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道次第廣論書後

  

密宗道次第廣論書後

先標明所讀之書

  著作者——黃教祖師宗喀巴

  翻譯者——法尊法師

  潤色者——印順法師

  校對者——任悟達居士

  出版者——北平菩提學會

  本版(初版)日期——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次述讀者之意見

  □對著作者之意見

  1.竊按:本書所論,在密宗道次第,以修法次第爲經,而以各派異說之介紹與抉擇爲緯。故其最重要者,在指示行者如何修習密宗之道。其書所論,前叁部皆合此原則,惟至最後極重要,而爲東密所無、藏密獨有之無上瑜伽部圓滿次第,似嫌顛倒。蓋作者初于圓滿次第總相,廣述父續、母續各尊次第;次述圓滿次第最初所修脈、氣、風、火、空性等;此後則無圓滿次第正修六支方法之敘述。若以爲總相中已論六支,則次第不順,不可先修六支,後修氣脈;若謂總相中但略論六支理趣,則于寅二最初所修之後,必續以寅叁六支實修之方法,此實爲密宗最高層重要之法,萬不可少者也。且前叁部修法收集材料,頗爲充實,獨于後一部圓滿次第,則不詳明,似嫌前後材料不均勻。且圓滿次第總相中,辦理時多,介紹實修方法極少,此一大缺漏,實爲本書之最大遺憾。本意見最後一條,將標舉漏述各項,讀者可以明了究竟漏失何種重要方法。

  2.作者以爲小、大、密叁乘,空性完全相同,本人殊不以爲然。一卷十九頁,作者曰:“小大乘非空慧分,用方便分。”拙見以爲:小乘慧小,方便因而不大;大乘慧大,故方便亦大;密乘慧大而頓,故其果位方便亦大而頓。福與慧,或廣大行與甚深見,原不可分,未有無思想而能行動者,亦未有無行動,而能表達思想者。佛稱二足尊,而不稱一足福獨尊,另一足慧,則與小乘相等。此其一。五眼依慧力大小而有分別。羅漢具前叁眼,菩薩多一法眼,惟佛全備五眼。若以爲小大乘慧力相等,何以有此分別?此其二。佛果稱無上正等正覺,而不稱無上正等正福。此其叁。十地菩薩各地分別所對治者,不屬貧乏,而屬愚癡。《解深密經》曰:“于初地有二愚癡:一者、執著補特迦羅及法愚癡;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粗重,爲所對治。”乃至“于如來地,有二愚癡: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二者、極微細礙愚癡及彼粗重,爲所對治。”此其四。又《般若彼羅密多經》標舉十八空,曰: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其空性之性質雖相同,其所透之境則有分別。密宗四喜中所配四空,與此十八空中之大空等,大有分別;美國溫慈博士所編訂藏人所譯《那洛六法》一書,博士曾以十八空之大空等,解釋四空中之大空等。本人曾于英文拙作《佛教密宗、印度教密宗辨微》一文中駁斥矣。小乘之空性,雖其性質與大乘、密乘之空性相同,然小乘行者,于惡法亦空理,及本具理,戒相亦空理,極難透過。大乘雖能見到,亦肯不顧自我而混入人群,以行其六度四攝;然于五毒即五智及其根據此甚深原則而産生佛陀果位殊勝方便,未曾學習,故不能即身成佛。此皆因能持空性之力有強弱,有利鈍,有偏圓之不同,故其所治之境,有大小,有廣狹,有半滿之不同。又以其所透之境有如此不同,故所啓發之果位特殊玄妙方便,亦有深淺,有優劣,有多少不同。又由此甚深見策發之廣大行,有如此分別,故其福慧兩種資糧之圓滿,兩種功德之完成,亦有快慢,有遲速,有頓漸之不同。故不可偏重福德一足而言也。且作者既于一卷二十五頁承認智慧方便,不可分離;又于十六卷六頁承認方便能到究竟,要待空慧;又于十八卷二頁[一頁]說明生起次第,須修空性,而不以小乘、大乘修習階段所修同性質之空性爲滿足;又于二十二卷五頁[六頁]說明圓滿次第必修空性之理,亦不以前數階段所修同性質之空性爲滿足;又于十六卷九頁承認心證真實,是修圓滿次第而成;身成色身,是修生起次第而成;如果認爲羅漢之修空慧,與圓滿次第相同,如是則羅漢之法身,應與佛陀法身相等,豈非大謬耶?此蓋但重性質,不重功能所致。此其五。第四灌頂爲勝義灌頂,而不曰勝福灌頂。又當以智慧光明,與叁灌幻身雙運,而作最後智慧印證之努力。如果承認小乘空慧與密乘相同,則此種四灌印證,殊屬多余。且作者于十叁卷[十四卷]二十二頁中,亦指明第四灌頂,不應偏執安樂,或空印證。如此,則不應偏執空色表福之身,亦屬此意;而兼及勝義空慧之印證,亦屬必要。若與小乘空慧相等,則此種必要性,何由生起耶?此其六。又密乘不同佛果,每分五身,即于前叁外,有體性身,及最後之大樂智慧身,而不稱此爲大樂福報身。此其七。又空慧不僅空性本體,亦兼緣起實德。故依華嚴宗十玄門,純雜具德,微細相容,一多互含,隱顯俱成,十世異成,同時具足,相即自在,帝網重疊等觀。如是培福,其福無盡。是故福報即是空性之緣起,空慧即是福報之根源。大乘雖有此十玄門觀,亦知事事無礙之理,然于果位方便,培福利生之法,不入密宗,則不得果位入之指示,亦不知與玄門配合而修。西藏雖未將漢地獨有之十玄門觀譯出,然于《普賢行願品》,亦家喻戶曉,不難推知。且作者以盛贊緣起而著名。利用此緣起甚深之見,以廣培福德,自非不知也。羅漢之所以不能廣培福德者,是非不爲也,亦嘗修四無量心故;乃其空慧之功能,與緣起之妙用,不善推衍故也。此其八。

