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恒河大手印 (第十二講)

  恒河大手印 (第十二講)

  元音老人 著

  第十二講

  “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顯現。故認識于解脫體智爲極要。”

  前面剛剛講過,不能“于喜境順境生貪愛、逆境拂緣生嗔恨,如對病痛生苦受想”,爲什麼不能這樣想呢?因爲“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顯現。”不要認爲喜境順緣好、逆境拂緣不好,健康好、生病不好。這不好的逆境拂緣乃至病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這都是自性的顯現,沒有自性,哪裏會有這些境緣呢?我們要凜然一覺,了知這些境緣乃至嗔恨心都是自性的顯現,自然就不嗔恨了!自性本身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若無菩提自性,連煩惱也不會有,就像沒有水就不會有波浪一樣。正因爲波浪本身就是水,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我們修道,要時時凜覺,煩惱才起,就凜然一覺,一凜覺就回歸到本位,自然朗然現前,煩惱立即了不可得,這就是解脫體智。

  “故認識于解脫體智爲極要。”所以,對于解脫體智的認識是極爲重要的。認靈知之心,不認妄念;認空寂之體,不認色身。妄念才起,立即凜覺,靈知之心現前,妄念當下瓦解冰消。不能認色身爲我,執著了這個色殼子就麻煩了。色身就像一所房子,它不是“我”,只是暫時住住而已。我們要時時刻刻這樣做功夫。

  “如未得起滅(念)之要,則所滲漏之妄念皆輪回業因。故無論粗細妄念,均須起滅隨無而善護修。即是不縱之使熾,亦不以念治念。唯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使不連續,如在水中畫圖,隨畫隨消。”

  起滅之要,就是念起念滅的關鍵要點。那麼這個要點是什麼呢?“青山原不動,白雲任去來”,青山比喻自性,白雲比喻妄念,自性不動不搖,妄念有起有滅。盡管念有起滅“識得不爲冤”啊!識得,就是得了起滅之要。若不識得,起了妄念你還不知道,那就是未得起滅之要。“如未得起滅之要,則所滲漏之妄念皆輪回業因。”我們修心中心法強調“觀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就是爲了突出觀照的作用,妄念來了要看見它,立即凜然一覺,不睬念頭。若看不見它,分明是跟著妄念跑了,這就是“滲漏”。這些滲漏的妄念都是六道輪回的業因。跟著念頭跑,必然隨境轉。著境之後就造業,造業之後就受報,以致六道輪回無有出期。就像水桶有個漏洞,自性妙用之水全被漏光,便墮落成六道凡夫了。墮落是業果,滲漏就是業因。《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前半句就是教我們不滲漏,不放過妄念,凜然一覺使妄念不起。又恐我們錯誤理解,去做壓念不起的“死定”功夫,立即接上後半句“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也別把妄念消滅光。爲什麼呢?爲了起無邊妙用,度無量衆生啊!真心若能做主,言談話語、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等,都是自性的妙用。五通仙人問佛:“如何是那一通?”他有五通,佛有六通,那一通是什麼呀?佛喊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應了一聲。佛說:“那一通,你問我。”一喊一應、一問一答,活脫脫地顯示出自性的妙用。這就是“那一通”——漏盡通。漏盡,就是一點也不滲漏,滲漏已經盡絕。所以,盡管真心像癡子,大智若愚,但若不起心動念,如何起無邊妙用啊?若把波浪滅光,豈不成死水一潭了嗎?是故“于諸妄心亦不息滅”。識得真心,真心做主,妄念就是妙用;不識真心,妄念做主,便是滲漏,便是輪回的業因。這就是“起滅之要”。仍借青山、白雲爲喻,頌一頌這“起滅之要”:“白雲漫青山,青山依然在;青山自青山,豈受白雲礙。”

  “故無論粗細妄念,均須起滅隨無而善護修。”妄念有粗有細,粗妄和細妄有什麼不同呢?粗妄,就是對境生心。于順境而喜,于逆境而憂,不知不覺地跟著境界跑。我們要把這個粗妄先斬斷,曉得一切外境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了不可得。《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裏“應”有順應、應付之義。對于順、逆等一切外境,盡管去應付,同時還要作如是觀照,還要把一切外境觀成像做夢、幻相、水泡、影子、朝露、閃電那樣了不可得。時時刻刻這樣觀照,久久就會不爲外境所動,基本上把粗妄斬斷了。在這之後,還有“串習”存在。串習是八識田裏的習氣種子,你不去想它,它也會自己跳出來,這叫“翻種子”。這種妄念比剛才說的“粗妄”細一些了,但還不是細妄。打坐的時候,更容易覺察到種子的翻騰,對此我們仍是不理不睬,這樣就安然入定了。定中看見的才是細妄,像是潛水暗流,湧湧地動。不深入禅定是根本看不見細妄的。

