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述學語錄▪P5

  ..續本文上一頁中,已生汝一枝蓮。汝勿謂身在此,豈能化生于彼。吾等凡夫雖不能化身,當能化心,例如曾遊日月潭者,舉念則心現之。此理見釋于下文。

  “五者悟佛身量遍滿虛空,衆生身量亦遍滿虛空,如地獄業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地獄業力者,如無間地獄,刑具充滿,無論油鼎、刀山、劍樹,皆無量無邊,其受刑人之身,亦無量無邊,故一切刑具,同時服受,一人如此,無數人亦如此,不相妨礙,如一室衆燈,光光不礙。佛之法身即是佛心,佛心遍滿虛空,故娑婆界盡在彌陀心中。吾人之心亦遍滿虛空,故極樂世界,亦盡在吾人心中。明乎此,則知不去不來之理矣。

  “六者聞阿僧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說彈指頃事,不驚怖故。”近世科學,亦知時空之爲妄,學佛悟明心性,則聞修行成佛,雖須叁大阿僧祇劫,實如一彈指頃,故不驚怖。晉王質,入山采樵,見二童子對弈,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弈局終,童子示質曰:“汝斧鏽矣,柯爛矣。”質速還家,其童孫亦白發皤皤矣。又如盧生在邯鄲夢中,娶妻生子,舉進士,作宰相,享富貴數十年,八十歲而卒,原爲一夢,旅邸黃粱猶未熟。覺悟之人,聞如此事,自無疑也。

  “七者修十善叁福,不住人天故。”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故不應作惡,但須行善。既修十善叁福,必得人天福報。然得之不享,以之去障,助行菩薩道,是謂福慧雙修,化有漏爲無漏。

  “八者如覺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相則汙本性。淨土學人,但知淨宗必須著相,不知亦有不著相法。中下根人,但能往生極樂同居土、方便土,故須著相而修。若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則視生死涅槃,皆夢中事,解有解無,皆是呓語,然須至法雲地,始足以語此。

  “九者如眼見故鄉,信不信不可得故。”一切不須著相,西方即汝之本性,即汝之故鄉,人之于其故鄉也,若謂不信其有,固屬妄誕,若謂當信,亦是贅語。

  “十者知法無我,順性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萬法即我,我即萬法,一切佛,一切衆生,皆我一人,我亦即是一切佛,一切衆生,是即真平等,亦即萬法無我,但同一佛性。由是觀之,衆生未盡成佛,佛亦未能完成,是以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八千多次,若已完成,何須再來?衆生皆佛身中之分子,必俟悉得成佛,始臻圓滿,吾人惟有不疲不厭,自度度他,同證佛果,方雲真報佛恩。

  “(乙)淨信者。”

  信爲淨宗之首要,八萬四千法門,皆尚乎信,然皆不若淨宗之特殊。淨宗之信,語高惟佛能解,是爲智信,語低惟下愚能從,是爲迷信。吾人既不能以智信,又不能以迷信,惟須勉強信之,然亦須有信之之道,即是依唯識之比量,信而有征,若比之不得,則須依聖言量。佛語如實,信之則與佛一其心,和其光,當得現量信。諸經恒列信爲第一,此居悟後者,以悟則明萬法唯心之理,方屬真信,真信則無纖毫之疑,佛法始能植其根,得其力,然後八風不動,始謂淨信。

  “智度論曰。”

  袁中郎爲明代文豪,由儒入佛,禅淨皆徹悟,曾親履極樂勝景,晤已往生之兄宗道,後造合論,尚須引經據典,以視後世師心自用者爲何如耶。

  “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無信之人,剛強難化,雖語以大道,暫似發心,不旋踵又萌故態,即如生牛皮之不可折也。

  “又經中說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信如是重要,是以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

  “昔王仲回問無爲子曰:如何念佛得無間斷?”經論皆引,又證以事實。淨法之要,一爲求一心不亂,二爲淨念相繼。念佛無間斷,即是淨念相繼。世學不繼,秀才複爲白丁,淨念不繼,則心路如茅塞,不能感通。惟淨念相繼,非謂不務一業,乃謂運水擔柴,不妨淨念也。如何不妨?見無爲子之答。

  “無爲子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于淨法,一信而不再疑,難矣哉,必須往生得叁不退而後可。若在娑婆修行,縱斷見思惑,證羅漢果,猶未之信也,必俟回小向大,修菩薩道,至七地,始雲不退。七地以前,其信如羽毛,隨風起落不定,七地以後,破一分塵沙惑,現一分真智,即得一分真信,方能信之不疑,亦即念佛無間斷矣。

  “仲回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來去自由,有如是者。

  “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悟有頓漸,漸如步樓梯,頓如乘電梯,頓聞一而知十,漸聞一而知一二。頓悟之不得,惟求漸悟,漸悟亦不得,惟須信矣。信須植根,吾人非上智,亦非下愚,信依比量與聖言量,日求其理解,解得一分,信入一分,如植樹根,日深一日。自信己是極樂中人,不計此方是非得失,如是始有力,八風搖撼,不爲驚動。

