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與非營利事業(永方法師)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與非營利事業

  

  永方法師

  

  藥師佛在過去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十二大願,願願都是利益大衆,將自己的使命建立在爲大衆服務上,古德說:「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因此,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旨在說明修持藥師法門對于資生延壽,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增長人們的智能,身心靈的健康與思想的健全得到最大的作用,尤其適合于現代人類對于生活相資相養的期望,與今天非營利事業之宗旨與內涵有密切的關系: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一大願──佛教「生佛平等」與近代「基本人權」的議題;反對現實社會的特權問題。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從佛性上說衆生是完全平等的,祇要人人肯通過修行,最後都會有成佛的可能。由此可知,佛陀是一個絕對平等主義者。釋迦牟尼佛倡導打破印度傳統的四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階級製度,主張人人平等。雖然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尊貴的剎帝利階層,但是收弟子時,規定四姓出家同一釋姓,無有差別。因此,佛教講人人平等較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具有更深的意義。

  

  藥師佛所發的第一大願即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佛說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自身所放出的光明,能夠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所有投生到東方琉璃淨土的人都和我一樣,一切平等。

  

  在一九四八年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中明示「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有的一切權利與自由,不論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産、出生或其它身分等任何區別」,于一九七六年由叁十五個國家完成簽署後,正式成爲國際法,落實對全球人權的保障。[注 1]

  

  由此可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說的「衆生與佛是平等的」,藥師佛所發的第一大願「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以及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中的明示「落實對全球人權的保障」,倡導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二大願──「開曉事業」與現代「選擇自由與就業」的議題。社會企業家從事非營利事業産業化及建立庇護工廠等等,皆能提供社會大衆就業的機會。

  

  藥師佛發願未來修行成就時,身如淨琉璃寶珠,晶瑩剔透,毫無瑕疵與垢穢,其身光明勝于日月;而一般大衆皆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了光明,人們可以生産一切資生之物;因此,「光明」,帶給大衆無限的希望,人人希望有光明的前途。藥師佛所散發出來的光明,不僅勝于日月之光,還能令大衆智能增長,一切事業所需之技能與智能也都具足,可以隨心所欲地從事各行各業。

  

  在現代非營利團體當中,如喜憨兒文教基金會,爲了照顧憨兒,爲憨兒尋回生命尊嚴與喜悅的使命,也訂定下了終生照顧、終生教育的願景,找出了自力更生的目標,也決定以烘焙爲起點的策略規畫,俗語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因而快速改變了社會大衆對喜憨兒的印象。喜憨兒基金會前執行長蘇國祯先生以愛和關懷爲出發點,秉持天助自助、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多元化經營原則,建立自立籌措經費能力,讓心智障礙者能從工作中得到人性的尊嚴,成功地運用企業的管理策略與創新精神來經營社會福利事業,提供給憨兒終身學習與教育的機會與環境,並發展出一個社福團體永續經營的運作機製,成績卓著,是非營利組織管理的一個成功範例。

  

  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第叁大願──無盡資生願與脫離貧窮的議題、經濟環境的議題;現代各非營利團體所舉辦之技能傳授、教育研習、終身學習、第二專長培訓等各種課程。

  

  二○○六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由南亞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學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他創辦的「鄉村銀行」榮獲。他所創無抵押微額信貸,已幫助五百萬農民脫貧。

  

  有「窮人銀行家」封號的尤努斯,在一九七四年,還是孟加拉吉大港大學經濟學教授時,因帶領學生下鄉做田野調查,親眼目睹廣大農民的苦況,從而觸發他協助廣大農民脫貧的構想。他的構想就是開創所謂的「微額貸款」,對象是貧無立錐之地的窮人,幫助他們慢慢改善生活。這個計畫推出之後很快獲得成功,將農村「低收入-低儲蓄-低投資-低收入」的惡性循環,轉化爲「低收入-信用貸款-投資-更多收入-更多信用貸款 -更多投資-更多收入」的模式,幫助窮人脫離貧困,到了一九八叁年十月,尤努斯這個貸款機構獲得政府許可,正式成立了「鄉村銀行」,運作至今,已經有二百叁十萬個孟加拉家戶受惠。「鄉村銀行」成功的經驗成爲很多機構也起而效法,如今光是在孟加拉,就有八百個非政府組織和四家金融機構,以「鄉村銀行」提供微額貸款的模式在運作。另外有四十多個國家也引進這種提供微額貸款的模式。尤努斯迄今造福的民衆已超過五百萬人,也因此獲得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並可獲得一百叁十六萬美元獎金。

