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恒河大手印 (第七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功夫要做,不然,無法打開本來,見自本性;光是空談理論,乃畫餅充饑,無有是處。我們要在日用當中做得主,如果你一遇到事情就不行,做不得主,那是藥水汞,遇火即飛,敵不得生死的。做功夫,打開本來,夢醒了,曉得一切都是夢境,動什麼心?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消殒了,所以叫乘悟並消。一切事情都是夢境,不悟,執以爲實有;一覺,如熱湯消冰,一切業障都空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了則業障本來空”啊!所以說功夫要做,不做,開悟的時節因緣怎麼會來啊?怎麼會打開本來呢?

  有人問我做功夫需要多長時間?這要看你功夫做得綿密不綿密,若是斷斷續續的那不行;假如我們功夫做得綿密,今天打坐、明天打坐,持續不停;打坐下來之後,時時不忘觀照,不跟境界跑,不過叁五年工夫,你就徹見本性了。爲什麼說我們修心中心法要修一千座呢?就是說認真修叁年工夫就行了。你假如不綿密用功,修修停停,停停修修,叁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那不用說叁五年不行,就是叁五十年也不行。

  又有人問一千座坐過又怎樣呢?關于這個問題,已講過多遍,茲再重覆說一遍。一千座者,就是說這心中心法是仗佛、菩薩之力加持,功法殊勝,切實認真地修法叁年,就一定能打開本來,親見自性。假如拖拖遝遝、斷斷續續、一曝十寒地修法,不要說一千座不能見本性,就是叁、五千座也不能見性。

  還有人問:一千座之後是不是不修法了?我們上次講過,饒你上根頓悟,多生曆劫的習氣,也不能一旦盡除,還要時時觀照,在事境上鍛煉,損之又損,把習氣消盡了才行啊!悟後做功夫就是無修之修爲真修,不是不修而是不要執著打坐,落在樂境中,成爲法執障。反過來,假如你定力不足,見境還要動搖,那還要加工打坐,增強定力,才能渡過重關。如定力相當,只消時時凜覺,不費絲毫力氣,非常輕松省力,不是還要修這個法、積那個功德……,在法相上忙得不可開交。無論你悟不悟,在法相上做功夫,都是徒費精力,自找麻煩,無有是處。所以說,做功夫越省力越好,越輕松越好,越費力氣越壞。

  “急呼“呸”字,頓斷妄想之流。”

  妄念動,急呼“呸”,這是大手印斷妄念的要訣。念佛的人不要此法,只要把佛念一提,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行了。其他行人于妄念一動時,就急呼“呸”,馬上凜覺,妄想的源流“啪”地一下就斷了。比如我們想到發財,就“呸”,發什麼財?白日做夢!這樣妄念就斷掉了。假如妄念勢力強,即貪心重,呸它不斷時,就須持咒,假佛力來消除了。

  “息粗妄心所而住定,則離攀緣一切法之境,自性即明徹、赤顯離心智慧,如如現住。”

  把粗妄心所息掉(我們的心王心所,有八大心王,五十一個心所。其中最壞的心所是五個遍行心所,即作意、觸、受、想、思。“作意”即意根,翻動勢力之強大,從來沒有停止過,不要以爲睡覺它就停止了,它在繁衍夢境,還是沒有停止,要到最後金剛薩埵定,才能把它定下來),就是把對境生心的粗妄歇下來,才能安住定境而不動。修法能對境不生心,就有相當功力了。我們人時時刻刻都是對境生妄心,並且不斷攀緣,由這想到那,由那想到這,無有停息。假如攀緣之心能停下來,就能安然入定,離一切妄想攀緣虛妄之境,我們的自性就明了透徹、赤裸無遺顯現出來(即朗然現前),從而打開離生滅有無、而空靈無住的、如如不動的般若大智了。就是說我們修法功夫第一步須息掉對境生心的粗妄,進一步離開攀緣境界,心不亂動,我們本來的自性就明明了了、清清澈澈、赤裸裸地顯現出來了,就是離開妄想心的如如不動的光明大智慧也顯現出來了。

