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已生汝一枝莲。汝勿谓身在此,岂能化生于彼。吾等凡夫虽不能化身,当能化心,例如曾游日月潭者,举念则心现之。此理见释于下文。
“五者悟佛身量遍满虚空,众生身量亦遍满虚空,如地狱业力,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地狱业力者,如无间地狱,刑具充满,无论油鼎、刀山、剑树,皆无量无边,其受刑人之身,亦无量无边,故一切刑具,同时服受,一人如此,无数人亦如此,不相妨碍,如一室众灯,光光不碍。佛之法身即是佛心,佛心遍满虚空,故娑婆界尽在弥陀心中。吾人之心亦遍满虚空,故极乐世界,亦尽在吾人心中。明乎此,则知不去不来之理矣。
“六者闻阿僧祇劫无量诸行,如人说弹指顷事,不惊怖故。”近世科学,亦知时空之为妄,学佛悟明心性,则闻修行成佛,虽须三大阿僧祇劫,实如一弹指顷,故不惊怖。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弈局终,童子示质曰:“汝斧锈矣,柯烂矣。”质速还家,其童孙亦白发皤皤矣。又如卢生在邯郸梦中,娶妻生子,举进士,作宰相,享富贵数十年,八十岁而卒,原为一梦,旅邸黄粱犹未熟。觉悟之人,闻如此事,自无疑也。
“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毕竟空中,因果不失,故不应作恶,但须行善。既修十善三福,必得人天福报。然得之不享,以之去障,助行菩萨道,是谓福慧双修,化有漏为无漏。
“八者如觉后忆梦中事,不作有无解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著相则污本性。净土学人,但知净宗必须著相,不知亦有不著相法。中下根人,但能往生极乐同居土、方便土,故须著相而修。若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则视生死涅槃,皆梦中事,解有解无,皆是呓语,然须至法云地,始足以语此。
“九者如眼见故乡,信不信不可得故。”一切不须著相,西方即汝之本性,即汝之故乡,人之于其故乡也,若谓不信其有,固属妄诞,若谓当信,亦是赘语。
“十者知法无我,顺性利生,直至成佛,无疲厌故。”万法即我,我即万法,一切佛,一切众生,皆我一人,我亦即是一切佛,一切众生,是即真平等,亦即万法无我,但同一佛性。由是观之,众生未尽成佛,佛亦未能完成,是以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八千多次,若已完成,何须再来?众生皆佛身中之分子,必俟悉得成佛,始臻圆满,吾人惟有不疲不厌,自度度他,同证佛果,方云真报佛恩。
“(乙)净信者。”
信为净宗之首要,八万四千法门,皆尚乎信,然皆不若净宗之特殊。净宗之信,语高惟佛能解,是为智信,语低惟下愚能从,是为迷信。吾人既不能以智信,又不能以迷信,惟须勉强信之,然亦须有信之之道,即是依唯识之比量,信而有征,若比之不得,则须依圣言量。佛语如实,信之则与佛一其心,和其光,当得现量信。诸经恒列信为第一,此居悟后者,以悟则明万法唯心之理,方属真信,真信则无纤毫之疑,佛法始能植其根,得其力,然后八风不动,始谓净信。
“智度论曰。”
袁中郎为明代文豪,由儒入佛,禅净皆彻悟,曾亲履极乐胜景,晤已往生之兄宗道,后造合论,尚须引经据典,以视后世师心自用者为何如耶。
“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无信之人,刚强难化,虽语以大道,暂似发心,不旋踵又萌故态,即如生牛皮之不可折也。
“又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取,信亦如是。”信如是重要,是以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
“昔王仲回问无为子曰:如何念佛得无间断?”经论皆引,又证以事实。净法之要,一为求一心不乱,二为净念相继。念佛无间断,即是净念相继。世学不继,秀才复为白丁,净念不继,则心路如茅塞,不能感通。惟净念相继,非谓不务一业,乃谓运水担柴,不妨净念也。如何不妨?见无为子之答。
“无为子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于净法,一信而不再疑,难矣哉,必须往生得三不退而后可。若在娑婆修行,纵断见思惑,证罗汉果,犹未之信也,必俟回小向大,修菩萨道,至七地,始云不退。七地以前,其信如羽毛,随风起落不定,七地以后,破一分尘沙惑,现一分真智,即得一分真信,方能信之不疑,亦即念佛无间断矣。
“仲回欣跃而去,未几得生,还来致谢。”来去自由,有如是者。
“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顿悟,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悟有顿渐,渐如步楼梯,顿如乘电梯,顿闻一而知十,渐闻一而知一二。顿悟之不得,惟求渐悟,渐悟亦不得,惟须信矣。信须植根,吾人非上智,亦非下愚,信依比量与圣言量,日求其理解,解得一分,信入一分,如植树根,日深一日。自信己是极乐中人,不计此方是非得失,如是始有力,八风摇撼,不为惊动。
下举十条,以阐信义。
