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P6

  ..續本文上一頁德,廣大配常德。

  2.配四身者

  無實配法身,獨一配報身,任運配化身,廣大配體性身。

  3.配四智者

  無實配妙觀察,獨一配平等性,任運配成所作,廣大配大圓鏡。如加五智,則法界體性,亦以廣大配之。

  4.配叁學者

  (1)戒學無實配別解脫,獨一則饒益有情,任運與廣大則攝善法。無實破意樂支,獨一破所緣支,任運破加行支,廣大破時分支。

  (2)定學無實觀,獨一止,任運、廣大,止觀雙運。無實破掉舉,獨一破散亂,廣大破昏沈,任運離有功用運轉。

  (3)慧學配五智者如上。配五慧者,無實配解脫慧,獨一配攝慧,任運配分別慧、能動慧,廣大配遍慧。

  □總結

  科學文字當具邏輯,藝術文字則不必具邏輯。譬如“白發叁千丈”,如就一根說則太長,就全頭之發連成一根說,則又太短。文學中此誇大式形容法,舉不勝舉。吾人不可以不合科學而譏評之。至若哲理的文字,有破他、立自的辯論文字,必具邏輯共許,不可專憑一面之辭;然亦有證量自恣的超格文字,是不受邏輯之限製。蓮師本頌即屬此種證量自恣的超格文字。而大圓滿本身,是種最高證量,不是一種普通哲理或科學;是對內加持,或訓練弟子的教授,不是對外破他的議論。讀者先要明了此點。

  吾師貢噶活佛曾訓余曰:“其師烏幾仁波切,爲德格、八幫大喇嘛,已得大手印成就。其說法無定格,有時甚至毫無理趣之系統。胡說、亂說、東一句、西一句。然聞之者,自得大手印之加持。”

  蓮師本頌,假令先將各句,或各半頌,或各全偈,有獨立意旨者,編爲一號碼。如是得若幹號;將此各號之句,或半偈,或全偈,散于書案,任其地位所在,而重編成全文,無有不中理者。再將各單位之號次,又散擲子書案,又另編成全文,也無有不中理者。乃至反複數十次,數百次,爲之編之,亦各自成大圓滿之教訓。譬如小兒弄水泡,先將肥皂和水.用小筒點水吹成水泡。此等水泡,或大或小,或一大者分出多數小者,或一小者變成大者,或一水泡分散空中,或多水泡連成一泡。無論如何吹去,各個水泡都是圓的,都是透亮的,都是空的。蓮師之證量自恣之教授,非一般闡理之哲學文字可比。當其安住證量時,任何方式之說法,皆有其加持力。不在理趣上之探討,而在心地上之領納。諸佛菩薩,無論如何示現其說法,皆有其不思議之鴻恩存在。橫說、豎說、胡說、亂說、正說、反說、順說、逆說、重複說、簡單說、疾鋒說、平實說、遮說、表說、緘口說、掩耳說、舉拳說、打地說、吹毛說、張弓說、豎指說、噓氣說、口若懸河說、聲如洪鍾說、如盤走珠說、如海潮音說、如實說、從權說、了義說、不了義說、孤起說、長行說、問答說、自動說、忿怒說、诙諧說、枝葉說、根本說、秘密說、顯露說、如獅子吼說、如鸠盤荼說、嘿然說、熾然說,任何形式,任伺言詞,無不中理,無不啓人,切不可以尋常尺度而限製之。

  至于勾提中四項否定,則反說;肯定,則正說;權巧方便,爲從權說;大圓滿四德,則爲實說。說來說去,都是大圓滿。四項作一項看也可,分作四項看也可;相關看也可,相即看也可。四若各配見、修、行、果。每項各具見、修、行、果;每一方便皆配見、修、行、果;每一實德也各配見、修、行、果。表之,則見、修、行、果俨然各在;遮之,則見修、行、果寂然如無。四項中各具四條,此條與彼條可以分、可以合、可以攝、可以通、可以即、可以離。不立見,即是不立修、行、果;出離,即是領恩、安住、放松;自生,即是自顯、自解、自然;無實,即是獨一、任運、廣大;乃至順此推移,不立果,即是不立見、修、行;放松,即是出離、領恩、安住;自然,即是自生、自顯、自解;廣大,即是無實、獨一、任運。是各自豎說,相關圓融也。若四項各四條橫說之,亦複如是:不立見,即是出離、自生、無實;乃至不立果,即是放松、自然、廣大。又依此四項各四條之正方形排列中之對角線,斜說亦可:不立見,即是領恩、自解、廣大,此從東上角至西下角也。若從西上角向東下角,亦可說:無實,即是自顯、安住、不立果。何以放?顆顆圓明故,一即多故,互相關故,無異說故,究竟說故,舉一即赅全體放。既入大圓滿覺海,無論江淮河漢,滴滴皆爲海水故。譬

  

  如中國之回文詩,順說倒說皆可。又如藏文之“滾桑可羅(普賢輪)”(),同一篇贊詞,有多種讀法。此則所謂超格證量文字,非普通哲學文字、科學文字可比。謂蓮師本頌過于重複者,不得此妙谛也。原以此說明,忏除一切讀者不知尊重教訓之愚癡罪。

