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自性之推究▪P2

  ..續本文上一頁道之系統也。

  2.有正見,則于轉識成智之道,有一主腦以推動之,以檢查之,以考驗之,以完成之;若無正見,任何人皆受其宿生業力之支配。其意識之所思慮,七識之所執持,前五識之所計度,皆隨其宿生主要習氣而行使,鮮有不爲輪回之流所飄動,終無轉識成智之希望。今在意識領域上,由佛學之聞思慧,另培新種之正見,則雖然未即轉識成智,然已有其不落凡響之特質,而具移花接木之妙用矣。

  3.指揮一切心所極爲得力,能代由八識田中各種不同宿生習氣綜合湊成之見分之職務,而別成明行系統之見分。粗則如小乘八正道之正見,能分別善惡業果,能知何種煩惱之因,能取對治此煩惱之道。而其他何謂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一是皆以正見爲本。見不正,則余七皆不正;見正,則余七皆正。故正見實爲指揮官。細則法理法性、法相之抉擇,證量深淺、真僞之辨別,涅檠有余、無余、無住之厘定,莫不以正見爲本。

  4.能除身見,不入外道。外道多著身見,爲謀長生、無病、輕安等,而發起外道定功,總不能超越自我,終不解脫。至若拜火、祀水、狗戒、雞戒、搽灰等戒禁取見,如正見行人,必不爲此。邪見、見取見、邊見等,皆由正見爲修行自性而得消滅。此五不正見,實爲利使,而能使五鈍使發生,實爲修行之大障。今以正見爲修行自性,則五不正見根本不能行使其作用矣。

  5.能發起真實之菩提心——正見爲發菩提心之主動力。

  (1)正見具後,則能了知一切衆生與我同體,無論親仇,當用菩提心周遍貫通。苟不明衆生與我同體,則不易及于仇人。

  (2)正見具後,則了知一切衆生曾作我父母,皆屬有恩有緣。而在正理上建立,必發菩提心,非徒口念《菩提心偈》而已。

  6.以正見爲修行自性,易發起大悲心。具正見者,了知輪回不虛,業果惟苦,四谛皆真,然後能真正發起生緣悲、法緣悲。至若無緣悲,尤賴中觀正見,方可生起勝義大悲。同體大悲者,卻同此法性空性之體,而此體非有正見不易了知。

  □修行自性正見之確切內容

  正見內容,在佛教各宗中各有不同。如:般若法性宗以空性爲正見;法相唯識宗則萬法唯識爲正見;華嚴宗以事事無礙、一切圓融爲正見;禅宗以單提正念爲正見;淨土宗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爲正見;小乘以四谛爲正見;大乘以中觀爲正見。吾人密乘究以何爲正見耶?

  l.以明空不二之正見爲修法身佛之自性

  正見既不偏空,亦不著明;既不偏人無我,亦不偏法無我。此明空不二之正見加持,即爲密宗無上瑜伽部第四勝義灌頂。何以此但是修法身之自性耶?法身爲身、土、心叁無二之常寂光明。配叁身言,則曰法身;配四土言,則曰常寂光土;配心言,則曰妙明真心。叁者主要相同之條件即爲智慧光明。故密宗初修觀空,想一切化爲空,此空惟是一片光明。其後收攝次第,觀一切佛土、佛身,收于空性光明中,亦屬明空無二。了知一切光明皆屬空性,不起光明之執著;了知一切空性充滿智光,不起空性之執著。此種正見,實爲修成法身之自性,極合因明量,不受一切所破。

  2.以空樂不二之正見爲修報身佛之自性

  報身明淨安樂,與凡夫之樂,大有差別。依第叁灌頂所傳修習智慧方法,或用實體明妃,或用觀想意身,必生起大喜;于此大喜上,必致力修空性,使四喜、四空配合嚴密。喜得空而喜愈大,空得喜而空愈靈。如是完成報身大安樂之自受用,而與菩薩以大安樂之他受用,同時成就。必依空樂不二之正見,以爲修此報身佛之自性,否則必遭墮落也。

  3.以空悲不二之正見爲修化身佛之自性

  紅教叁叁摩地有大悲遍顯叁摩地,即是修大悲空性無二之法,此法即可成就化身。化身一切事業,以大悲爲主。密宗生起次第內:依觀想力放光上供下施,此屬第一灌頂;其後依氣脈、明點力收放光明,作一切息、增、懷、誅事業,皆屬大悲利他,則屬第二灌頂;務必令此等大悲事業與空性配合,方不生叁輪之執著,不爲悲魔所乘,而任運與無生、無相、無願叁解脫相應,然後化身佛事業可以完成。故空悲無二實爲修成化身佛之自性。

  如上叁者,內容確定.且亦分別配合四灌之修行。在最初余個人思想完成時,並未注意從經論覓取佛祖聖教量之根據。此文完成後,偶在經中亦時有發現,可作根據者,如下叁例:

  (1)《阿含經》中論八聖道有雲:“是故正見.最在先也。”修行自性當然在修行之先。

  (2)《佛學大辭典》正見條下注雲:“見四谛之真理,以無漏之慧爲體,爲八正道之主體。”雲主體者,即是修行自性也。

  (3)《解深密經》雲:“善男子,清淨屍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爲其因。”由此可知正見即修行自性。一切修行不離止觀,故此答蓋對所問奢摩他、毗缽舍那以何爲因而言也。

  假令含有覓尋根據之意樂而遍閱叁藏,引證必不止此。然自來漢、藏古德名著述中,少有將修行自性專題論及者,余故不得不從多方面作此推究。

  □正見之叁等級

  1.下等正見根

  在聞思上對空明、空樂、空悲叁種不二道理上看透;此時惟能了解此理而已。依心理學上名詞智、情、意而論,才屬知識之“智”而已。既未能以此理論,發生控製彼“情”之力量;亦未能構成牢不可破,一貫奉行之“意”志。從佛學名詞根、力、證量叁者而論,只能有根,即略有知見而已,不能對治煩惱,蓋其力未充也。亦不能代替第八識之見分,而起惟一明行,而不雜無明之專一力量或功能。然而此根不久必能生力,較之並無根者,則優越多矣。無正見根則屬盲修,與普通信神之老太婆無異。有此正見根,則屬佛門正信之修持。

  2.中等正見力

  到此地步,正見之智力甚強,能發生對治情感之作用,能構成完美堅強之意志,此依普通心理學而言。若依佛學言,正見已成正見力,能對治五利使之邪見,及五鈍使之煩惱。第八識中見分,必受此正見力所控製,則不合理之無明見地,必不能生起。

  3.上等正見量

  得有正見,必有得見之量,非屬聞思之慧,而爲修慧之開始。蓋修行自性之資格,在此方可完成。具佛知見之人,不必爲已得正見之人,故必取得其已得之相。如本人得法身正見時,定中見南天鐵塔,屬一種量上之證明。且其時心中決定曰:“一切都是的,沒有二話說。”從此永不懷疑。對治邪見之力,日益加強;進修叁身之真實修持之等流因,亦從此建立,永無退轉。願諸讀者叁致意焉。

  

《修行自性之推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