  

  尤努斯在得悉獲獎後說:「根除貧窮可以給予人類真正的和平,一個人被貧窮壓製時,沒有自尊和地位可言。」他也表示,部分獎金將開設生産高營養廉價食品的公司,其余獎金則爲窮人設立眼科醫院。尤努斯並且特別強調,和平與貧窮間是有關聯的,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他是背書一個夢想,期盼達成一個沒有貧窮的世界。娜威諾貝爾委員會說:「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有潛力和權利去過象樣的生活,文化和文明容或有所不同,但尤努斯和鄉村銀行的經驗顯示,即使最窮的窮人也能設法獲得發展。」[注 2]

  

  藥師佛此願即是以無量無邊的智能方便,幫助所有的有情衆生,在一切民生物資上永遠不會缺少。尤努斯的願力就是「脫貧計畫」,他以人饑己饑之心,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微額貸款從當初的小小構想,如今已發展成超乎想象的規模,「鄉村基金會」已于一九九七年成立,目前在二十二個國家擁有五十二個合夥組織,分布地區遍及亞洲、非洲、中東和美洲。尤努斯以他的智能與大慈大悲的心,所實踐的脫貧計畫正是行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四大願──安立大道願與犯錯導正的議題。非營利團體與政府合辦的各種教育訓練,佛教的改過向善方法忏悔滅罪、永不再犯;犯罪自首從輕發落等議題。

  

  藥師佛此大願有二種意義,一爲思想偏差者,引導至正道之途;一爲自己精進修持,只求自己身心解脫者,使其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安住在大乘裏。在佛教信衆之中,有位A君,原是大哥級人物,出口成髒,在監獄服刑時,因爲聽聞法師的開示,痛改前非,發願忏悔,改過向善。因此,刑滿出獄後,便前往佛寺受持五戒,成爲規規矩矩的佛弟子,雖然經濟拮據,生活清苦,但不爲過去同道的誘惑,堅持在清潔公司上班,雖然備覺辛苦,但心安理得,並遵行星雲大師提倡之叁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從他以往只知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致行爲偏差,到如今走入社會服務人群,積極行善的人生,值得鼓勵。A 君改變後的行誼與其修菩薩道的精神與此願之意義是相同的。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五大願──戒行清淨願與道德的議題。

  

  藥師佛發願: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若有無量無邊的有情衆生,在我的正法中修行者,皆身心清淨,持戒嚴謹,一切所爲皆能防非止惡、自利利他;假使有人持戒未能圓滿,毀犯了戒律,如果聽聞我的名號,還可以得到身心清淨,不會墮入叁惡道裏,俗語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佛教所說的忏悔即是發露忏悔後永不再犯。又如〈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教授言及「性空是智能提煉出的理性,緣起則是慈悲的『覺有情』」。當世層出不窮的人禍天災,其實皆源起人類的無明與貪婪、淺薄與沖動。法律製度只能規範人民的基本行爲,無法製約橫流的人欲造成的人性、社會與環境汙染。「克己複禮」運動是期待每個人都能從「克己」、「知足」、「知止」的理性節製,進而發展成「好禮」、「尊重」、「利他」的人文素養,共同來建立一個高度文明的理想社會。[注 3]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發起「克己複禮」的全民運動,號召大衆回歸禮教,脾氣溫和,對人、事、物恭敬禮讓,生活節儉,達成「溫良恭儉讓,民德歸厚」。慈濟基金會于二○○七年叁月十二日宣布「克己複禮,有禮真好」運動起跑。證嚴法師表示,禮,是道德、 是行爲的規矩、是自我修養、淨化人心的良方。但近年臺灣社會發生太多脫序現象,顯示正缺少禮儀的熏陶。證嚴法師語重心長的說「真心透過『克己複禮』的運動,臺灣人從上到下,人人守本分,有禮、懂禮、行禮;一個懂得禮讓的人,不會自大、傲慢、能與人和諧共處」。

  

  面對臺灣的物質風潮,權貴、名人帶頭追逐名牌、享奢華,證嚴法師說,慈濟要提倡克勤克儉,現在的人太浪費,過度浪費不但産生環保…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與非營利事業(永方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