  依拙發明氣脈圖,此種說法爲圓周進行式,非普通之直徑進行式。直徑進行式爲《心經》,原圖已見《槐陰話月錄》。本勾提則如前圖,其中有字之圓形爲脈,文字之據點也;無字之圓形及直線爲氣,文字之流行也。(圖如上)

  最後爲初學而具有對此勾提發生無比信心者,特將第二項權巧方便四點理趣,寫成四項實修方法:

  1.出離

  先讀勾提全篇多次,出離此中煩雜;次惟讀蓮師本頌一遍;次又出離此頌全文,惟思維其四項原則,即四否定、四肯定;次又出離此八原則之思維,而自謂曰:今此八原則,但有文字理趣,欲得真實大圓滿,當依權巧方便之出離下手;次乃規定每日可行之時間一小時或半小時,最好在起床之後,早餐之前,即以此時間定爲日常出離之時,爲本人暫時裝死之時期。任何天要倒、人要死的大事發生,都當認爲某已死去,不必驚動他;就是不准敲門,不准通事,不准送報、送信,不准會客、通電話等;次自己下決心曰:每日廿四小時,睡了八小時至十小時,雜事、洗臉、大小便、飲食、穿衣、著鞋、鋪床等,又費若幹小時,爲名利奔走大街小巷,作許多無謂之應酬,虛與委蛇。一擔盡假場面,無一件事與身心性命相關,百年光陰,大半由此蹉跎,實屬行屍走肉,無廉無恥,無異自殺。今我此一小時出離,實爲平生最可寶貴之光陰,我應照《大圓滿九斷法》切實作去:

  (1)身叁斷

  ①外斷俗事,如商、工、農、學等。

  ②內斷經行、繞佛、跑香等。(保留領恩中所雲禮拜)

  ③密斷定功姿勢上之亂動等。

  (2)語叁斷

  ①不與外人交談。

  ②內斷念經念咒。

  ③密斷自言自語。

  (3)意叁斷

  ①外不起妄念散亂。

  ②內不作其他一切本尊觀。(保留領恩中所雲本尊)

  ③密不觀心修空。

  2.領恩

  室內布置蓮師像,及自修禅座已。檢查有無必要開門去取之件。確切無需已,即閉門。先向蓮師像禮拜,並殷重忏悔日:“此大圓滿人人具足,時時存在,處處現前,我以罪重,不得領恩,特此禮拜,哀求忏悔。”想蓮師已首肯曰:“汝本無罪,莫再執著。今此上座,頓然可領師恩,切勿疑貳。”聞已上座,自觀移喜磋嘉身,面前上空,觀蓮師;蓮師心中有天藍色“吽”字,光耀奪目。自心中有蓮花、月輪,上有白色“阿”字。如是合掌啓白曰:“上師恩大、力大、智大、悲大,以我愚昧,障自大圓滿,既知忏悔,又蒙特許頓悟,願承大恩,如昔日移喜磋嘉師母所已領得者,我也如是領得。”啓白訖,觀上師心中“吽”字放光,直射自心中之“阿”字,覺有奇癢怪熱,愉快異常,即進行下項。

  3.安住

  心不思維已領未領,亦不希冀速得大圓滿證量,亦不作其他妄想,亦不有何冀待,亦不觀察此是大圓滿、此非大圓滿;但就平常無事時,寬坦心量上,放下一切,任其自然而安住之。久久覺雙跏之足,不分左右。定印之手,不分上下。全身似凝然成爲一團;或覺外氣已停,內氣緊張,口齒自行咬緊。有此緊時,則當進行放松;此種稱粗緊。下文之緊,內氣亦停,爲細緊。

  4.放松

  松不是普通凡夫放逸之心理狀態,而是在定上起執著之時,把此緊心放松;放不是普通凡夫之放縱心理狀態,而是在空明的寬坦的定境上,及無著無思之心境不二上,完全放下。拙作放生偈中,所謂:“一放一切得全放。”很多人不知此分別,以放逸爲放松,結果既不能得定,又不得如理入觀。在一種松緩狀態中,初覺舒服而已,不久各種散亂.便相續生起了。所以先要知道緊上放松,松上又帶緊。最後緊上定力增上時,對大圓滿凝然一團時,又當用高呼呸字法(前項所言粗緊,則不可用呸),使他大大放松。呸後即放于最極寬坦,最極空明,毫無一點修整工力之上,務必放而不弛,松而不疏。然後在大圓滿四德之廣大、獨一、無實上,有些相似之覺受;任運則須在純熟之後才能現起。這些相似覺受,都不可執著。乃至神通功德,智悲事業,一切條件未具前,皆不是證量。拙著《禅海塔燈》第十章所雲“心無能所,氣離出人”,是初步證量之基本條件,可以參看。

  今日爲庚子四月廿一日(古曆),爲普賢菩薩聖誕,又爲敝內生辰,我倆已別離二十叁年了。此文寫成,用以回向一切行者早報蓮師教授之恩;由蓮師一路相傳諸祖師,直至諾那先師,貢噶先師,色喀先師,親尊先師,根桑先師等,所有傳授大圓滿一切恩澤,願因此文,更得長遠流傳。一切出離行人,早證大圓滿本具一切功德,早與外內密一切眷屬,同賞不變大樂,圓滿團住于大圓滿之證量中,常樂其淨。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