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与非营利事业
永方法师
药师佛在过去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利益大众,将自己的使命建立在为大众服务上,古德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因此,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旨在说明修持药师法门对于资生延寿,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长人们的智能,身心灵的健康与思想的健全得到最大的作用,尤其适合于现代人类对于生活相资相养的期望,与今天非营利事业之宗旨与内涵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一大愿──佛教「生佛平等」与近代「基本人权」的议题;反对现实社会的特权问题。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祇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从佛性上说众生是完全平等的,祇要人人肯通过修行,最后都会有成佛的可能。由此可知,佛陀是一个绝对平等主义者。释迦牟尼佛倡导打破印度传统的四姓(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阶级制度,主张人人平等。虽然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尊贵的剎帝利阶层,但是收弟子时,规定四姓出家同一释姓,无有差别。因此,佛教讲人人平等较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具有更深的意义。
药师佛所发的第一大愿即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佛说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自身所放出的光明,能够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所有投生到东方琉璃净土的人都和我一样,一切平等。
在一九四八年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明示「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有的一切权利与自由,不论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它身分等任何区别」,于一九七六年由三十五个国家完成签署后,正式成为国际法,落实对全球人权的保障。[注 1]
由此可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说的「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药师佛所发的第一大愿「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以及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中的明示「落实对全球人权的保障」,倡导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二大愿──「开晓事业」与现代「选择自由与就业」的议题。社会企业家从事非营利事业产业化及建立庇护工厂等等,皆能提供社会大众就业的机会。
药师佛发愿未来修行成就时,身如净琉璃宝珠,晶莹剔透,毫无瑕疵与垢秽,其身光明胜于日月;而一般大众皆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了光明,人们可以生产一切资生之物;因此,「光明」,带给大众无限的希望,人人希望有光明的前途。药师佛所散发出来的光明,不仅胜于日月之光,还能令大众智能增长,一切事业所需之技能与智能也都具足,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各行各业。
在现代非营利团体当中,如喜憨儿文教基金会,为了照顾憨儿,为憨儿寻回生命尊严与喜悦的使命,也订定下了终生照顾、终生教育的愿景,找出了自力更生的目标,也决定以烘焙为起点的策略规画,俗语说「给他鱼吃,不如教他如何钓鱼」,因而快速改变了社会大众对喜憨儿的印象。喜憨儿基金会前执行长苏国祯先生以爱和关怀为出发点,秉持天助自助、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多元化经营原则,建立自立筹措经费能力,让心智障碍者能从工作中得到人性的尊严,成功地运用企业的管理策略与创新精神来经营社会福利事业,提供给憨儿终身学习与教育的机会与环境,并发展出一个社福团体永续经营的运作机制,成绩卓著,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成功范例。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三大愿──无尽资生愿与脱离贫穷的议题、经济环境的议题;现代各非营利团体所举办之技能传授、教育研习、终身学习、第二专长培训等各种课程。
二○○六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由南亚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学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他创办的「乡村银行」荣获。他所创无抵押微额信贷,已帮助五百万农民脱贫。
