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第八章 對治五毒的五種根本禅定
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A、叁重敬禮
B、奢摩他(止)與叁摩缽底的不同
C、爲何修習大乘禅定前必須先修習小乘禅定
D、爲何我們只討論這五種禅定
E、爲何不討論「清淨禅定」?
F、關于五鈍使
G、五門禅要法及如何依它們而獲致寂靜的心
H、五門禅要觀法應全部修習嗎?
I、五門禅要觀的實證等級如何判別?
敬禮 尊勝宗喀巴大師、《四阿含》及五百阿羅漢
陳先生拿出一個小的象牙刻的髑髅,作爲今天開示的象征。空洞的眼窩凝視著,充滿牙齒的雙颚展露著,並且髑髅上互相銜接的骨塊也仿造得唯妙唯肖。它是一件和我們切身有關的藝術品,我們的主人說:「今天我們來談談它。製作這件藝術品的工藝家是個蒙古人,已經過世了;現在沒有人能製作出這樣的物品來了。」陳先生起身往他的佛堂走去,走回來時手上拿著這位牙雕工藝家的另兩件作品。一件的外表是地球儀,打開後裏面出現的,是非常細致地雕刻的佛教神明吉祥天母。在小圓球的底部有一個蓮花基座,基座之底還刻有一個羯摩杵。另一件作品是一尊立姿的金剛薩埵像,充分表現出雕塑者的細膩和才華。陳先生把髑髅放在桌上後,又擺出份量、種類繁多的點心。髑髅在一旁看著。尊者說:「可見這一定是需要許多營養來維持體力才能完成的一個長章節。」陳先生筆直地坐在凳子上,凝神片刻,然後說出本章開始的禮敬文。他接著解釋說:
A、叁重敬禮
尊勝的喀宗巴大師降生時間距我們很近(1357~1419),而曆來偉大且學識淵博的西藏上師,如蓮花生大士、馬爾巴、密勒日巴都是在他之前。宗喀巴大師不但是學者,也是修行者,他的慈悲使我們至今仍能沐其法恩。它力倡小乘,在他的《菩提道次第》中,階段的分別是依據小乘教法的。在末法時代,要找到這樣一位強調修行小乘教法的必要的老師是猶如鳳毛麟角了。在漢地,長久以來都是傾向于與此背道而馳,許多僞師皆已公開呵斥小乘(他們當然自诩爲菩薩)。甚至連佛學家也駁斥小乘,因此由宋朝以降,小乘教法一直被極爲忽略。但宗喀巴大師出生于更晚的時期,卻提倡小乘教法。盡管近代能依之而修的人們仍非常稀少,但若沒有這位偉大聖師的努力,則根本連留心這些小乘教法的人都找不到了。因此,我們要以謙下感恩的心來敬禮宗喀巴大師。
爲何我們要敬禮《四阿含》呢?它們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雖然它們多半是小乘的教義,可是卻是叁乘各宗各派的基礎。這些包含廣闊而又重要的經文已經完全譯成中文和英文,因爲在貴國,英國,的巴利原文學會已成立許久。這是在西方弘揚佛法的一個良好基礎。此外,我們必須認清所有小乘禅定的目標都是以這些經典爲根據的。我們應該藉由實踐這些遺教來表示對佛陀言教的尊敬。參預了在王舍城的第一次結集的五百阿羅漢,是正覺佛陀教法的守護者。全仗他們的用心護持,我們才能保有這些法寶。感戴他們的大恩,我們應該向這些古代的聖者深深敬禮,他們可以說是我們的“校友”,因爲我們有相同的導師-釋迦牟尼,而他們在圓寂之前都已證得種種神通力。他們確是我們應戮力效法的聖僧典範。
爲何我們以這樣的次序來分別敬禮呢?因爲宗喀巴大師不但是一位提倡戒律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密宗上師。在密乘的不共傳統裏,顯教的「四依止」教法﹝參見第六章,B的 1. a﹞,是完全顛倒過來的:依人(依上師)而不依原則(如書中抽象的陳述之類)。因爲我們叁乘一體的這個禅定體系終究是要導入密乘,所以我們先敬禮密宗上師宗喀巴大師。接下來的次序就是依顯教的傳統:先法而後人,所以我們先敬禮經典,其次再敬禮阿羅漢衆。我想阿羅漢們也不希望被安排在經典之前!
B、奢摩他(止)與叁摩缽底的不同
首先我必須提醒讀者再注意我們在第叁章中爲佛教禅定所下的定義:「利用禅定力來深入佛教的哲理,把它由抽象的概念轉變爲具體的內證…。」接下來我們來談小乘禅定中叁摩缽底的一些實修方法。
止與叁摩缽底的差異如下:
1、依其本質,止不容許有辨別,不許有考察,亦無尋、伺;但叁摩缽底的境界便與止完全相反,兩種思維(指辨別與思考)
2、止可以壓抑煩惱,使之不再活動,藏起它們而不能根除它們。藉助叁摩缽底,卻可以發掘及根除煩惱,摧滅煩惱障。
3、止是正思維的尋及伺的前行及醞釀。而叁摩缽底是運用這份潛力來探究實相,並因而斷除所知障。
4、止是使實相顯現的基礎,因爲甯靜的心使得實相有得以呈現的空間。但若沒有叁摩缽底,是無法辨認它的。叁摩缽底會使實相直接以體、相、用展現。修習止的時候,散亂的心會止息,而只余本體,但這需要靠叁摩缽底來確認。行者無法憑止來察覺它的叁個方面,但依叁摩缽底卻可能辦得到。
尊者指出這叁方面正好對應了我們有系統地辨認事物時的「哪一個」「是什麼」以及「有何用途」的認知作用。
5、藉由止的力量,行者能開發前五種神通力。但運用叁摩缽底,連第六通都可能證得。
雖說止與叁摩缽底兩者有其差異,但在禅修過程中,卻是相互助長的。無止力,純粹的叁摩缽底無法生起;沒有叁摩缽底,行者的止力無法增廣加深。
因此,以做爲基礎而論,止很重要,但要達到覺悟,則叁摩缽底非常必要。對于有志習定之士,一定要牢記此二者是菩薩道一切階段的基礎!
