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針對「他方國土諸菩薩衆」發的願有「九個」,針對「他方衆生」發的願則有「八個」;而度化他方衆生的願力中,也多是導引衆生往生淨土的願力,也就是將衆生痛苦煩惱的解決,與身心安樂的獲得著眼于往生淨土。爲他方所發的願中,有些也是必須是具足「菩薩」的條件才能夠得到攝受。
極樂法門對于現生的欲求,是用厭離與放下的方式來面對。比如淨宗古德常說,若貪著此方一絲一豪就無法往生,必須具備出離心才能往生等等。
但藥師法門的特性就不太相同,相當程度的體現在此第十二大願中。藥師佛的願力大多不限于淨土衆生,而是十方一切有情,這也是藥師佛度化衆生,善巧方便、應機廣大之處,也是藥師佛本願功德特殊的地方。
有人或許會問,這個願力應該是指往生琉璃淨土中的衆生的受用,但經文說琉璃淨土與極樂淨土是等無差別的安樂淨土世界;所以照理說,是不會有這些需要願力救度的苦痛與缺憾;況且經文並無明指這些願力是在生淨土後的實現。所以藥師佛的這十二大願可以說多是針對一切衆生,也就是不限于必須往生琉璃淨土才能得到這些願力的攝受。
藥師佛的慈悲願力甚至觸及衆生食衣住行等民生問題,而其特勝之處就在于將念佛的憶念自然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說你因爲念藥師佛而得到「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衆伎」時,那麼該人在受用這些欲樂的時候,心中也會憶念到這是藥師佛的恩賜,這樣不就是憶念佛恩了?在世間福樂的追求中,也持續的憶念藥師佛,這豈不是藥師佛度化衆生善巧方便之處?所以藥師佛並不會限製你去聆聽美妙的音樂,或穿著華麗衣服,也不反對你擁有使用各種珍寶,花鬘、香水等物質。總之,藥師佛就是要給信仰專念其本願功德名號的人,一切的安樂富裕。
所以若藥師行者,在得到華麗的衣服時,心裏必然會感恩藥師佛大願的攝持,而發出感恩藥師佛的念頭。在得到珍寶時,也必會感恩藥師佛;在得到一束瑰麗的花朵裝飾時,也會想著這是藥師佛的大願恩賜;在塗抹或供養香水時,也會想到這是藥師佛的大願恩德;若在聆聽美妙的音樂時,也會想到這是藥師佛大願的恩賜。種種世間欲樂中,都不離對藥師佛的感念謝忱,因而使得自己憶念佛恩不斷。這也是另一種憶念佛的方式,誠爲藥師佛度化衆生的特勝之處。
這也是藥師佛與阿彌陀佛度化衆生其著眼點不同的地方。阿彌陀佛傾向于建立一個清淨完美的世界,讓衆生往生該處修行並得到身心安樂。而藥師佛則是希望在當下就能得到相對條件的安樂,而在世間樂的滿足中,也是依然不離憶念藥師佛的悲願大恩。
所以這就是爲什麼玉琳國師或說藥師法門是「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的原因了;就是在得到世間福報的當下,憶念佛還是不斷的,這好比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善用「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諸寶行樹,及寶羅網」等淨土中的珍寶,出微妙樂音來提醒衆生念佛、念法、念僧。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變化而成的教學輔具。
而藥師佛也是有一樣的善巧方便,但不同的是,他是用衆生喜好的五欲六塵,來提醒衆生念佛法僧,這些世間福樂,也可說是藥師佛大願加持變化所做,如同阿彌陀佛淨土的種種莊嚴也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變化所做一樣。真可謂善巧方便之廣大願。所以對藥師佛利益衆生的不可思議方便勿起邪見,因爲經典早說過這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
(二)老病死等人生問題的關懷
人生在世最終要面對課題就是會逐漸老去,身體會有各種違和病症或者疑難雜症,不管年紀大小不免還是要死亡的議題。關于死亡的問題,每個人應該都正視並且做好准備,以免無常到來時措手不及。其實佛教講的就是要解決我們的生死煩惱問題,所以佛教並不是一般以爲的迷信。因爲這是每個人生命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1)生命缺陷的補救
在藥師法門中,藥師佛是以「藥師」立名,可以看出特別突顯他的本願就是要療愈衆生身體上的病苦,還有輪回流轉的苦。這才堪稱爲藥師佛。願文講: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兩個願可以說是藥師佛非常突出的特色!在在處處顯示了藥師佛的悲心,爲了帶給衆生最圓滿的福報,而發的大願;這種不忍衆生受這些痛苦的願心,也是過來人才能深切體會的。阿彌陀佛爲了發大願進入禅定觀察五劫,才建構了極樂世界的藍圖。