  所以佛法就是妙,教我們認識真理,不要跟假相跑。我們若被假相迷惑,那就六道輪回;離開假相,你認識了真心就超脫了,就能證得大神通,得大受用。

  因此,我們真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馬馬虎虎地念兩聲佛、念兩句經就可以生的,要用阿彌陀佛之慧劍,斬斷我們對娑婆世界這個假相的迷戀之情,才能生西的。所以說“純想即飛”,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初定,就是我們做功夫能夠做到即使真正佛來了,也只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沒有,只這思想是佛,我全想是佛,佛是我全想,全佛是想,全想是佛,那你就決定生西。假如你不是這樣呢?有念無念的念幾聲阿彌陀佛,心裏想著此事彼事,那就不行了。有人問修念佛法門爲何要念經呢?念經就是要你認識真理。佛經裏說要上品上生,就要讀誦大乘經典。爲什麼呢?讀誦大乘經典就能明理。明白一切本來是佛,衆生是佛,只是我們迷惑著相,而把自性忘掉了。我們不要迷惑住相,不要貪著功德,功德就是我們的自心,自心是大功之母,大功告成就是成佛。我人六道輪回或往生西方淨土,乃心使然也。萬德之根本是心,一切萬德都從心出,“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所以,心是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啊!平時我叫大家讀誦大乘經典,就是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裏講的淨土法是大乘的淨土法,跟禅宗道理一鼻孔出氣。淨土宗是叁根普攝的大乘佛法,不僅是度中下根人,叁根人都攝在裏面,都是同一個心,淨土就是心,心就是淨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十萬億佛土就是十度萬行,即是用“施、戒、忍、精、禅、慧、方、願、力、智”來把心修空,開大智慧。心空了,就跨過十萬億佛土,到西方了。所以說西方非遙遠,就在你面前。簡單說一句,就是你心無所住,一切皆空,你心就是佛,佛就是你心,這裏就是西方,西方就是這裏,當下就生西方了。不要等死後,活的時候就生西方,是真的生西方;活的時候不能生西方,到死了才生西方,恐就難了。

  “洞達離生滅有無諸邊,超絕語意分別境,而自安住離言思之智慧性境中。此指法身體性智、瑜伽、見宗。”

  意爲我們要明明白白地曉得生滅、有無等等相對的知見是假的,並且要離開這些邊見,超越語言意根分別的相對之境,那麼,就自自然然地安住在無語言可說、無思想可動的朗照的大智慧的本來自性當中了。

  “洞達”者就是洞然明白、徹底通達。離生滅有無諸邊,就是離開生和滅、有和無等種種邊見。生滅、有無等見解,都是相對的妄知妄見,就像海市蜃樓一樣虛妄不實,不合中道義,故爲邊見。而我們時時處處都埋在相對的妄境中過活,在那裏分辨好壞、分辨是非、分辨長短,從未離開過生滅、有無諸邊。比如,以爲人身活著的時候是有,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邊見。假如能識得凡是相對而有的,都是虛妄的影子,都不去追取,那麼,即可于妄心息處,洞達本有的絕對真心。真心就是佛性,非有、非無、非長、非短、非生、非滅、非好、非壞、非美、非醜……,一切皆非,語言描述不到,思維推理不出,本不存在任何分別。這就是“超絕語意分別境”。

  語意分別境,即是語言意識分別的境界,意思是我們講話時大腦意根在不停地動,所以就是非、好壞、長短分別不休,相對之見熾然而生起。比如有的人邊念佛邊講話:“阿彌陀佛,我的媳婦怎麼壞;阿彌陀佛,我的女兒怎麼好。”這就是語意分別境,這樣怎麼行?如果這樣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多了。我們必須要把迷情、邊見斬斷,一切都不住,一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全想是佛,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佛,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我們要超越語意分別境界,明白這些境界都是假的,都不可得,而不隨它走,不跟它轉,一切放下再放下。如,梵志雙手持蔓陀蘿花來供佛,佛開示他說:“放下著。”梵志把一只手的花放下。佛又說:“放下著。”梵志又把另一只手的花放下。佛再說:“放下著。”梵志一聽莫名其妙,趕緊問佛:“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了,沒有了還放下個什麼?”佛說:“我叫你放下外六塵、中六識、內六根一切放下。”就是內中外都放光了,一切都不可得,梵志聽後就覺悟了。所以,要超越語意分別境界,一切放下,再放下,把一切都放光了,而自然安住離言思之智慧性境中。

  離言思,就是超越了語言和思維。離言思之智慧性境,超越了語言和思維的、自性本具的大智慧。假如你超越語意分別境,就會自自然然地安住于這個大智慧中,而受用無窮。

  要做到時時刻刻都自自然然,而不帶一點功用之修,是很難的,我們都是有功用之修啊!從初地到七地菩薩,還是有功用之修,從八地到十地才是無功用之修。我們凡夫想一下子就達到無功用之修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從有功用之修到無功用之修,一步一步地上去。

  何謂有功用之修呢?就是時時地覺照,當心自己,照顧自己。念頭一動,即刻警策自己:“哎,不要動,我看見你了。”假如你不覺,就照不見了,跟著念頭跑十萬八千裏還不知道呢!所以,我們時時有覺有照,就是有功用之修;照到後面照熟了,不要覺了,它自然照,它自然不動搖,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就是無功用之修了;到最後寂也不可得,照也不可得,那才是真正到家。我們只有時時如此做功夫,才能從有功用之修達無功用之修,不能一步登天。

  這功夫怎麼做?時時覺悟,要安住在無語言可說、無思想可動,即如宗下所雲“言語道斷,心行路絕”的、朗照的大智慧當中。我們的心不動了,它就自然朗照,反應異常快捷;假如你心有所動,有所住著,有所煩惱,反應就很遲鈍了。因爲你被境界牽走了,心的光明被境界所遮蓋,無法朗照了,所以,反應就遲鈍了。你假如能做到時時安住在離言思之智慧性境中,說話也不可得,思想也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你自然了了分明,那麼,所有的神通妙用就來了。你不這樣做,想要神通啊?不可得,得不到的。凡夫時時刻刻都在計較、分別,患得患失,故不得安甯自在。我們修行了道,就是爲了離…

《恒河大手印 (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