C、爲何修習大乘禅定前必須先修習小乘禅定
1、小乘的曆史角色
中國曆史上的漢朝至唐朝時期便提供了一個好的例證。當時小乘、大乘並行,因此出現了許多聖者,其中甚至有些是阿羅漢。披閱這些聖者的傳記,可知它們在圓寂時身上都顯現出代表其證德的征兆。若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他們的右手食指會豎立並且向後彎;證得阿那含果的聖者之中指也有相同的征兆。同樣的,證得斯陀含果及須陀洹果的聖者,分別在無明指及小指會有此征兆。這些記載說明那個時期小乘是非常活躍且有力的。
許多大乘的僧人雖然是抱持著大乘的心態,卻修習小乘的禅法。並且在一些大乘的經典中,也提到許多阿羅漢,且贊歎他們的成就。不止如此,許多禅宗的祖師雖然具備大乘菩提心,但在外相和名義上,都是阿羅漢。(例如佛陀所派遣去弘揚佛法的六十阿羅漢)。所以我們不應該以爲小乘與大乘是扞格不容的,更不該驟然躐等進修大乘禅定。
然而自宋朝以降,所有派別的僧侶或在家信衆卻
稱菩薩,且排斥小乘。雖然他們沒有離譜到說小乘不是佛陀所宣說的教法,可是他們過度宣揚大乘道,又诋毀小乘行者太過(斥爲自私、無知、等等)。這些「菩薩」們因爲他們自己錯誤的偏執,而把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奔走行善助人。他們一直爲了「圓滿六度」而積聚功德,以致于罕有或根本沒有時間可用來習定。他們希望能利益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的修心養性,結果在根本上無從利益他人。
我很遺憾生在末法時代。在這個時代,很難找到願意修習小乘的行者了。近代的人們只想要容易下手的;他們不想聽受有關出離及道德的教示。這是很令人痛心的!
談到這裏,陳先生百感交集、淚水盈眶。
在我的每一篇作品裏,我以血淚來強調小乘的重要性!我竭盡所能的提倡小乘。
在場的兩位苾刍也被這份悲痛感染了,陳瑜伽士大聲疾呼地說:
如果沒有小乘,整體佛法的基礎就沒了,禅定的根基也沒了!沒有小乘禅定,就不可能進修大乘及金剛乘;因此更不可能有最後的證悟!!
陳先生揩了揩淚水,說道:
可是現在有許多人說他們喜歡密宗或參禅,然後對這些基礎的禅法連看也不看一眼便去遊戲似地修密、修禅。邪見使他們忽視這些禅法的根本基礎。
密和禅猶如高樓之頂端,只想建出頂部而不打算挖地築基是愚蠢至極的!而這些所謂禅宗和密宗的「專家」的行徑正是如此。
2、小乘符合當前的需要
在衆人追逐病態欲望的今日,小乘非常合宜。因爲科技的發展,現代人的欲望容易被滿足,並且被引誘成貪得無餍。一般而言,人們多半過度受外境的影響,且現代世界的設計又是以刺激欲望爲主。因爲並非人人都能如願以償,所以爲了達到目的,惡行便犯下,德性也喪失了。日以繼日,隨著欲望的滋長,功德遞減,惡行遞增。
非常強調離欲的小乘正是對治目前貪病的良藥。世間有不少好人認爲適當的藥是在其他瓶內。他們提出的救世良藥叫做「民主」、「共産主義」、「共存」、「合作」、等等。這些沒有一種可以稱得上是醫藥,也沒有一種可以達到他們所宣傳的療效。每個權力團體都提出它自己的療法,但都是把經濟政策當成萬靈丹。他們都以物質主義爲目標,都致力于拜金主義。亞當斯和馬克斯的主要著作的名稱便明確地顯示了這種意義;它們分別叫做《國富論》及《資本論》。對于金錢有類似的看法-金錢不但是必需的,更是滿足欲望的手段。這不是拯救人們的途徑。人們何不就他們眼前的證據來學習呢?就拿美國的一小部分統計數字來看: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幾年,八大犯罪事例總數爲:
1947年-1,560,000件
1950年-1,790,000件
1958年-1,796,000件
但僅僅在紐約州就有780,000件是有案可稽的,其中有354件謀殺案,1,100件強暴案以及6000件搶案。
青年人價值觀的混亂,可以由他們對性行爲的低道德標准,及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的增加來一窺其貌。1940年,在波士頓只有450件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記錄,但到了1957年,卻已暴增了兩倍以上,增加到1030件了。由于性關系…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八章 對治五毒的五種根本禅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