而在久遠的過去世,電光如來行化世間。當時有一位梵士,養育二子。由于有感于世間之濁亂,在生死輪回中,親身經曆各種痛苦煩惱,而爲了解脫衆生的一切痛苦,給予一切衆生福報,才精進修行發願,發菩提心,誓願拯救受病苦折磨的衆生。當時的電光如來對之甚爲贊歎,勸梵士改名號爲醫王,二子改名爲日照,月照。這位蒙受電光如來咐囑的梵士,成佛之後就是藥師如來。
生病是世上最痛苦的,也最能消磨意志的,尤其是身體上各種疑難雜症的浮現,甚至有不堪久病厭世者,這樣墮入黑暗的生命幽谷中的衆生,也是被第二大願所攝受者(義淨本雲:『焰網莊嚴過于日月。鐵圍中間幽冥之處互得相見。或于此界暗夜遊行。斯等衆生見我光明悉蒙開曉隨作衆事 』);慶幸的是還有藥師佛發願救度病苦衆生,讓這個五濁惡世依然還存在著希望的光明,衆生也有離苦得樂的機會。
(2)苦難的解脫
經雲:『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淩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這是藥師佛特別關懷在這個世間受各種苦難折磨的衆生,其中「余無量災難淩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其實就包含了衆生所遭遇道的各種痛苦折磨,不管是身體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要聞藥師佛本願功德名號,仰仗藥師佛本願功德威神護佑加持,將可以解脫一切憂愁苦惱。
這些苦難包括了如經文中提到的:
1.七難:
1)人衆疾疫難,2)他國侵逼難,3)自界叛逆難,4)星宿變怪難,5)日月薄蝕難,6)非時風雨難,7)過時不雨難。
2.九橫:
1)得病無醫。2)王法誅戮。3)非人奪精氣。4)火焚。5)水溺。6)惡獸啖。7)墮崖。8)毒藥咒咀。9)饑渴所困。
經中言:『其余複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另外還有其它不可盡數的災難橫逆,都是藥師佛願力所欲救度的情況。
在此又可見得藥師佛實在是全方位關懷衆生的佛,除了要賜福給衆生外,還要幫助衆生脫離苦難。所以當我們遇到痛苦磨難時,應當具信專念受持藥師佛本願功德名號,必定受其大願之加持。因爲藥師佛的本願已經成就,既使日光星辰墜毀,妙高山峰崩塌,佛對衆生所發的承諾,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一定會實現的;否則就不名爲佛,對此我們要有堅決不退的信心。
(3)生命最終的關懷
雖然藥師法門側重現實生活的消災祈福,但勿以爲藥師佛只重視現世,其實藥師法門對于臨終、甚至來世都有很大的加持力。
1.臨終聽聞佛號的福報
晉譯本雲:『佛言。假使壽命自欲盡時臨終之日。得聞我說是藥師琉璃光佛本願功德者。命終之後皆得上生天上。不複曆叁惡道中。天上福盡若下生人間。當爲帝王家作子。或于豪姓長者居士富貴家生。皆當端正聰明智能高才勇猛。若是女人化成男子。無複憂苦患難者也。』
從此點來看,臨終時幫衆生持念藥師佛名號,對這些衆生也有莫大的助益,這樣的加持功德甚至一直延續到生生世世,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所以聽聞信入藥師法門的衆生,是非常幸運有福報的。
2.墮惡道的救贖
(A)因悭貪而墮惡趣
a.因行: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悭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
b.果報: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
c.本願救贖: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B)四種不如法而墮惡趣
a.破戒: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
b.破見:有于屍羅、軌則,雖則不壞,然毀正見;
c.懈怠: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
d.我慢: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爲魔伴黨。
e.果報: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于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f.本願救贖:
a)舍惡修善: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
b)本願攝惡: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
《在安樂中念佛成佛的藥師法門(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