論),所以便被困在叁世以及行爲的無盡長流之中。

  e、因果的相應。因、果、行爲、覺受──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狀態,在彼此作用之下,産生痛苦。

  f、因緣觀的功用能摧滅愚癡,然而這需要實修此觀以達成。

  g、實際修證:

  (a)十二因緣是緣覺的主要教法。這是聖教量。

  (b)十二因緣以及它們在孳生惡業與積聚功德上的相互作用之方式,是比量。

  (c)現量證得:如果十二因緣觀修成功,可以獲得緣覺的果位,若能再結合大空的證悟,則行者得以獲致初地菩薩的境界。

  

  h、真如的原因。因爲一切衆生都依于因緣而生,沒有恒常不變的我,所以可以證得真如,因爲真如也是無我的。

  

  4、界分別(六大)觀。修習此觀是用以對治傲慢、自大、自負、自我中心等煩惱。

  a、它的自性是依六大的各別性質而有不同:地大之性是堅性;水大之性是濕性;火大之性是暖性;風大之性是動性;空大之性是無

  性;識大之性是了知。

  b、吾人的身體是由六大所組成,宇宙萬物也都是由六大所組成。它們普遍存在于一切現象之中,在任何一個現象之中都找不到一個「我」。

  c、業力性質。若以六大來分析身體,則只會找到性質;既然沒有我,傲慢由何而生?沒有了傲慢,就能引生白業,因爲此時個性已變成樸質又謙遜。不修習此觀,很容易産生這種念頭:「我很崇高、有學問、又聰明。」──這是傲慢,是黑業。

  d、時間。以前入母胎時只有六大,現在六大繼續在作用,人死後身體之六大分解入法界。

  e、正如同木材、灰泥及玻璃,在正確的組合之下,構成一棟房屋。同樣地相互依存的六大在因緣的搭配下就形成了「個人」。

  f、功用:修成此觀,可以斷除自傲。

  g、實際修證:

  (a)佛陀教我們要謙卑——這是聖教量。

  (b)把一個謙卑的人和一個傲慢的人相比較,前者比後者更能由教法中獲益──這是比量。

  (c)若我們達到了無驕慢,且以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一切人,這就是現量證得。

  

  h、真如的原因。一切事物皆由無我的六大所組成,法性也是無我,所以真如顯現。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八章 對治五毒的五種根本禅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