有「穷人银行家」封号的尤努斯,在一九七四年,还是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因带领学生下乡做田野调查,亲眼目睹广大农民的苦况,从而触发他协助广大农民脱贫的构想。他的构想就是开创所谓的「微额贷款」,对象是贫无立锥之地的穷人,帮助他们慢慢改善生活。这个计画推出之后很快获得成功,将农村「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转化为「低收入-信用贷款-投资-更多收入-更多信用贷款 -更多投资-更多收入」的模式,帮助穷人脱离贫困,到了一九八三年十月,尤努斯这个贷款机构获得政府许可,正式成立了「乡村银行」,运作至今,已经有二百三十万个孟加拉家户受惠。「乡村银行」成功的经验成为很多机构也起而效法,如今光是在孟加拉,就有八百个非政府组织和四家金融机构,以「乡村银行」提供微额贷款的模式在运作。另外有四十多个国家也引进这种提供微额贷款的模式。尤努斯迄今造福的民众已超过五百万人,也因此获得二○○六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并可获得一百三十六万美元奖金。
尤努斯在得悉获奖后说:「根除贫穷可以给予人类真正的和平,一个人被贫穷压制时,没有自尊和地位可言。」他也表示,部分奖金将开设生产高营养廉价食品的公司,其余奖金则为穷人设立眼科医院。尤努斯并且特别强调,和平与贫穷间是有关联的,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颁给他是背书一个梦想,期盼达成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娜威诺贝尔委员会说:「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潜力和权利去过象样的生活,文化和文明容或有所不同,但尤努斯和乡村银行的经验显示,即使最穷的穷人也能设法获得发展。」[注 2]
药师佛此愿即是以无量无边的智能方便,帮助所有的有情众生,在一切民生物资上永远不会缺少。尤努斯的愿力就是「脱贫计画」,他以人饥己饥之心,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微额贷款从当初的小小构想,如今已发展成超乎想象的规模,「乡村基金会」已于一九九七年成立,目前在二十二个国家拥有五十二个合伙组织,分布地区遍及亚洲、非洲、中东和美洲。尤努斯以他的智能与大慈大悲的心,所实践的脱贫计画正是行大乘菩萨道的精神。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四大愿──安立大道愿与犯错导正的议题。非营利团体与政府合办的各种教育训练,佛教的改过向善方法忏悔灭罪、永不再犯;犯罪自首从轻发落等议题。
药师佛此大愿有二种意义,一为思想偏差者,引导至正道之途;一为自己精进修持,只求自己身心解脱者,使其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安住在大乘里。在佛教信众之中,有位A君,原是大哥级人物,出口成脏,在监狱服刑时,因为听闻法师的开示,痛改前非,发愿忏悔,改过向善。因此,刑满出狱后,便前往佛寺受持五戒,成为规规矩矩的佛弟子,虽然经济拮据,生活清苦,但不为过去同道的诱惑,坚持在清洁公司上班,虽然备觉辛苦,但心安理得,并遵行星云大师提倡之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从他以往只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行为偏差,到如今走入社会服务人群,积极行善的人生,值得鼓励。A 君改变后的行谊与其修菩萨道的精神与此愿之意义是相同的。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五大愿──戒行清净愿与道德的议题。
药师佛发愿: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若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在我的正法中修行者,皆身心清净,持戒严谨,一切所为皆能防非止恶、自利利他;假使有人持戒未能圆满,毁犯了戒律,如果听闻我的名号,还可以得到身心清净,不会堕入三恶道里,俗语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所说的忏悔即是发露忏悔后永不再犯。又如〈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慈济大学校长王本荣教授言及「性空是智能提炼出的理性,缘起则是慈悲的『觉有情』」。当世层出不穷的人祸天灾,其实皆源起人类的无明与贪婪、浅薄与冲动。法律制度只能规范人民的基本行为,无法制约横流的人欲造成的人性、社会与环境污染。「克己复礼」运动是期待每个人都能从「克己」、「知足」、「知止」的理性节制,进而发展成「好礼」、「尊重」、「利他」的人文素养,共同来建立一个高度文明的理想社会。[注 3]
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发起「克己复礼」的全民运动,号召大众回归礼教,脾气温和,对人、事、物恭敬礼让,生活节俭,达成「温良恭俭让,民德归厚」。慈济基金会于二○○七年三月十二日宣布「克己复礼,有礼真好」运动起跑。证严法师表示,礼,是道德、 是行为的规矩、是自我修养、净化人心的良方。但近年台湾社会发生太多脱序现象,显示正缺少礼仪的熏陶。证严法师语重心长的说「真心透过『克己复礼』的运动,台湾人从上到下,人人守本分,有礼、懂礼、行礼;一个懂得礼让的人,不会自大、傲慢、能与人和谐共处」。
面对台湾的物质风潮,权贵、名人带头追逐名牌、享奢华,证严法师说,慈济要提倡克勤克俭,现在的人太浪费,过度浪费不但产生环保…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与非营利事业(永方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