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宗道次第广论书后

  

密宗道次第广论书后

先标明所读之书

  著作者——黄教祖师宗喀巴

  翻译者——法尊法师

  润色者——印顺法师

  校对者——任悟达居士

  出版者——北平菩提学会

  本版(初版)日期——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次述读者之意见

  □对著作者之意见

  1.窃按:本书所论,在密宗道次第,以修法次第为经,而以各派异说之介绍与抉择为纬。故其最重要者,在指示行者如何修习密宗之道。其书所论,前三部皆合此原则,惟至最后极重要,而为东密所无、藏密独有之无上瑜伽部圆满次第,似嫌颠倒。盖作者初于圆满次第总相,广述父续、母续各尊次第;次述圆满次第最初所修脉、气、风、火、空性等;此后则无圆满次第正修六支方法之叙述。若以为总相中已论六支,则次第不顺,不可先修六支,后修气脉;若谓总相中但略论六支理趣,则于寅二最初所修之后,必续以寅三六支实修之方法,此实为密宗最高层重要之法,万不可少者也。且前三部修法收集材料,颇为充实,独于后一部圆满次第,则不详明,似嫌前后材料不均匀。且圆满次第总相中,办理时多,介绍实修方法极少,此一大缺漏,实为本书之最大遗憾。本意见最后一条,将标举漏述各项,读者可以明了究竟漏失何种重要方法。

  2.作者以为小、大、密三乘,空性完全相同,本人殊不以为然。一卷十九页,作者曰:“小大乘非空慧分,用方便分。”拙见以为:小乘慧小,方便因而不大;大乘慧大,故方便亦大;密乘慧大而顿,故其果位方便亦大而顿。福与慧,或广大行与甚深见,原不可分,未有无思想而能行动者,亦未有无行动,而能表达思想者。佛称二足尊,而不称一足福独尊,另一足慧,则与小乘相等。此其一。五眼依慧力大小而有分别。罗汉具前三眼,菩萨多一法眼,惟佛全备五眼。若以为小大乘慧力相等,何以有此分别?此其二。佛果称无上正等正觉,而不称无上正等正福。此其三。十地菩萨各地分别所对治者,不属贫乏,而属愚痴。《解深密经》曰:“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着补特迦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乃至“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此其四。又《般若彼罗密多经》标举十八空,曰: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其空性之性质虽相同,其所透之境则有分别。密宗四喜中所配四空,与此十八空中之大空等,大有分别;美国温慈博士所编订藏人所译《那洛六法》一书,博士曾以十八空之大空等,解释四空中之大空等。本人曾于英文拙作《佛教密宗、印度教密宗辨微》一文中驳斥矣。小乘之空性,虽其性质与大乘、密乘之空性相同,然小乘行者,于恶法亦空理,及本具理,戒相亦空理,极难透过。大乘虽能见到,亦肯不顾自我而混入人群,以行其六度四摄;然于五毒即五智及其根据此甚深原则而产生佛陀果位殊胜方便,未曾学习,故不能即身成佛。此皆因能持空性之力有强弱,有利钝,有偏圆之不同,故其所治之境,有大小,有广狭,有半满之不同。又以其所透之境有如此不同,故所启发之果位特殊玄妙方便,亦有深浅,有优劣,有多少不同。又由此甚深见策发之广大行,有如此分别,故其福慧两种资粮之圆满,两种功德之完成,亦有快慢,有迟速,有顿渐之不同。故不可偏重福德一足而言也。且作者既于一卷二十五页承认智慧方便,不可分离;又于十六卷六页承认方便能到究竟,要待空慧;又于十八卷二页[一页]说明生起次第,须修空性,而不以小乘、大乘修习阶段所修同性质之空性为满足;又于二十二卷五页[六页]说明圆满次第必修空性之理,亦不以前数阶段所修同性质之空性为满足;又于十六卷九页承认心证真实,是修圆满次第而成;身成色身,是修生起次第而成;如果认为罗汉之修空慧,与圆满次第相同,如是则罗汉之法身,应与佛陀法身相等,岂非大谬耶?此盖但重性质,不重功能所致。此其五。第四灌顶为胜义灌顶,而不曰胜福灌顶。又当以智慧光明,与三灌幻身双运,而作最后智慧印证之努力。如果承认小乘空慧与密乘相同,则此种四灌印证,殊属多余。且作者于十三卷[十四卷]二十二页中,亦指明第四灌顶,不应偏执安乐,或空印证。如此,则不应偏执空色表福之身,亦属此意;而兼及胜义空慧之印证,亦属必要。若与小乘空慧相等,则此种必要性,何由生起耶?此其六。又密乘不同佛果,每分五身,即于前三外,有体性身,及最后之大乐智慧身,而不称此为大乐福报身。此其七。又空慧不仅空性本体,亦兼缘起实德。故依华严宗十玄门,纯杂具德,微细相容,一多互含,隐显俱成,十世异成,同时具足,相即自在,帝网重叠等观。如是培福,其福无尽。是故福报即是空性之缘起,空慧即是福报之根源。大乘虽有此十玄门观,亦知事事无碍之理,然于果位方便,培福利生之法,不入密宗,则不得果位入之指示,亦不知与玄门配合而修。西藏虽未将汉地独有之十玄门观译出,然于《普贤行愿品》,亦家喻户晓,不难推知。且作者以盛赞缘起而著名。利用此缘起甚深之见,以广培福德,自非不知也。罗汉之所以不能广培福德者,是非不为也,亦尝修四无量心故;乃其空慧之功能,与缘起之妙用,不善推衍故也。此其八。