“一者信金口诚言,决定当生故。”金口诚言,即是佛言,亦即是圣言量。量如权衡,丝毫不谬。净土法门,乃世尊金口无问自说,十方恒沙诸佛同声赞叹,若复不信,莫如之何矣。
“二者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故。”世尊尝谓,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功德,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故成佛作祖,皆是本有,有而不觉,蔽于私欲之故。如镜蒙尘,涤之以药水,镜光乃现,愚人谓光赋自药水。不信自心具有清净功德,何异此一愚人。当知虚空之在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吾人距日虽遥,举目则见,以日在吾心之故也。极乐亦在吾心,但能去蔽,往生易如反掌。
“三者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故。”果之随因,如影之随形,不希其果,唯希无因。因出于动,动则变,变即是果。凡夫三业无能不动者,故无不在因果范畴。涉足于海,辄动全潮,念起于心,辄动法界。念佛求往生者,念即是因,往生即是果,但求无间断,往生必如影之随形。
“四者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阳焰空华,无所有故。”或谓在此方享乐足矣,何必往生西方?岂知此方一切物质,皆聚诸元素,元素散则灭矣。人身亦是四大非有,五蕴皆空。信此身心世界,如阳焰空华,不求往生西方,何乐之有?
“五者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娑婆八苦交煎,实为万恶之薮,必须速离。前述即秽恒净,非与此言矛盾。前约已悟者言,故心净则土净,此约未悟者言,故净秽当分。娑婆之为五浊恶世,乃众生共业所感,居留之,必同受其苦。纵以世尊之通力,足按大地,示现净土,不按还为秽土。修净之士,悟亦可见净土,然须于定中见之,出定依然秽土。以视西方依正庄严之净土,则此方实不容一刻居住。
“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故。”准此而论,极乐世界亦在心中,心忆则现之,如忆青梅,则舌发酸味,以酸味本在心中故也。
“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故。”造善恶业,必得其报。造因时,虽不计果,而果必随之,是为业力。念佛之人,念念不忘西方,其力足以往生,诚能念念不忘,纵在梦中,亦能现境,如孔子之念周公,即得梦见周公。观经观成,无论开眼合眼,皆见弥陀,此即念力不可思议。
“八者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故。”往生西方,莲华化生,相好光明,如赞佛偈所云者。娑婆众生,育于胞胎,五官四肢,犹成于自然,何况莲胞,故云不可思议也。
“九者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同一不思议故。”出生于莲胞,一切不可思议,身大无量,小如蚁子,无量光之与萤火,无量寿之与蜉蝣,皆不可说,不可思议,必俟开悟,方能了然。
“十者信此身决定当死故。”娑婆之人,或有安适者,然终须一死,死后流转,不往西方,不知当往何道。
“(丙)净忏者”
忏即是忏悔,无论修学何法,不忏,必无可成之理。等觉犹忏,遑论凡夫。世法如蘧伯玉者,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亦是忏悔。吾人念佛,工夫不纯,习染又深,忏之犹恐不及,不忏岂有生西之望。不求生西,而望另有成就者,不知几许阿僧祇劫而后可。忏是除旧更新,吾人日日洗濯洒扫,方能日日新,忏悔尤须时时行之,不令欲尘染污其心,是谓净忏。
“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前者,在此一念之前,忽动其心,而有罪业,是如乌云之覆虚空。罪业起于心,亦当灭于心。后心即是动念之后,随生忏悔之心,不再起罪,是如千年暗室,一炬即能破之。忏之力用大矣哉。
“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垢虽久矣,但肯浣之,即得鲜净。
“是故欲除重障,当勤忏悔。”众生累劫之重障,忏则能除,如何忏之?勤而已矣。然千年暗室,百年垢衣,入炬即明,一浣即净,何需乎勤?讵知暗室,入炬固明,出炬又暗矣,垢衣浣净,置之复垢,何谓不需乎勤?不勤忏悔,解脱惟在驴年。忏义甚难领悟,若能时时忏之,自然诸想不作。
下举十条,劝勤行之,视如日常饮食。
“一内忏,谓忏心意识不净因故。”内忏即在心意识。心即第八识,迷本性而成之者,含藏累劫善恶种子。意乃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障一切善法。识即前六识,皆是虚妄分别。心意识三者,造不净因,必得不净果。修行之道,勿令恶种生芽,要在断其缘,如何断之?既造恶业,一忏之后,永不再造也。