  下舉十條,以闡信義。

  “一者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金口誠言,即是佛言,亦即是聖言量。量如權衡,絲毫不謬。淨土法門,乃世尊金口無問自說,十方恒沙諸佛同聲贊歎,若複不信,莫如之何矣。

  “二者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世尊嘗謂,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功德,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成佛作祖,皆是本有,有而不覺,蔽于私欲之故。如鏡蒙塵,滌之以藥水,鏡光乃現,愚人謂光賦自藥水。不信自心具有清淨功德,何異此一愚人。當知虛空之在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吾人距日雖遙,舉目則見,以日在吾心之故也。極樂亦在吾心,但能去蔽,往生易如反掌。

  “叁者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隨故。”果之隨因,如影之隨形,不希其果,唯希無因。因出于動,動則變,變即是果。凡夫叁業無能不動者,故無不在因果範疇。涉足于海,辄動全潮,念起于心,辄動法界。念佛求往生者,念即是因,往生即是果,但求無間斷,往生必如影之隨形。

  “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焰空華,無所有故。”或謂在此方享樂足矣,何必往生西方?豈知此方一切物質,皆聚諸元素,元素散則滅矣。人身亦是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信此身心世界,如陽焰空華,不求往生西方,何樂之有?

  “五者信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娑婆八苦交煎,實爲萬惡之薮,必須速離。前述即穢恒淨,非與此言矛盾。前約已悟者言,故心淨則土淨,此約未悟者言,故淨穢當分。娑婆之爲五濁惡世,乃衆生共業所感,居留之,必同受其苦。縱以世尊之通力,足按大地,示現淨土,不按還爲穢土。修淨之士,悟亦可見淨土,然須于定中見之,出定依然穢土。以視西方依正莊嚴之淨土,則此方實不容一刻居住。

  “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准此而論,極樂世界亦在心中,心憶則現之,如憶青梅,則舌發酸味,以酸味本在心中故也。

  “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造善惡業,必得其報。造因時,雖不計果,而果必隨之,是爲業力。念佛之人,念念不忘西方,其力足以往生,誠能念念不忘,縱在夢中,亦能現境,如孔子之念周公,即得夢見周公。觀經觀成,無論開眼合眼,皆見彌陀,此即念力不可思議。

  “八者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往生西方,蓮華化生,相好光明,如贊佛偈所雲者。娑婆衆生,育于胞胎,五官四肢,猶成于自然,何況蓮胞,故雲不可思議也。

  “九者信佛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出生于蓮胞,一切不可思議,身大無量,小如蟻子,無量光之與螢火,無量壽之與蜉蝣,皆不可說,不可思議,必俟開悟,方能了然。

  “十者信此身決定當死故。”娑婆之人,或有安適者,然終須一死,死後流轉,不往西方,不知當往何道。

  “(丙)淨忏者”

  忏即是忏悔,無論修學何法,不忏,必無可成之理。等覺猶忏,遑論凡夫。世法如蘧伯玉者,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亦是忏悔。吾人念佛,工夫不純,習染又深,忏之猶恐不及,不忏豈有生西之望。不求生西,而望另有成就者,不知幾許阿僧祇劫而後可。忏是除舊更新,吾人日日洗濯灑掃,方能日日新,忏悔尤須時時行之,不令欲塵染汙其心,是謂淨忏。

  “經雲: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前者,在此一念之前,忽動其心,而有罪業,是如烏雲之覆虛空。罪業起于心,亦當滅于心。後心即是動念之後,隨生忏悔之心,不再起罪,是如千年暗室,一炬即能破之。忏之力用大矣哉。

  “又雲: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鮮淨。”垢雖久矣,但肯浣之,即得鮮淨。

  “是故欲除重障,當勤忏悔。”衆生累劫之重障,忏則能除,如何忏之?勤而已矣。然千年暗室,百年垢衣,入炬即明,一浣即淨,何需乎勤?讵知暗室,入炬固明,出炬又暗矣,垢衣浣淨,置之複垢,何謂不需乎勤?不勤忏悔,解脫惟在驢年。忏義甚難領悟,若能時時忏之,自然諸想不作。

  下舉十條,勸勤行之,視如日常飲食。

  “一內忏,謂忏心意識不淨因故。”內忏即在心意識。心即第八識,迷本性而成之者,含藏累劫善惡種子。意乃第七識,執第八識見分爲我,障一切善法。識即前六識,皆是虛妄分別。心意識叁者,造不淨因,必得不淨果。修行之道,勿令惡種生芽,要在斷其緣,如何斷之?既造惡業,一忏之後,永不再造也。