  3.作者由有小大乘空慧相同之见,而又不能不在圆满次第中说明必修空慧之理,于是不能显出各阶段修习空慧之特别著力处。为报师恩,谨呈拙见如次;

  (1)显教小乘修空,多基于苦集两谛,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进修空性。

  (2)小乘多住寂静处,于心地上修四念处之后二:观心不生,观法无我。

  (3)显教大乘修空性,则除如小乘修法外,于境上修空,故于四摄六度,日常利他万行中,修习十八空,其较小乘之心地上修空为难多矣。故证果时,亦极遥远。

  (4)密教下三部之修空,依加持咒力,如观空咒,及学习五相成身,五秘密眼法,就各种事相修空性,多分住事,以修空。

  (5)密教无上瑜伽部,生起次第修空,即于久修佛慢、坚固、明显之佛身上修,而非于人身上所试演之佛身上修。瑜伽部五相成身,与无上部五相成身不同,下文有专条说明。

  (6)密教无上部圆满次第,乃于四喜不变大乐上,修真实空性,此属三灌修法。四灌则于乐空无二、幻身光明无二上,修习空性,乃至纯熟已,则由有学双运,趋于无学双运。

  (7)生起次第,是在佛身定上修空性;圆满次第,在佛身量上修空性。生起次第修空,多分属止观力,少分属命力;多分在三昧耶身上修,少分在智慧身上修;圆满次第,心力命等分,心风不二之幻身上修;多分在智慧身上,及三摩地身上修,少分在三昧耶身上修空性;生起次第,多分在乐明无念之心分大乐上修空;圆满次第,多分在四喜之气分大乐上修空。其不同之处,当知分际,方得修行著力之要害处。

  (8)小大乘二无我空性,诚如本书二十二卷六页所言。然本书属密宗,而圆满次第又为密宗之最高阶层,其所对治,显与显教者有别。圆满次第所修二无我空性,其不同者,就所修成佛身上以修人无我空,此属出世法之人无我空性。又就大乐不变上修法无我空,此属出世法之法无我空性。故所对治,更进一层,更细一层,故能完全空透,故号圆满次第,圆证超世、出世、人法二无我之法身。此点本书并未说明,盖亦误于小大密三乘空慧全无分别之谬论。《那洛六法》之“幻身法”,明明显示世间幻身,出世幻身二层胜法,可以为拙见之佐证。且圆满次第六支,亦当配合空性而修。其难于小大乘之修空性,亦一想而知。请以时轮六支为例,说明于后:

  ①别摄支——修习空性与虚空无别。睡眠位上,亦能摄心入睡光明,取得十种相,或称夜分四相,日分六相。此中皆依空性止观力基础而成,非与修福有关。

  ②静虑支——必取得空色入身,本尊身为空色身。此中色则属福,而空则属慧,亦表示空慧与福德无二;且凡出世之福,皆受空慧之控制,否则成为世间之福矣。

  ③中善支——于前二支所成金刚空色身中,修治中脉。而中脉者,亦即法身之代表,法身即是空慧之果。中脉开,则空性现。

  ④认持支——于此智慧中脉中,必得智慧风,及智慧明点,入、住、融、不漏,方能认识四喜四空。此所谓不漏,不仅指明点不漏;贪、爱、无明、不正见四者,亦能受空性支配而不漏。且明点者,即智慧及五大之精华,亦就空慧而言也。而此等空慧五大所成之明点,与小大乘之心分空慧,自是不同,故不可言小大密乘空慧完全相同也。

  ⑤随念支——于此明点增盛不断大乐,能随其贪爱之念,而显现无二真实智慧,亦属空慧,而非仅福报。四喜固可配福,四空则当配慧,彼此当严密结合。未闻徒有四喜之福,无四空之慧者。且此中出世大乐,因有四空之摄持,一面能于消极方而,拔除根本贪烦恼之毒,一面又能于积极方面,增加此大乐之程度,成为十六倍,而此所谓十六倍者,皆内配合四空而生。盖直者顺逆上下各四喜四空,横者内外收放各四喜四空,故形成十六倍。此中苟有一喜不与空慧配合,则不成其为大乐也。

  ⑥三摩地支——最后心成不变大乐。一切时中,安住诸法真实空性,证得有学及无学双运。即空色妙身,与胜义光明双运。此中胜义光明,亦为空慧之别名。不曰福报孤成,而曰空乐双运;此种三摩地,岂可全归于福耶?

  又当补述者:关于空慧之修习,初惟胜解力,所谓正见、正思维而已;次入止观力,能于定位中现起相似空性;最后观力成熟,乃入证量中,方有几分证德,然未必…

《密宗道次第广论书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