  不管妄念是粗的或是細的,“均須起滅隨無而善護修。”妄念來了,你必須覺察到它,然後凜然一覺,不去理睬它、不跟著它跑,它自然就化于無形。這就叫“起滅隨無”,隨著你的覺醒而化空了念起念滅。如果你覺察不到或者不凜覺,妄念總是動個不停,念念相續,沒有間斷,那就成爲輪回的業因了。“善護修”就是好好地保護修正。保護什麼?修正什麼?保護靈明無住的真心,修正遷流不止的妄念。覺察到妄念,要立即凜覺,立即“起滅隨無”,不要跟著走一段路才去凜覺。有的人,妄念起了他也知道,但他舍不得停下,他說:讓我再考慮考慮,先讓我想想再凜覺。你既然已經曉得是妄念了,幹嘛還想下去呢?這不是愚癡透頂嗎?這分明是隨著妄念遷流!不應該這樣,要趕快凜然一覺,起滅隨無。要時時地保護我們的真心,了了常知,無所住著,無所粘滯,這就是“善護修”。

  “即是不縱之使熾,亦不以念治念。”縱是放縱,放野馬,跟著念頭跑。使熾,就是使念頭熾然不停,由張叁聯想到李四,由李四聯想到趙五……遷流不息。像大火燃燒,越燒越熾烈。放縱念頭熾然不停地相續,就是“縱之使熾”。我們不能“縱之使熾”,要趕快轉化它。怎樣轉?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就是自己心裏想想看,“縱之使熾”有什麼後果?那將是不堪設想的!那是六道輪回的業因,苦不堪言!趕快凜然一覺,使自性朗然現前。若妄念力強,凜覺也轉化不了,就用第二個辦法,趕快念佛或者趕快持咒,用佛念、正念代替妄念。這兩個辦法都是“不縱之使熾”,但切切不能“以念治念”。什麼叫以念治念呢?起一個妄念來壓原來的妄念:“噢,這個念頭是妄念,不好不好,趕快別動。”這就叫以念治念。爲什麼以念治念不好呢?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壓不住妄念,恰成“妄念遷流”;另一個是縱然你能夠治得一時,把念頭壓死了,就像“搬石壓草,石去草生”。念頭被壓死了之後,變得如土木金石一樣,死掉了。這樣的“死定”是有時間性的,縱饒你能定幾百年,幾千年……待定力消退,妄念又來了,而且來勢更猛,六道輪回依舊,還是不究竟。因此,我們不以念治念,不壓死念頭,我們是轉換,凜然一覺把它轉過來。力量不夠時,就持咒、念佛。

  “唯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使不連續,如在水中畫圖,隨畫隨消。”自然本體就是我們的天真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觀照就是剛才講的“凜然一覺”。只要凜然一覺,回歸到自然本體就是了。我們要時時不離自然本體,妄念來了,就凜然一覺,使妄念不能連續。假如妄念來了,你還不知道,那就不行了。所以“觀照”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妄念來了你要知道,一個就是凜然一覺。有一個比喻叫“如貓捕鼠”,就是把妄念比作老鼠。要有貓那樣的警覺性,老鼠一露頭,立即就發現了。這在禅宗裏叫“照顧話頭”,照顧就是看好它。這種“看好”之念是正念,做功夫正念不可失。正念就像衙門口的差人,擋住閑雜人等,不許進去。正念是佛性的妙用。如果失去正念,要麼是覺察不到妄念紛飛,要麼是做死定功夫,變成土木金石。這是做功夫時的兩條岔路。因此,禅宗要提起疑情,淨土宗要執持佛號,密宗要持咒結印,大手印要我們“不離自然本體以觀照之”。

  觀照的目的是什麼呢?“使不連續”。就是不令妄念相續,把妄念斬斷。所以我們說念佛的作用就是斬斷妄念,佛的聖號就是一柄慧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念現前,自然而然把妄念斬斷于無形之中。假如一面念佛,一面妄念顛倒,那就不是念佛了。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有“止觀”,一定要心念耳聞。心念佛號而妄念不起是止,耳聞佛號而了了分明是觀。佛教裏做任何功夫,目的都是令妄念不相連續。“如在水中畫圖,隨畫隨消。”使妄念的起滅,就像在水面上畫圖一樣,一邊畫一邊隨之消失,絲毫痕迹也不保留,起滅隨無。

  “但妄念雖自滅,尚未爲清淨。以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

  妄念縱然不起來,自然滅掉了,但還不算清淨。有人迷惑了:妄念滅了應該是清淨了吧?爲什麼說還不算清淨呢?因爲“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僅僅了知妄念的境界,曉得這是妄念,而沒有認識真心,那還不行。認識真心之後,才能斷惑亂業流。惑亂,就是對境之後就迷惑了,心就亂了。看到金元寶,心亂動了,要發財呀;見到美色,心亂動了,淫欲之火燒身……這些都是惑亂。你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影子、都是假的、都不可得,你就是不能斷。爲什麼?因爲你只是知道妄念的境界,而不認識真心。真心是什麼,你不知道,所以沒有力量,遇到境界還是要動心,故不能斷惑亂的業流。我等凡夫,迷失本性,認物爲己,追逐物境,造業受報,像流水一樣不斷。過去的業,就像種子種在八識田裏面,怎樣斷它?只有證到真心,把根本斬斷,才能斷掉。所以,欲斷惑亂業流,必須證到真心,僅僅了知妄念自滅是不夠的。

  “必須在了知妄念自滅之同時,即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則自然而住。”

  “自識之智性”就是根本識,就是第八意識由迷而回歸覺悟,轉過來了。第八識一轉,便是“庵摩羅識”,又稱白淨識。此即所謂“轉識成智”,把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顯見”自識之智…

《恒河大手印 (第十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