  “二外忏,謂忏一切色一切聲一切不淨法故。”衆生之根身以外,即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塵,染汙義,至爲不淨,世人美之貪之,學佛者不貪,而六塵自至,以有耳目,必有視聽也,然須不著相,如鏡之照物而不著物可耳。六塵之中,法塵乃五塵所入之印象,有淨有不淨者,博弈妓舞之印象,爲不淨法,須忏之,論道之印象,爲淨法,不須忏也,故法塵但言不淨法。

  “叁事忏,謂忏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種種塵勞結使,障學阿僧祇劫見佛利生諸行業故。”結使者,如以繩縛結之,牽使之也。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塵勞,皆是衆生之結使。衆生六根合六塵,則發六識,是謂十八界,乃身之大患。欲色空叁界,分爲二十五界,是謂二十五有,有者有因有果,纏之不解也。八萬四千種種塵勞,即是種種煩惱。衆生欲求了脫輪回,必須學佛見佛,修淨土者,往生即得見之,學通法者,則須叁大阿僧祇劫。若悟圓頓之法,叁僧祇劫,如彈指頃,然以有如是結使,障之不悟,不得見佛,甚至弘法利生諸行業,皆不順遂,故須忏之。

  “四理忏,謂忏入道以來,所得狂解,所學經論,所聞奧義,作止任滅等病,障佛無漏智故。”此須深入經藏,始明其義。蓋謂學者,自入道以來,若自許博通,即是狂解。例如不通淨者,強爲人說淨,不通禅者,強爲人說禅。所學經論,所聞奧義既多,則生作止任滅等病。作止任滅四字出圓覺經,有此等病,則不得圓覺。圓覺經義,羅漢猶不解,凡夫釋之,豈非狂解,今但依祖師之注,說其梗概。吾人修淨土,何須說圓覺?實以淨土法門叁根普被,若徒解別教菩薩行位,不知圓教六即位,如何得理一心。然吾人去此甚遠,故作止任滅雖障圓覺,若約吾人程度言,唯除任病,其余叁者必須行之,方有成就。作者,身口意皆作善業。止者,止一切有爲法,入無爲叁昧。任者,任之也,圓覺得與不得,皆聽任之。滅者,求清淨寂滅。此四者何有病諸?以言作者,則出于勉強,背乎圓覺。圓覺即是本性,非因緣,非自然。止者,但能止妄念,不能止圓覺。任者,但知任性德,不事修德。苟無修德,何彰性德?滅者,如羅漢之趣寂滅,何能得圓覺。然圓覺如何方能得之?今惟據經說其覺義,至于圓義,等覺以上方能理解,吾人但知其病而已矣。由是觀之,參禅亦是病,既病,則障佛之無漏智。佛無漏智,乃無分別、無爲、無不爲,此境至矣,吾不知也。諸位聞此,究得何益?以能明乎理忏也。學者通病,學愈高,而行愈低,治學則以學爲貢高我慢,修佛則以佛爲貢高我慢。開經偈雲:“願解如來真實義”。吾人自省能解否?若曰能解,即是貢高我慢。六祖、阿難,亦不敢如是自許,況此末法時期,惟懼增慢,速求忏悔,庶幾無咎。

  “五過去忏,謂忏無始世來,所作黑業,如今生雖不偷盜,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盜業未盡;今生雖不邪淫,但值不隨意眷屬,即是淫業未盡;今生雖不謗法妄語,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謗法及妄語業未盡。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當知前生無惡不造,一一當忏悔故。”黑業,即是惡業,吾人自無始世來,所作黑業今猶存在,何以知之,由今所受者知之。此條在示吾人,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則知過去無惡不作,一一皆當忏悔。

  “六未來忏,謂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故。”未來惡業,如何造作?業未消,必相續也。忏之之道,使一切惡法,至今截止,永不令其相續。

  “七現在忏,謂忏現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種種煩惱業,舉足下足業,起口動心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故。”現世罪業,當隨時忏,衆生身口意,一切動作,無不造業。地藏經謂閻浮提人,舉足動念,皆造惡業。今受生老病死之苦,種種煩惱,無一不是業報,皆須忏之。

  “八刹那忏,謂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一生滅一忏故。”不如是忏,叁業皆煩惱。

  “九究竟忏,謂等覺位中,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究竟洗滌故。”縱至等覺,尚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亦當忏盡。

  “十法界忏,謂法性中,無我無人,普爲十方過現未來一切衆生忏故。”既成佛,仍須忏悔乎?一真法界,何分人我,釋迦牟尼雖已成佛,吾人皆其身中之分子,實則未完也,故須忏悔。以無邊衆生尚未成佛,即當爲衆生忏。爲衆生忏,亦即爲自身忏。經雲:“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釋迦牟尼佛爲吾人忏,吾人今已學佛,且學特別法門,即是未來佛,亦當爲法界衆生忏悔。

  悟、信、忏叁節,節各十條,十條之義開之無盡,今略說已畢,願諸同修思而行之。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述學語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