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弘护小品▪P6

  ..续本文上一页功德,上头报答父亲、母亲、师父,和佛的四层恩德。第四句下济三途苦的意思就是:下边救济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众生的苦恼。第五句若有见闻者的意思就是:若是有人看见我念经念佛的。第六句悉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全都发出上求佛果下度众生的心来。第七句尽此一报身的意思就是:等到这个身体受完了报应以后。第八句同生极乐国的意思就是:就大家一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按句解释,就是如此。再统起来说,这八句偈子,有两层很大的意义。第一是说我们念佛为的是求生西方,绝不是求功名富贵等等,一切世间的好处。第二,是说我们念佛,是为的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不单是为自己打算。明白这两番意义,不管念佛念经,不管作什么善事,都如此存心,如此回向,这就是算个真正发菩提心学佛的人了。

  【问】上面你定的那个课程表,固然很简单,但有些人事情很忙,连那些也作不来,怎么办呢?

  【答】也有办法,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在早晨起窗的时候最好),面向西方,拜三拜,即念阿弥陀佛六个字,尽一口气念下去。气长的,一口气念十几声也好。再念回向偈,念完了,向西方拜三拜,就算完事。这叫作十念法,很忙的人,每日诚心的照著这个方法念,将来也可以生到西极乐世界去。因为阿弥陀佛,也曾发过这么一个愿,自然是错不了的。

  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又曰:缘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乌可不深长思之。

  所谓净土者,无逆恶烦恼之清净果也。念佛者,无逆恶烦恼之清净因心也。复次,更说众善万德之行,是又尚乎助缘也。因与缘如鸟左右双翼。双翼必齐举,始得飞高图远,达其所向。因缘必同修,方能感应道交,成办其果也。

  古德知其如此,诲人无不从因上提撕。曰自净其意,曰心净土净,已显示之,欲证净果,须植净因也。虽回带业往生,乃指潜伏旧种;不曰造孳往生,可见不许新殃。明乎此,方万修万去,昧之则因力不充,希果云乎哉。

  净土三经,并重助缘,极赞福德。小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本:“令舍五恶,去五痛,令离五烧。”观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经训煌煌,苟有其因,而无其缘,犹以为不可也。

  或曰: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业既消矣,何劳讲究因缘?予曰: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障门开矣,业不复生乎?大都今之学人,一面念佛,一面造孳,却似右手扫地,左手扬尘,试思何勤何怠,如不自欺,会当哑然失笑。所以老实念佛者,无不警惕因缘。因缘不净,已非老实,于行解乎何有?如此求生,只是意图徼幸而已。

  不明教相难言空有

  佛学说空说有,如掌与拳,本为一事,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抉窈摘微,端在般若,此门乃佛延至第四教时,方为畅演,固非为初机所说也,明矣。不善学者,往往偏执一面,致使圆通康衢,依方生迷,群言淆乱,多启斗诤,利生云乎哉?

  有言妙有,是诠其相;空言真空,是诠其体。因体空故有不变义,因相有故有随缘义,且也相实依体而起,体亦依相得显,非权非实,是二是一,斯契圆解圆修之旨,决非自相矛盾,语有两歧也。

  今之信净土者,依三经而说种种庄严,是言其相,并非庄生寓言。疑净土者,仅说唯心自性,是言其体,宁忽如来三身。若互诽谤,几近说火否认其热,说水否认其湿也。于空色即是之义何有,于不变随缘之义何有。

  凡少研净宗者,咸知土有四分,实报虽是说相,寂光宁非说体,必取体而拨相,理固不圆,事亦非真实也。倘于西只许唯心自性之体,不许极乐弥陀,三处庄严之相;于东亦应只许唯心自性之体,不许娑婆释迦,八苦三途之相。如于娑婆诸相,竟认其有,自应于极乐诸相,亦认不无,事理方各不违,否则等说西方人手只有拳,东方人手只有掌矣。或曰我只许心内,不许心外,试思何法在心外,心外是何处?

  宗派

  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著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现下虽尚有十宗的名目,实际上已经有数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实宗,(也名空宗)诃犁跋摩法师造成实论,很与大乘的学理相似,大旨是“成立修多罗中实义的意思。”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俱舍译为藏或茧,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异论纷纷,后经结集为大毗婆沙论,世亲菩萨依著折衷作俱舍论,义为“解释发智。”陈代真谛,唐代玄奘,两位法师,译来我国,才创立的。

  (三)禅宗,(也名心宗)禅是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的意思。梁代达摩祖师西来创立的。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概悟后方许起修,虽说不立文字,但这一宗多是研读般若类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是依著佛制,净除“身口意恶业”的一种方法,创始的是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依著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台宗,(也名法华宗)隋代天台山智者大师,取法华经为根本经典,创立这一宗。发明“一心三观”的妙理,对于判教解义,都有精确的体系,各宗演教,也多采他的方式。

  (六)贤首宗,(也名华严宗)唐代杜顺和尚,取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创立的。到了第三祖贤首大师,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显得精采,发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奥义。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称唯识宗)这一宗所依的主要经典,是楞伽、解深密等经,及成唯识论,主张“转识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师翻译弘扬,才创立的。

  (八)三论宗,(也名性宗)龙树菩萨造中论,及十二门论,提婆菩萨造百论,这三种书,大概是说明“大乘之中实的义理,及破执破障的意思。”姚秦罗什大师译出,才创立的。

  (九)密宗,(也名真言宗)密是秘奥的意思,为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觉不能明白,取“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刚顶经、大日经等,唐代金刚智及不空两师创立的。但现在中国流行的,却是藏蒙密教,更分红黄白等派。

  (十)净土宗,(也名莲宗)晋代慧远大师创立的。取弥陀、无量寿、观经三种为主要典籍,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这一宗的方法,因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习,尤觉方便。

  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万老人释教三字经。该书在清代时候,经过印光大师重订,以后又由杨仁山居士删改,这次序或有取意,兹用浅意揣测,试说如下:

  1、按宗乘说;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这自然应先小后大,所以成实、俱舍在前,律夹中间,其他在后。

  2、按教义说;禅学传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净学普被三根,法是最广,列在最后,这好比车有双轮。其余列在中间,好比舆的轨轸等件。舆有载乘的功能,轮有运转的力量。

  3、按行持说;戒律是诸行根基,知禅明宗以后,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学贵求解,台贤相性,都是教理南针,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后尤贵实行,密净是专讲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后,使知归宿。

  这十宗的律、净两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问何宗,都须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无戒行万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稳。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弘护小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