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弘護小品▪P6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上頭報答父親、母親、師父,和佛的四層恩德。第四句下濟叁途苦的意思就是:下邊救濟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衆生的苦惱。第五句若有見聞者的意思就是:若是有人看見我念經念佛的。第六句悉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全都發出上求佛果下度衆生的心來。第七句盡此一報身的意思就是:等到這個身體受完了報應以後。第八句同生極樂國的意思就是:就大家一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按句解釋,就是如此。再統起來說,這八句偈子,有兩層很大的意義。第一是說我們念佛爲的是求生西方,絕不是求功名富貴等等,一切世間的好處。第二,是說我們念佛,是爲的救度一切衆生脫離苦海,不單是爲自己打算。明白這兩番意義,不管念佛念經,不管作什麼善事,都如此存心,如此回向,這就是算個真正發菩提心學佛的人了。

  【問】上面你定的那個課程表,固然很簡單,但有些人事情很忙,連那些也作不來,怎麼辦呢?

  【答】也有辦法,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能在早晨起窗的時候最好),面向西方,拜叁拜,即念阿彌陀佛六個字,盡一口氣念下去。氣長的,一口氣念十幾聲也好。再念回向偈,念完了,向西方拜叁拜,就算完事。這叫作十念法,很忙的人,每日誠心的照著這個方法念,將來也可以生到西極樂世界去。因爲阿彌陀佛,也曾發過這麼一個願,自然是錯不了的。

  未證真如應慎因緣

  學重行解相應。解而不行,說食數寶;行而不解,多入歧途;兩俱有過。今修淨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緣,至于所念,如法與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緣力,反而忽之,甯非不知務本耶?經曰: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又曰:緣謂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烏可不深長思之。

  所謂淨土者,無逆惡煩惱之清淨果也。念佛者,無逆惡煩惱之清淨因心也。複次,更說衆善萬德之行,是又尚乎助緣也。因與緣如鳥左右雙翼。雙翼必齊舉,始得飛高圖遠,達其所向。因緣必同修,方能感應道交,成辦其果也。

  古德知其如此,誨人無不從因上提撕。曰自淨其意,曰心淨土淨,已顯示之,欲證淨果,須植淨因也。雖回帶業往生,乃指潛伏舊種;不曰造孳往生,可見不許新殃。明乎此,方萬修萬去,昧之則因力不充,希果雲乎哉。

  淨土叁經,並重助緣,極贊福德。小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本:“令舍五惡,去五痛,令離五燒。”觀經:“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經訓煌煌,苟有其因,而無其緣,猶以爲不可也。

  或曰: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業既消矣,何勞講究因緣?予曰: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障門開矣,業不複生乎?大都今之學人,一面念佛,一面造孳,卻似右手掃地,左手揚塵,試思何勤何怠,如不自欺,會當啞然失笑。所以老實念佛者,無不警惕因緣。因緣不淨,已非老實,于行解乎何有?如此求生,只是意圖徼幸而已。

  不明教相難言空有

  佛學說空說有,如掌與拳,本爲一事,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抉窈摘微,端在般若,此門乃佛延至第四教時,方爲暢演,固非爲初機所說也,明矣。不善學者,往往偏執一面,致使圓通康衢,依方生迷,群言淆亂,多啓鬥诤,利生雲乎哉?

  有言妙有,是诠其相;空言真空,是诠其體。因體空故有不變義,因相有故有隨緣義,且也相實依體而起,體亦依相得顯,非權非實,是二是一,斯契圓解圓修之旨,決非自相矛盾,語有兩歧也。

  今之信淨土者,依叁經而說種種莊嚴,是言其相,並非莊生寓言。疑淨土者,僅說唯心自性,是言其體,甯忽如來叁身。若互誹謗,幾近說火否認其熱,說水否認其濕也。于空色即是之義何有,于不變隨緣之義何有。

  凡少研淨宗者,鹹知土有四分,實報雖是說相,寂光甯非說體,必取體而撥相,理固不圓,事亦非真實也。倘于西只許唯心自性之體,不許極樂彌陀,叁處莊嚴之相;于東亦應只許唯心自性之體,不許娑婆釋迦,八苦叁途之相。如于娑婆諸相,竟認其有,自應于極樂諸相,亦認不無,事理方各不違,否則等說西方人手只有拳,東方人手只有掌矣。或曰我只許心內,不許心外,試思何法在心外,心外是何處?

  宗派

  佛教分爲各種宗派,這是我國學者見到佛法如海,爲著便利修習,各擇一條路,去求專精,並非樹立門戶,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現下雖尚有十宗的名目,實際上已經有數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實宗,(也名空宗)诃犁跋摩法師造成實論,很與大乘的學理相似,大旨是“成立修多羅中實義的意思。”姚秦時代,鸠摩羅什大師譯出,才創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俱舍譯爲藏或繭,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異論紛紛,後經結集爲大毗婆沙論,世親菩薩依著折衷作俱舍論,義爲“解釋發智。”陳代真谛,唐代玄奘,兩位法師,譯來我國,才創立的。

  (叁)禅宗,(也名心宗)禅是禅那的簡稱,譯爲靜慮的意思。梁代達摩祖師西來創立的。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概悟後方許起修,雖說不立文字,但這一宗多是研讀般若類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是依著佛製,淨除“身口意惡業”的一種方法,創始的是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依著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臺宗,(也名法華宗)隋代天臺山智者大師,取法華經爲根本經典,創立這一宗。發明“一心叁觀”的妙理,對于判教解義,都有精確的體系,各宗演教,也多采他的方式。

  (六)賢首宗,(也名華嚴宗)唐代杜順和尚,取華嚴經爲根本典籍創立的。到了第叁祖賢首大師,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顯得精采,發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奧義。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稱唯識宗)這一宗所依的主要經典,是楞伽、解深密等經,及成唯識論,主張“轉識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師翻譯弘揚,才創立的。

  (八)叁論宗,(也名性宗)龍樹菩薩造中論,及十二門論,提婆菩薩造百論,這叁種書,大概是說明“大乘之中實的義理,及破執破障的意思。”姚秦羅什大師譯出,才創立的。

  (九)密宗,(也名真言宗)密是秘奧的意思,爲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覺不能明白,取“叁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剛頂經、大日經等,唐代金剛智及不空兩師創立的。但現在中國流行的,卻是藏蒙密教,更分紅黃白等派。

  (十)淨土宗,(也名蓮宗)晉代慧遠大師創立的。取彌陀、無量壽、觀經叁種爲主要典籍,主張“四法念佛,帶業往生極樂。”這一宗的方法,因爲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習,尤覺方便。

  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萬老人釋教叁字經。該書在清代時候,經過印光大師重訂,以後又由楊仁山居士刪改,這次序或有取意,茲用淺意揣測,試說如下:

  1、按宗乘說;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這自然應先小後大,所以成實、俱舍在前,律夾中間,其他在後。

  2、按教義說;禅學傳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淨學普被叁根,法是最廣,列在最後,這好比車有雙輪。其余列在中間,好比輿的軌轸等件。輿有載乘的功能,輪有運轉的力量。

  3、按行持說;戒律是諸行根基,知禅明宗以後,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學貴求解,臺賢相性,都是教理南針,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後尤貴實行,密淨是專講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後,使知歸宿。

  這十宗的律、淨兩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問何宗,都須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無戒行萬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穩。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弘護小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