  3.作者由有小大乘空慧相同之見,而又不能不在圓滿次第中說明必修空慧之理,于是不能顯出各階段修習空慧之特別著力處。爲報師恩,謹呈拙見如次;

  (1)顯教小乘修空,多基于苦集兩谛,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進修空性。

  (2)小乘多住寂靜處,于心地上修四念處之後二:觀心不生,觀法無我。

  (3)顯教大乘修空性,則除如小乘修法外,于境上修空,故于四攝六度,日常利他萬行中,修習十八空,其較小乘之心地上修空爲難多矣。故證果時,亦極遙遠。

  (4)密教下叁部之修空,依加持咒力,如觀空咒,及學習五相成身,五秘密眼法,就各種事相修空性,多分住事,以修空。

  (5)密教無上瑜伽部,生起次第修空,即于久修佛慢、堅固、明顯之佛身上修,而非于人身上所試演之佛身上修。瑜伽部五相成身,與無上部五相成身不同,下文有專條說明。

  (6)密教無上部圓滿次第,乃于四喜不變大樂上,修真實空性,此屬叁灌修法。四灌則于樂空無二、幻身光明無二上,修習空性,乃至純熟已,則由有學雙運,趨于無學雙運。

  (7)生起次第,是在佛身定上修空性;圓滿次第,在佛身量上修空性。生起次第修空,多分屬止觀力,少分屬命力;多分在叁昧耶身上修,少分在智慧身上修;圓滿次第,心力命等分,心風不二之幻身上修;多分在智慧身上,及叁摩地身上修,少分在叁昧耶身上修空性;生起次第,多分在樂明無念之心分大樂上修空;圓滿次第,多分在四喜之氣分大樂上修空。其不同之處,當知分際,方得修行著力之要害處。

  (8)小大乘二無我空性,誠如本書二十二卷六頁所言。然本書屬密宗,而圓滿次第又爲密宗之最高階層,其所對治,顯與顯教者有別。圓滿次第所修二無我空性,其不同者,就所修成佛身上以修人無我空,此屬出世法之人無我空性。又就大樂不變上修法無我空,此屬出世法之法無我空性。故所對治,更進一層,更細一層,故能完全空透,故號圓滿次第,圓證超世、出世、人法二無我之法身。此點本書並未說明,蓋亦誤于小大密叁乘空慧全無分別之謬論。《那洛六法》之“幻身法”,明明顯示世間幻身,出世幻身二層勝法,可以爲拙見之佐證。且圓滿次第六支,亦當配合空性而修。其難于小大乘之修空性,亦一想而知。請以時輪六支爲例,說明于後:

  ①別攝支——修習空性與虛空無別。睡眠位上,亦能攝心入睡光明,取得十種相,或稱夜分四相,日分六相。此中皆依空性止觀力基礎而成,非與修福有關。

  ②靜慮支——必取得空色入身,本尊身爲空色身。此中色則屬福,而空則屬慧,亦表示空慧與福德無二;且凡出世之福,皆受空慧之控製,否則成爲世間之福矣。

  ③中善支——于前二支所成金剛空色身中,修治中脈。而中脈者,亦即法身之代表,法身即是空慧之果。中脈開,則空性現。

  ④認持支——于此智慧中脈中,必得智慧風,及智慧明點,入、住、融、不漏,方能認識四喜四空。此所謂不漏,不僅指明點不漏;貪、愛、無明、不正見四者,亦能受空性支配而不漏。且明點者,即智慧及五大之精華,亦就空慧而言也。而此等空慧五大所成之明點,與小大乘之心分空慧,自是不同,故不可言小大密乘空慧完全相同也。

  ⑤隨念支——于此明點增盛不斷大樂,能隨其貪愛之念,而顯現無二真實智慧,亦屬空慧,而非僅福報。四喜固可配福,四空則當配慧,彼此當嚴密結合。未聞徒有四喜之福,無四空之慧者。且此中出世大樂,因有四空之攝持,一面能于消極方而,拔除根本貪煩惱之毒,一面又能于積極方面,增加此大樂之程度,成爲十六倍,而此所謂十六倍者,皆內配合四空而生。蓋直者順逆上下各四喜四空,橫者內外收放各四喜四空,故形成十六倍。此中苟有一喜不與空慧配合,則不成其爲大樂也。

  ⑥叁摩地支——最後心成不變大樂。一切時中,安住諸法真實空性,證得有學及無學雙運。即空色妙身,與勝義光明雙運。此中勝義光明,亦爲空慧之別名。不曰福報孤成,而曰空樂雙運;此種叁摩地,豈可全歸于福耶?

  又當補述者:關于空慧之修習,初惟勝解力,所謂正見、正思維而已;次入止觀力,能于定位中現起相似空性;最後觀力成熟,乃入證量中,方有幾分證德,然未必…

《密宗道次第廣論書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