“二外忏,谓忏一切色一切声一切不净法故。”众生之根身以外,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尘,染污义,至为不净,世人美之贪之,学佛者不贪,而六尘自至,以有耳目,必有视听也,然须不著相,如镜之照物而不著物可耳。六尘之中,法尘乃五尘所入之印象,有净有不净者,博弈妓舞之印象,为不净法,须忏之,论道之印象,为净法,不须忏也,故法尘但言不净法。
“三事忏,谓忏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种种尘劳结使,障学阿僧祇劫见佛利生诸行业故。”结使者,如以绳缚结之,牵使之也。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尘劳,皆是众生之结使。众生六根合六尘,则发六识,是谓十八界,乃身之大患。欲色空三界,分为二十五界,是谓二十五有,有者有因有果,缠之不解也。八万四千种种尘劳,即是种种烦恼。众生欲求了脱轮回,必须学佛见佛,修净土者,往生即得见之,学通法者,则须三大阿僧祇劫。若悟圆顿之法,三僧祇劫,如弹指顷,然以有如是结使,障之不悟,不得见佛,甚至弘法利生诸行业,皆不顺遂,故须忏之。
“四理忏,谓忏入道以来,所得狂解,所学经论,所闻奥义,作止任灭等病,障佛无漏智故。”此须深入经藏,始明其义。盖谓学者,自入道以来,若自许博通,即是狂解。例如不通净者,强为人说净,不通禅者,强为人说禅。所学经论,所闻奥义既多,则生作止任灭等病。作止任灭四字出圆觉经,有此等病,则不得圆觉。圆觉经义,罗汉犹不解,凡夫释之,岂非狂解,今但依祖师之注,说其梗概。吾人修净土,何须说圆觉?实以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若徒解别教菩萨行位,不知圆教六即位,如何得理一心。然吾人去此甚远,故作止任灭虽障圆觉,若约吾人程度言,唯除任病,其余三者必须行之,方有成就。作者,身口意皆作善业。止者,止一切有为法,入无为三昧。任者,任之也,圆觉得与不得,皆听任之。灭者,求清净寂灭。此四者何有病诸?以言作者,则出于勉强,背乎圆觉。圆觉即是本性,非因缘,非自然。止者,但能止妄念,不能止圆觉。任者,但知任性德,不事修德。苟无修德,何彰性德?灭者,如罗汉之趣寂灭,何能得圆觉。然圆觉如何方能得之?今惟据经说其觉义,至于圆义,等觉以上方能理解,吾人但知其病而已矣。由是观之,参禅亦是病,既病,则障佛之无漏智。佛无漏智,乃无分别、无为、无不为,此境至矣,吾不知也。诸位闻此,究得何益?以能明乎理忏也。学者通病,学愈高,而行愈低,治学则以学为贡高我慢,修佛则以佛为贡高我慢。开经偈云:“愿解如来真实义”。吾人自省能解否?若曰能解,即是贡高我慢。六祖、阿难,亦不敢如是自许,况此末法时期,惟惧增慢,速求忏悔,庶几无咎。
“五过去忏,谓忏无始世来,所作黑业,如今生虽不偷盗,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盗业未尽;今生虽不邪淫,但值不随意眷属,即是淫业未尽;今生虽不谤法妄语,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谤法及妄语业未尽。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当知前生无恶不造,一一当忏悔故。”黑业,即是恶业,吾人自无始世来,所作黑业今犹存在,何以知之,由今所受者知之。此条在示吾人,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则知过去无恶不作,一一皆当忏悔。
“六未来忏,谓一切恶法,即今便止,尽未来世,永不相续故。”未来恶业,如何造作?业未消,必相续也。忏之之道,使一切恶法,至今截止,永不令其相续。
“七现在忏,谓忏现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业,种种烦恼业,举足下足业,起口动心业,一切微细不可称量业故。”现世罪业,当随时忏,众生身口意,一切动作,无不造业。地藏经谓阎浮提人,举足动念,皆造恶业。今受生老病死之苦,种种烦恼,无一不是业报,皆须忏之。
“八刹那忏,谓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生灭一忏故。”不如是忏,三业皆烦恼。
“九究竟忏,谓等觉位中,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究竟洗涤故。”纵至等觉,尚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亦当忏尽。
“十法界忏,谓法性中,无我无人,普为十方过现未来一切众生忏故。”既成佛,仍须忏悔乎?一真法界,何分人我,释迦牟尼虽已成佛,吾人皆其身中之分子,实则未完也,故须忏悔。以无边众生尚未成佛,即当为众生忏。为众生忏,亦即为自身忏。经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释迦牟尼佛为吾人忏,吾人今已学佛,且学特别法门,即是未来佛,亦当为法界众生忏悔。
悟、信、忏三节,节各十条,十条之义开之无尽,今略说已毕,愿诸同修思而行之。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述学语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